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促进农村中学“内省式”改进①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托北京教育学院发起的“协同创新学校计划”,带领“课程建设及管理”项目组在京郊两所农村中学进行学校改进行动研究,摸索出促进农村中学持续发展的“内省式”改进工作机制。一是通过全体教师参与式研讨,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凝聚学校改进共识;二是通过递进式培训设计,激励学校改进信心,增强学校改进动力;三是制定“链条式”行动计划,规划学校改进路线,促使改进行动有效落实。
  关键词学校改进;内省式改进;学校诊断;协同创新学校计划;“共同遭遇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07-0049-03
  在国内外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学校改进浪潮中,有一个我们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为学校留下持续改进的机制,以保证其在外在支持系统退出后,仍然具备自我变革的勇气与力量?自2016年起,笔者依托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带领其中的“课程建设及管理”项目组在京郊两所农村中学(C中学和Q中学)进行学校改进行动研究。在项目实施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通过“唤醒-激励-促动”的策略,促进了两所项目校的改进与发展,也摸索出一套促进农村中学持续发展的“内省式”改进工作机制。

一、全体教师参与式研讨:唤醒学校“问题”意识及改进共识


  在学校改进项目中,问题调研是关键环节。但长期以来,针对学校的改进一直聚焦于问题诊断与解决,这种改进技术隐含的指向是由外在的咨询师来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而在本次针对C中学和Q中学的问题调研中,项目组除了采用常规调研方法,如文献调研、集体座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还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调研方法,即全体教师参与式研讨法。我们试图通过这种调研方法传递对教师们自己发现问题的欣赏和肯定,并鼓励他们率先进行行动改进,以此奠定学校改进的坚实基础。因此,这种方法既是对学校问题的调研,也是学校改进中先期的教师培训。在实践中,全体教师参与式研讨主要依照如下流程进行。
  1. 选择恰当时机,精准传达调研理念
  项目组和项目学校共同协商一个恰当时机,保证全体教师都能参与研讨。建议选在考试周结束后、正式放假前的一个时间段(半天或一天),这样教师们工作相对轻松,能够集中精力来研讨学校发展问题。在全体教师集合后,由校领导向全体教师介绍项目组成员,并由项目组准确传达调研的目的和理念: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大家共同贡献智慧,一起来思考、设计学校未来發展之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教师了解项目组和学校之间协同创新的伙伴关系,以及项目组要在学校做什么,并在脑海中形成“我们是共同体”的概念。同时,校领导要在介绍完毕后退出讨论现场,以保证教师能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畅所欲言。
  2. 打破组织常态,依据实际随机分组
  项目组要在教师集体研讨之前,依据学校规模、教师人数等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方法对教师进行随机分组,一般每组6~8人。例如:当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数少于50人时,可以利用报数或抽取扑克牌的方式进行分组;当教师人数大于50人时,如果学校校训或教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8~10个字之间,就以每人顺序说出这8~10个字来随机分组;如果教师人数大于100人,为了节约现场调研时间,可以事先与学校沟通,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提前分好小组。同时在分组过程中,要打破日常教研组、年级组的组织形态,将全体教师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临时性小组中,以进一步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
  3. 聚焦核心问题,小组内部深度研讨
  在分好小组后,项目组要安排各小组教师围绕学校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如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课程教学、德育工作、学校管理等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同时根据调研时间决定是每个小组讨论所有问题,还是由不同小组聚焦1~2个问题进行讨论。如项目组在对C中学和Q中学进行调研时,由于时间仅有半天,就采用每组抽签主讨论1个问题、副讨论1个问题的方式进行现场研讨。同时,项目组还安排3名专家进行走动管理,随机听取每组的讨论情况,并在小组成员遇到概念不清、无法深入研讨等问题时及时点拨讲解,从而保证讨论能够深入具体,不仅呈现问题,还提供建议和方法。
  4. 组间交流分享,凝聚学校发展共识
  在组织各小组就每个话题讨论15~20分钟后,项目组还要组织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期间专家追问点评,交流点评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这个过程中重点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各小组要推选出发言人。建议可以由小组成员自领或采取指认策略,即由小组成员共同指向自己想推荐的发言人,多数人推荐的即成为小组发言人。这种方式常常会把无领导小组讨论中那些态度积极、有思想、有能力的教师推荐出来。二是各小组就主问题的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分享。在此环节,项目组要引导全体教师边倾听边思考,待每个小组交流完毕,专家还要适时追问,并引导其他小组或补充或提问,最后进行总结点评。在此过程中,项目组不仅调研了全体教师对学校发展现状的认识和思考,从中获取大量改进建议,而且是在引导教师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学校改进的共识。
  通过全体教师参与式研讨,不但激发了教师们的参与意识、质疑精神,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在学校管理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同时项目校领导也由衷感受到潜藏于教师群体中的智慧和力量,更加愿意信任和依靠教师,而这正是学校能够进行内省式改进的强大基础。

二、递进式培训设计:激发学校改进信心和动力


  接下来,如何通过进一步的培训设计,激发学校问题改进的信心,增强其改进的动力?项目组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培训活动,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
  1. 走进“共同遭遇校”,汲取改进信心
  项目组先是在北京市某区选择了一所和项目校发展背景相似的农村中学(我们称之为“共同遭遇校”),组织干部、教师进行学习。这所“共同遭遇校”无论是在办学条件、生源、师资,甚至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上都和项目校很相似,但一年前经由项目组帮助进行整校改进,尤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后,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进入“共同遭遇校”的现场学习中,项目校教师看到同为农村中学的兄弟校由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而带来课堂上的勃勃生机,非常有触动,也产生了改进的信心和动力,于是回校后很快就“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分组,分组后如何管理与评价,合作学习任务如何提出”等问题展开讨论,并由几位骨干教师在课堂上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试点。   2. 探访“课改优质校”,借鉴变革智慧
  在项目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改进后,项目组又带领学校的部分干部和教师走进教育发达地区的课改优质校进行走访学习,从中获得改进的智慧,增强前行的力量。在进入课改优质校进行学习时,往往是围绕学校课程建设主题,安排有校长的主题报告、中层干部的管理经验交流、不同学科课堂的听评课等,最重要的是项目校与优质校各层面人员进行互动交流。这种现场研讨式的学习给项目校领导和教师带来极大冲击,促使他们对所在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反思。如在项目组带领项目校成员走访浙江台州东方理想学校时,该校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丰富的课程体系等促使项目校人员思考:在课程开发中该如何树立“学生也是课程开发的资源”的理念,如何利用地域资源开发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从而改变当前课程建设主体单一、内容单一的问题等。同时,该校的听课品课教学管理制度也激活了项目校改进自身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意识和动力。
  3. 接轨国际化前沿培训,增强改进动力
  依托北京教育学院和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合作,项目校教师还参加了“以艺术手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题培训,从而有机会得到国际教育专家面对面的指导。培训中新颖的形式和内容设计给教师们带来很大冲击,不仅促使他们反思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方式,更激发他们找到教学的乐趣,突破职业倦怠。如C中学的一位物理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大胆探索改进。在一次项目内部交流会上,他动情地说:“因为是男老师,我有过很多次犹豫,想要离开学校,并在等待机会。没想到这一年参加项目培训,我逐渐找到了当教师的乐趣,更体会到了教育的价值。现在我下定决心,要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三、链条式行动计划:以清晰路线图促改进有效落实


  在帮助项目校领导和教师培育起改进信心,增强改进动力后,接下来如何更好地推动其改进行为有效落实?我们认为以下三点非常重要。
  1. 定目标:寻找学校改进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学习有最近发展区,学校改进亦同理,它是学校教师通过学习借鉴,努力够一够就能解决的问题。如在项目校,项目组和校领导通过分析前期调研提出的各类问题及建议,再经过进一步深入课堂听课、深度参与教研活动等,确定了优先解决的问题,以保证改进有效落实。如Q中学根据该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教到底”的现状,先行试点小组合作教学;C中学物理教研组先行试点校本教研的变革等,均取得一定的效果。
  2. 出标准:以制度规范提供改进行动抓手
  学校行动改进的目标确定后,并非依靠简单的倡导、鼓励就能持续引发教师的改进行为,还需要学校认真思考和谋划自身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并通过研制体现学校特色价值和要求的标准及行为规范,保证办学理念和目标能够体现在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如Q中学在提出“青云文化—为每一个人搭建成功的阶梯”的办学理念后,又提出“青云课堂”模式,即以“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精讲点拨→达标测评→拓展延伸”为基本流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以“2025结构”作为课堂教学基本要求,鼓励教师改变一教到底的现状,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3. 给示范:借项目负责制促改进由点及面
  我們鼓励学校以项目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为一些有热情、有积极性的教师赋权,允许他们试点改进,在取得经验后,示范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到学校改进工作中,而这些项目负责人未来就成为学校自我改进的骨干力量。如Q中学成立了多个由青年教师牵头的学科整合项目小组,依托项目组专家对这些年轻教师进行高标准引领,下校指导时重点听其课,参与其教研活动,并提供其到更高层次学校学习的机会,从而给其他教师提供改进示范。同时,Q中学还整合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成立文史学科融合项目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成立理科融合项目组等,探索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从而为学校课程建设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弗兰克·约瑟夫·巴雷特,罗纳德·尤金·弗莱.欣赏型探究:一种建设合作能力的积极方式[M].张新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注释:
  ① 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2017年度科研重点关注课题“北京市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整校改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DGZ2017-09)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不仅需要追求知识的构建、技能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知识建构和技能掌握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方法积累,注重学生在提升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思想
继互联网、基因之后,纳米现象成为世人关注的又一个“焦点”, 80年代初期纳米材料这一概念形成以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里·克罗托(Harry Kroto)就曾经将纳米技术的重要性与瓦特的蒸汽机相提并论.世界抢占纳米技术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从全球角度看,在纳米技术的应用上,目前日本远远强于欧美国家,居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在80年代就开始搞基础与应用研究,已将纳米技术研究列入国家“攀登计划”、“863”计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和实施,初中物理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错题”管理办法能够塑造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物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与学生认知之间需要通过学生的记忆再加工作为中介,这是因为教师传授的知识并不一定能被学生全部消化吸收,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理解偏差、遗漏或者机械记忆等情况.从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知春。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能给人窝心的温暖。  记得有一回,我和朋友到了书城,准备乘电梯上去看书。我们等了好长时间终于挤了进去。就当电梯门将要关
对于初中科学来讲,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受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学效果欠佳.“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给传统的实
摘要作业研究应该回归作业的本质。作业是深化学习的过程。“就作业谈作业”难以深化研究。主张将作业结果与学习动力、学习风格、背景因素等进行关联分析,从促进学习的立场去理解作业,使“作业—数据挖掘—改进教学”形成闭环。提出基于学习分析技术推进学习导向的作业分析的主张,包括构建作业分析的指标体系、探索作业分析的有效路径、认识作业分析的重要价值等。  关键词作业研究;作业分析;学习分析;学习动力;学习风格 
在初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都把“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载体.初中阶段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高中阶段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这一课程目标要求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将科学探究的要素灵活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课程内
在实际课堂中一直存在重知识轻科学方法教育的情况,这样的现状使很多学生学到的是支离破碎而不是有序系统的知识链.在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中,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明
大雁又从北往南飞回来了,但是,时间也在它扑棱的翅膀中流逝--不是吗?  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追着雁群奔跑,看着它们渐渐地飞过山川,飞过田野,飞过河流……稍长大些,我便知道,无论我跑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中的知识也大都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起点,经过科学家的抽象和实验研究而得出的,因此,物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初中的时候,学生学习物理会感觉到它与生活的联系紧密,有的知识还能在身边应用.而升入高中以来,物理之中加入了大量的数学计算和抽象模型,与生活中的联系也越来越抽象了,以致于有些同学会失去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或者感到学习物理吃力而自我效能感降低,这样一部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