《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建议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以其特殊的战争环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彭德怀的似水柔情,又英雄本色的形象更是深深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一、 题目细细琢磨
  读小说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题目,大黑骡子是彭德怀一人的坐骑,从江西出发到过草地陪伴他很多年,从“他的”一词,读懂由此表达出来的感情。透过“他的”二字,我们感受到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的深情,当然,矛盾与冲突也蕴含其间。课题和文章结构组成了一个整体,教会学生将课题的理解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看,会整体感悟到其中特殊的味道。
  二、 背景点点渲染
  课文一开始便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在第1自然段,点出了其特殊环境和社会背景:“最为艰苦”突出战争形势的严峻,“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了”,红军战士的生存成为最大的问题。第2自然段“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中“殿后”一词显示红三军团肩上的责任重大,生存危机也更大。第1自然段的关联词“连……也……”和第2自然段的“殿后”一词联系起来,渲染背景,更点出彭德怀杀大黑骡子是出于无奈、迫不得已。“一字未宜疏,语语悟真情”,课文对于环境的描写虽然只是寥寥几笔,教学时却需要浓墨重彩,只有点透背景,才能为小说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
  三、 情感深深体现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相互依存、相依相伴、情谊深重。如何让学生感受呢?可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细节体会,关键时刻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神态、心理是人物的细节。如第2自然段“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彭德怀的“抚摸”“念叨”“分出”“塞进”“看着”等一系列动作,都显示了他与大黑骡子老朋友一般的情谊。“塞进”前面的“悄悄”一词更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悄悄”二字表示特定的情和义,彭德怀疼爱、怜爱、珍爱大黑骡子的感情一览无遗。动词和名词前面的修饰语都是表示情义的,只有在课堂上渗透给学生,他们才能学会阅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情谊,透过“悄悄地塞进”这一典型细节描写深深体现了出来。
  大黑骡子已经不是一匹普通的骡子,它是彭德怀的一位战友。在特殊的战争时期,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非同一般,因为大黑骡子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如今,彭德怀三次要杀大黑骡子,难道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态度不一样了吗?这样富有冲击力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读懂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背后实乃忍痛割爱。
  课文第15自然段的“十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和课文第16自然段的“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应让学生充分把握这二十分钟的时间空白,想象彭德怀回忆大黑骡子行军路上的一路表现。有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驰骋,想象大黑骡子的任劳任怨、战场上不怕危险、宿营地上温馨和谐的画面,进一步感受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像战友一般的深情厚谊。彭德怀一次次要杀大黑骡子,确实是形势逼人,不得已而为之。
  四、 形象渐渐凸显
  教学生学会阅读小说,让学生掌握通过描写环境、关注细节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落在“怎样表达”上,如彭德怀杀大黑骡子是怎样下命令的,下了哪三次命令,从而教会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感受彭德怀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次:“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第一次要杀大黑骡子,为什么用感叹号?这要让学生学习揣摩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感叹号表示这是一个命令,这句话只是一个命令。
  彭德怀深情地望着大黑骡子,平静地说了一句话,彭德怀“平静”的背后是什么?他心里想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才能多一些红军战士走出草地。
  第二次: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这次彭德怀为什么“不耐烦”?此时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联想和推想,从“不耐烦”一词中体会彭德怀的痛苦,但又不得不杀大黑骡子,晚杀大黑骡子一刻,战士就会多倒下一个。第二次命令与第一次相比,大黑骡子要方副官长亲自杀,足以说明杀大黑骡子这一任务的艰巨。
  第三次:“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彭德怀是真“怒吼”吗?教师要让学生从彭德怀一反常态的言语中推敲矛盾、无奈、痛惜、忍痛割爱的复杂情感。教师将“平静”“不耐烦”“怒吼”这三个词语结合在一起出示,进行比较,彭德怀下令杀大黑骡子的言行举止和第2自然段中他爱大黑骡子的行动为什么截然不同,非常反常?只有这样一步步地深究,学生的理解才会层层深入。
  彭德怀最后是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他发火的背后是什么?彭德怀心中无比难受,战争是残酷的,与战士的生命相比,自己珍爱的大黑骡子又算得了什么。彭德怀坚持要杀大黑骡子,是为了保住战士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大黑骡子的命运牵动着学生的心,透过坐骑的生杀纠缠,学生感受彭德怀平时不轻易表露出来的言行,感受英雄对他的爱骑似水柔情的一面。彭德怀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高大,人物性格特点刻画得丰满,教师要采取层层剥笋法,让学生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
  五、 结尾久久回荡
  课文结尾意味深长,“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通过诵读“见不到”一词,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对大黑骡子的怀念之情。两个“融进”词语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既不能太实,又不能太虚。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大黑骡子最后一次为革命立了大功,虽然死了,但还是活着,它融进了滚滚铁流。活着,是因为战士们忘不了它。第一个‘融进’是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大功。第二个‘融进’很抽象,在最艰苦、最恶劣的生与死考验的环境中,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功,战士们克服了饥寒交迫,一步一步走出草地,继续革命的征程。”两个“融进”的理解,学生可能读不懂,这就需要教师作必要的讲授,体现引导的作用。
  课文首尾遥相呼应,在红军战士过草地的漫漫征程中,大黑骡子鼓舞着战士们走出草地,迎接胜利的到来。快板声声,铁流滚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凝练,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篇感人的小说,一段动人的佳话,一曲英雄的情怀。
  (作者单位:太仓市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高校基金会以接受来自社会的捐赠的方式来补充办学所需经费,支持教育事业,这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NKD教育基金会是依照法律程序成立,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奖助学金、奖教金
为了打造理想的语文课堂,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的“细节”处理上下工夫。  一、 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篇  成功的导语在上课伊始就能迅速吸引学生的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先声夺人。  二、 大珠小珠落玉盘——朗读篇  翻阅教材,所有的精读课文都有“朗读课文”的要求,读是不可或缺的。富于语文味的课堂,即以文为依托,以读为媒介,读中含情,读中融情,读中诱情,读中有语感,读中有语文
涵化教育强调教育手段的无痕,要求教学需讲究艺术,关注孩子生命成长。    一、 涵化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    1.情景引入  情景引入是涵化语文课堂的起点和基点,有助于通过教师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情节,进行创造性构思,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产生学习上的需求,情感上的主动性
“口语交际”中的“口语”,指口头语言,是一种口耳之学,特别强调口说耳听,可见不仅要重视“说”而且要重视“听”;“交际”指的是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社会交往.
[编者按]解读教材是老师们备课的基本功,也是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如何才能高效地解读教材,如何才能把文本细节转化为教学细节?这的确是值得研究的事。本期“课题研究”栏目,我们就以“解读教材”为主题,来看看教材编委钱锡铭先生希望老师怎样解读教材;来看看柳州市教科所陶家伟先生是如何组织老师们进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材能力”的课题实验的;再来看看柳州市的这个课题组老师在解读教材方面的一些做法,
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我们以阅读教学中“朗读、默读、诵读”的三种读分别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来梳理网友的讨论,希望在厘清差别的同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经济的腾飞,避税问题在我国日趋严重。从立法和实践上,我国的反避税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论文第一部分主要论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图画已成了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纵观苏教版三至六年级58篇习作教材,发现仅有五年级下册与六年级上册,这两篇习作教材没有绘图.
孩子在生活中把自己的感受、见识说出来,再写下来,与别人交流,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是儿童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写话必须从低年级起步,循序渐进,实现乐于表达,勤于动笔。    一、 写话应回归儿童的本真    时下的语文课朗读多了,背诵加强了,识字、写字也重视了,但“写话”被排斥在边缘,听凭孩子“自由发挥”,或过早提出作文的“标准”,要求孩子写出“内容丰富”“打动人心”等有文采的作品,
“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是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由于教材解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个性化特点,加上教师在专业素养的差异,教材解读一直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瓶颈。具体表现在:  1. 解读的层次浅、随意性大。一些教师解读教材时,对文本内容浅尝辄止,缺乏深层次、多维度地品味涵泳凭着经验和直觉解读文本。  2. 解读缺乏“目标意识”。有些教师缺乏对语文课程目标、年段目标、课时目标的系统认识,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