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阶梯式猜想中构建数学模型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fla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猜想不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而是有根据的想象,所以既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又要引导学生小心验证。在循序渐进式的猜想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规律,从本质上把握规律的本质。
  【关键词】猜想 验证 数学模型
  近日有幸参加一个培训活动,聆听了一位名师执教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对执教者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构建模型—应用拓展”的探究过程印象深刻,并由此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猜想一:围成的面积跟什么有关?
  (出示三个长方形)师:围成图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致认为:长方形面积越大,边上钉子数越多(n)。
  生(齐):与边上钉子数有关系。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围成长方形的钉子数越多,这个长方形的面积(S)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师:同学们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生(众):同意。
  出示第二组图形:
  学生再次通过观察、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发现规律。
  师:通过这组图形的观察和计算,你觉得你们的猜想怎么样?
  生:不正确,三个图形边上都是4枚钉子,但面积却不相等。
  师:那么在刚才的猜想过程中,你们忽视了什么没有考虑?
  生:虽然它们边上的钉子数相等,但里面的钉子数却不相同。
  师:能修改一下刚才的猜想吗?
  生:多边形面积大小不仅与图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还和里面的钉子数有关。
  猜想二: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师:那么,这三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入手,先从图形内有一枚钉子的研究起。
  出示第三组图形:
  学生数一数、算一算并填写表格。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多边形内只有一枚钉子时,多边形面积和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关系?
  生: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是多边形面积数的两倍,多边形面积数是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如果多边形面积用字母“S”表示,边上的钉子数用字母“n”表示,里面的钉子数用字母“a”表示。当a=1时,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多边形的面积和边上钉子数的关系吗?
  生:n=2S。
  师:还可以怎样表示?
  生:S=n÷2。(板书)
  师:看,用字母表示多简洁!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点子图上画几个里面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用刚才的方法研究一下,此时多边形的面积和边上的钉子数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独立开展操作研究)
  汇报:
  师:再次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一说你发现“多边形面积”和“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生:n=2S-2。
  师:能不能统一下格式,像刚才一样用含有除法的字母公式表示。
  生:S=n÷2 1。
  师:为了便于观察,我统一下关系式的结构,刚才S=n÷2,我把它改写成S=n÷2 0的形式。这时你能大胆猜一猜,当a=0时,S和n会有怎样的关系?
  生:当a=0时,S=n÷2-1。
  师:当a分别等于3、4、5时,S和n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1:当a=3时,S=n÷2 2。
  生2:当a=4时,S=n÷2 3。
  生3:当a=5时,S=n÷2 4。
  师:这只是根据刚才两个归纳出的关系式而做出的一种大胆猜测,那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还需要……
  生:(众)验证。
  师:正好,我们有4个小组,分工合作每个小组各验证一种情况。
  汇报:(略)
  猜想三:有什么规律可循?
  师:a可以代表任何自然数,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一一研究并加以验证,而是通过从已获得的简单现象入手,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现象。
  师:请你观察这些字母公式,并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当a=m时(m为任意自然数)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的钉子数会有怎样的关系,你还能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吗?
  生:S=n÷2 (m-1)。
  师:这个关系是否成立,其实数学家早就通过数学推理证明它是正确的。(介绍“皮克定理”等)
  师:现在你能用发现规律来解决本节课开始的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吗?
  生:能。
  ……
  案例反思: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数学猜想是研究科学方法论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方式。它要求思维主体(学生)依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研究的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归纳、类比、联想后,对未知的量和关系做出的一种猜想和判断。波利亚也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多强调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这本身没有错,但不应忽视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否则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欠缺。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这节课中,执教老师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一、猜想需要指引
  数学探究活动,以问题为核心,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学生受已有知识结构、学习经驗和操作技能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像数学家那样在纷繁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及时捕捉、分辨、筛选出制约问题解决的相关因素和变量信息,从而提出一些科学的猜想。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好组织、点拨、引导、调控的作用,帮助学生不断调整、修正、完善自己的数学猜想,从而让学生找到猜想的正确方向,为数学探究活动成功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各种形式的“阶梯”,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拾阶而上,最终到达成功的殿堂。案例中,当教师先出示第一组图形时,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算一算等数学活动得到第一个初步的猜想:围成的多边形边上钉子数决定多边形面积的大小,而没有关注图形内的钉子数也是制约图形面积大小的关联因素。当然这样的猜想结果是受制于学生感知能力和学习经验的必然结果。这时教师没有立即否定学生的猜想,而是出示第二组多边形,让学生用刚才习得的学习方法再次观察、比较。学生这时发现:这组三个图形边上的钉子数虽然相同,但是面积却不相同,是因为刚才忽视了图形内钉子数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过程。反之,如果上述过程中教师不积极介入,学生就会仅局限于问题解决的单一制约因素,从而得不到全面、科学的数学猜想,后面的探究活动纵然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也是枉然。   二、猜想需要验证
  提出科学的猜想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提出的猜想或判断进行验证。经过验证,也许有些猜想是正确的,那么就成为定理、公理、公式,并且在以后的判断和推理、问题解决时直接拿来应用。但有些猜想经过验证后判为错误,抑或还有一些数学猜想暂时受某种因素的制约,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总之,引导学生开展验证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治学态度的良好契机。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验证活动,当围成图形内钉子数是1或2时,学生通过画图、数一数、算一算等思维活动验证上述关系式的正确性。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两个关系式之间的联系,猜想出当图形内钉子数是0、3、4、5时又具有什么类似的关系式。这时学生给出的关系式没有经过验证,当老师说:“那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学生立即意识到:空口无凭,还需要验证,并分工合作验证不同情况的关系式。最后的公式:当a=m(m为任何自然数)时,S=n÷2 (m-1),由于受知识水平和时间的限制,学生没有亲自验证,但是教师此时介绍国内外数学家就此问题研究的结果,并告知学生你们的终极猜想是正确的,是经过数学家严密论证过的,可以放心使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是深刻的、经验是丰富的、情感是积极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长此以往经历这样完整的探究过程,这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反之,即使学生通过验证发现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挫折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毕竟,数学探究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充满了坎坷和荆棘。
  三、猜想需要提炼
  概括规律并选择适当的形式表示出来,是探索规律的点睛之笔。概括出规律是认识客观对象的标志,如果能正确概括出一类对象的规律,就准确把握了这类对象的本质特点。概括规律是发展思维的极好机会,把一类对象里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地表示出来,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能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当学生用一个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多边形面积和边上钉子数的关系时,学生的思维水平就已经得到了一次提升,已经初步经历了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的过程。然而执教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板书。
  当a=0时,S=n÷2-1;当a=1时,S=n÷2 0;当a=2时,S=n÷2 1;当a=3时,S=n÷2 2;当a=4时,S=n÷2 3;当a=5时,S=n÷2 4。
  学生看到这些有着相似结构的关系式时,他们的思维再次被点燃。心中油然而生出再次归纳、提炼的强烈冲动,把上述众多关系式合并成一个“以一驭万”的终结式子。这时,教师一句: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做一一研究并加以验证,而是通过从已获得的简单现象入手,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現象。犹如火星掉落到干柴上,学生的数学思维再次被激活。当教师说出:当a=m(m为任意自然数)时,学生水到渠成地提炼出:S=n÷2 (m-1)。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既经历了从微观上析理,又体验到在宏观上观察整体结构。做到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总之,数学猜想作为一种直觉思维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敏锐意识,可以帮助学生从繁杂现象中迅速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教师长期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这样学生的猜想能力才能有质的飞跃。?筻
其他文献
词语是组成句子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在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中备受老师们的重视。在人教版教材中,从四年级开始,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词语盘点”,但很多时候,它被“边缘化”了,教师只是让学生读读抄抄写写便了事。基于以上现状,笔者对其进行了如下一些思考。  一、何为“盘点”  “盘点”,原本是商业用语,本意是清点(货物),指的是在某个时间清点存货,与财务账目进行核对。通过“盘点”,可知道存货是否损坏、遗失等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精髓。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要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需教。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学科教学的目的固然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的方法,使学生离开教师的教也能独立学习,终生受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到:“教师要发挥主导作
【摘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可谓五花八门,寻找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自主纠错能力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针对学生的主观因素,可以采取在学习中养成认真仔细读题的好习惯,减少错误率,平时鼓励学生独立出题,同伴互改,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根据教师的教学管理,可以建立学生错题档案,在复习与整理知识中做到有的放矢,建立数学板报,拓宽纠错渠道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纠错能力。运用上述手段,使学生的
【摘要】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微小细节,并能善加利用,成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要能敏锐发现、做出迅速反应并很好地应用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那么英语课堂将会变得更精彩,更具魅力。  【关键词】课堂 细节 智慧  细者,小也;节者,环节或者情节也。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教学细节,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
在一次数学教师骨干班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参加了在江苏海门举办的第二届“学程导航、活力课堂”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令我激动的是,我听到了来自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认识方程》。  《认识方程》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记得一年前自己执教这个内容时,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脑中搭建的“方程”这个模型不够全面,导致课后作业一半学生错误。那么,吴老师是怎
【摘要】文本插图,作为英语课本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占用了文本的大量版面,插图是为教学服务,对文本插图进行微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好地为文本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文本插图 微观察 教学资源  文本插图,作为直观的教学资源,通过学生眼睛的仔细观察,有着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直观、简洁的特点。图文并茂的教科书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运用图片教学的第一手素材,
作为一线教师,我对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有过思考,执教的《观察和测量》一课曾在县内教学展评中荣获一等奖,但纵观我们平时的数学活动课教学,我发现许多时候都是流于形式,怎么转变这一现象,如何让我身边的老师有效开展活动课教学,现就数学活动课低效的原因及转化方法谈谈我的想法。  一、数学实践活动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1.教师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开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数学实践活动课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句话落实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了基础性、广泛性和发展性合一的总体目标。数学课程应该是顺应“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凸显优秀学生的筛子,更不应该成为淘汰沙粒的大浪。在同样的教学模式和同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下,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采取不同的教学
【摘要】依据史海寻根——课堂匹配——活动支撑——效果检测——拓展延伸这四大关键环节,让数学史从历史知识形态走向教育教学形态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基于数学史实去琢磨数学家曾经走过的弯路、碰到的认知障碍,才会对数学教育有新的感悟,才能有效实现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入,有效发展理性思维。  【关键词】数学文化 课堂 探究 抓手 理性思维  数学学科本身有着漫长的发展之路,每一个定理,每一个分支
【摘要】数学学习中的自省是指对数学学习过程、结果、方法的评价与反思。自省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现错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把握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为了培养这一能力,教师应通过设疑,唤醒学生的自省意识;通过引导,让学生的自省更加深刻;适当放手,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自省的好习惯。  【关键词】自省 数学思维 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最根本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