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近代科学研究表明,读书是对人的潜能的综合开发,读书就是获得丰富的能源,使人的潜能和素质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开拓广泛的阅读空间,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当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潜能和素质的发展。小学生要经过一定的阅读训练,变得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阅读能力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主要有朗读、默读、精读和略读这四种方式。
关键词:朗读 默读 精读 略读
一、朗读
朗读就是将书面语言有声化,用声音再现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一种阅读方式,也是眼脑口耳共同参与的协同活动的一种阅读方式。它能直接表现情感,是最能把自己和文章融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在教学《2008,北京》时,我就让学生反复诵读“中国赢了!中国赢了!”让他们从自己的诵读中去感受中国人民在取得奥运申办成功后的喜悦和激动。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有助于读者与作者同悲哀、共欢笑,有助于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的内层意蕴。前人对于学习方法的总结 ,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仍有启迪。
语文课要有读书声,语文课可以成为朗读课。要保证学生读的“量”,不求“百遍”,但求“多遍”,全员参与,多次投入,要让全体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要想切实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学好语言文字,有四个基本的做法:
1.读有目的,即朗读前简要提出解决的问题。如学习《梅兰芳学艺》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先提出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学生们就带着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梅兰芳学什么?梅兰芳学得怎么样?梅兰芳怎样学的?”有目的地去朗读课文。我认为,坚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眼到、口到、心到的朗读习惯。
2.读有方式,即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中感受愉悦,提高朗读能力。二年级上册的《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全诗三个小节分别写了水多、船多、歌多。我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以诗歌比赛的方式去诵读,从自己的诵读中了解水乡的特点,以及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欢情地歌唱时的快乐。我们采用了问答的方式,回环复沓,朗朗上口,读出了诗歌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
3.读中有悟。通过朗读中轻声、重音、停顿、语速等处理加深对字、词、句的理解。特别是理解课文中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表”的重点和难点句段时,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4.读中导情。如《再见了,亲人》中“列车啊,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朗读时配以汽笛声、火车启动声、行驶声,让学生与文中的志愿军战士的感情融为一体,其声其景催人泪下。
当然,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教师的指导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示范朗读。示范朗读需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反复揣摩、钻研教材,以能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课文蕴含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在示范朗读时,要尽力做到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感情处理恰当,还要向学生做出提示、讲解,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这样有利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另一方面是辅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正确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曹植的《七步诗》时,我先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提出了“曹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这首诗?” 再让学生知道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棵根上长出来的, 提出“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体会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
二、默读
默读是一种不出声的读,也称“心读”,这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培养形成的获取知识最实用、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如果只能使用朗读一种阅读方式,将会是十分不方便的,因而小学生要逐步学会默读。默读比朗读在课外读物的阅读上更为实用,运用面更广,尤其是中、长篇作品,更有必要采用默读的阅读方式。默读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的监听,所以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速度。有专家研究证明,大多读者的默读速度几乎比快速阅读还快两倍,在当今信息猛增的时代,默读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十册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我就采取了让他们默读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大意并做书头笔记,找出小女孩共擦燃几次火柴,分别有什么幻想。
进行默读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有效地提高默读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默读时必须要求学生全神贯注;第二,默读时教师要加强巡视,帮助学生纠正唇动而轻轻发声,以手指读的不良习惯,应提高眼睛的扫描速度,减少眼停的时间,使大脑对文字的感知速度变为对内容的领会;第三,默读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动手做些书头笔记,当然这只用于高年级的学生。
三、精读
精读就是精细地读,深透地读,这是从读的理解程度和要求上划分出来的一种阅读方式。精读,要求对读物进行咬文嚼字式的仔细研读,不仅逐字逐句的反复琢磨,而且深入细致地研究全篇,从而理清脉络,抓住重点,理解内涵,体会写作特色。精读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以精读一篇课文作为训练形式,通常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通读。通读是為了熟悉课文,需要看标题、正文、注释、插图、思考和练习,同时标记有疑难的字、词、句。经过通读能把握课文大意,获得总体印象。第二步是细读。细读在于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理清结构,弄清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领会文中重要的段落和关键性的语句,大体上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全文的主旨,并明确课文的表达方式。第三步是揣摩,咀嚼。揣摩、咀嚼在于深入领会,以便于从立意、构思、形象、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初步鉴赏。例如《飞夺卢定桥》这一课要让学生知道北上抗日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要渡大渡河,只有夺取卢定桥。然后让他们通读全文,对红军飞夺卢定桥的过程作初步了解,接着让他们抓住“飞”和“夺”两个字来分析,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卢定桥的,表现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并理清课文的主线,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
精读能使人开动脑筋,深刻地思考问题。善于精读的人,往往能准确地把握其本质的东西。有时第一遍阅读尚未领会,第二遍阅读时便会有新的感悟,再精读一遍,又有新的体会。因此,反复读常常能读出新的意义来,精读这种方法主要是课内培养,中长篇的作品一般较少采用精读的方式。
四、略读
略读就是简略的阅读,这是一种快速的,提纲挈领地把握读物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阅读方式。略读的使用价值最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略读是最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
略读训练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较快的速度,二是准确的理解。此两者的统一,便构成一定的阅读效率。较快的速度,是从阅读的量方面提出的要求,没有量的保证,就失去了实用的价值,就不符合实际的需要;准确的理解,是从阅读的质的方面提出的要求,没有质的保证,阅读就变得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由此可见,略读训练是从量和质这两个方面提高阅读效率的训练。
略读训练的要领如下:第一,了解全貌。如读一本新书,可先读书的序、前言、目录、插图、重要的注释、后记等,以要求对全书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根据需要,挑出一些章节来读。第二,领略梗概。如读一篇长文,可将各章节的大小标题先浏览一遍,全篇的大意就略知一二。无标题的文章,可先读开头的几段,然后读其他各段的第一句,再读结尾的段落,这样能基本上了解全文的背景、大意、文体风格等。第三,抓住关键语句。对文中非关键的引文、举例、推理过程等应视而不见,应该抓住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是文中负荷信息最多,蕴含核心意义的词语和句子。关键性的词语一般蕴含在关键性的句子中,它通常是文中重要的名词或动词。而体现文章基本内容、主要观点、中心思想的关键句子,则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段落或结尾段落内,当然也有在中间段落内的。第四,留意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等,略读主要适用于课外读物的阅读。
小学阶段的阅读能力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主要有朗读、默读、精读和略读这四种方式。
关键词:朗读 默读 精读 略读
一、朗读
朗读就是将书面语言有声化,用声音再现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一种阅读方式,也是眼脑口耳共同参与的协同活动的一种阅读方式。它能直接表现情感,是最能把自己和文章融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在教学《2008,北京》时,我就让学生反复诵读“中国赢了!中国赢了!”让他们从自己的诵读中去感受中国人民在取得奥运申办成功后的喜悦和激动。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有助于读者与作者同悲哀、共欢笑,有助于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的内层意蕴。前人对于学习方法的总结 ,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仍有启迪。
语文课要有读书声,语文课可以成为朗读课。要保证学生读的“量”,不求“百遍”,但求“多遍”,全员参与,多次投入,要让全体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要想切实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学好语言文字,有四个基本的做法:
1.读有目的,即朗读前简要提出解决的问题。如学习《梅兰芳学艺》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先提出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学生们就带着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梅兰芳学什么?梅兰芳学得怎么样?梅兰芳怎样学的?”有目的地去朗读课文。我认为,坚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眼到、口到、心到的朗读习惯。
2.读有方式,即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中感受愉悦,提高朗读能力。二年级上册的《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全诗三个小节分别写了水多、船多、歌多。我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以诗歌比赛的方式去诵读,从自己的诵读中了解水乡的特点,以及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欢情地歌唱时的快乐。我们采用了问答的方式,回环复沓,朗朗上口,读出了诗歌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
3.读中有悟。通过朗读中轻声、重音、停顿、语速等处理加深对字、词、句的理解。特别是理解课文中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表”的重点和难点句段时,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4.读中导情。如《再见了,亲人》中“列车啊,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朗读时配以汽笛声、火车启动声、行驶声,让学生与文中的志愿军战士的感情融为一体,其声其景催人泪下。
当然,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教师的指导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示范朗读。示范朗读需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反复揣摩、钻研教材,以能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课文蕴含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在示范朗读时,要尽力做到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感情处理恰当,还要向学生做出提示、讲解,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这样有利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另一方面是辅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正确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曹植的《七步诗》时,我先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提出了“曹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这首诗?” 再让学生知道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棵根上长出来的, 提出“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体会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
二、默读
默读是一种不出声的读,也称“心读”,这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培养形成的获取知识最实用、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如果只能使用朗读一种阅读方式,将会是十分不方便的,因而小学生要逐步学会默读。默读比朗读在课外读物的阅读上更为实用,运用面更广,尤其是中、长篇作品,更有必要采用默读的阅读方式。默读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的监听,所以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速度。有专家研究证明,大多读者的默读速度几乎比快速阅读还快两倍,在当今信息猛增的时代,默读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十册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我就采取了让他们默读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大意并做书头笔记,找出小女孩共擦燃几次火柴,分别有什么幻想。
进行默读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有效地提高默读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默读时必须要求学生全神贯注;第二,默读时教师要加强巡视,帮助学生纠正唇动而轻轻发声,以手指读的不良习惯,应提高眼睛的扫描速度,减少眼停的时间,使大脑对文字的感知速度变为对内容的领会;第三,默读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动手做些书头笔记,当然这只用于高年级的学生。
三、精读
精读就是精细地读,深透地读,这是从读的理解程度和要求上划分出来的一种阅读方式。精读,要求对读物进行咬文嚼字式的仔细研读,不仅逐字逐句的反复琢磨,而且深入细致地研究全篇,从而理清脉络,抓住重点,理解内涵,体会写作特色。精读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以精读一篇课文作为训练形式,通常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通读。通读是為了熟悉课文,需要看标题、正文、注释、插图、思考和练习,同时标记有疑难的字、词、句。经过通读能把握课文大意,获得总体印象。第二步是细读。细读在于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理清结构,弄清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领会文中重要的段落和关键性的语句,大体上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全文的主旨,并明确课文的表达方式。第三步是揣摩,咀嚼。揣摩、咀嚼在于深入领会,以便于从立意、构思、形象、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初步鉴赏。例如《飞夺卢定桥》这一课要让学生知道北上抗日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要渡大渡河,只有夺取卢定桥。然后让他们通读全文,对红军飞夺卢定桥的过程作初步了解,接着让他们抓住“飞”和“夺”两个字来分析,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卢定桥的,表现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并理清课文的主线,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
精读能使人开动脑筋,深刻地思考问题。善于精读的人,往往能准确地把握其本质的东西。有时第一遍阅读尚未领会,第二遍阅读时便会有新的感悟,再精读一遍,又有新的体会。因此,反复读常常能读出新的意义来,精读这种方法主要是课内培养,中长篇的作品一般较少采用精读的方式。
四、略读
略读就是简略的阅读,这是一种快速的,提纲挈领地把握读物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阅读方式。略读的使用价值最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略读是最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
略读训练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较快的速度,二是准确的理解。此两者的统一,便构成一定的阅读效率。较快的速度,是从阅读的量方面提出的要求,没有量的保证,就失去了实用的价值,就不符合实际的需要;准确的理解,是从阅读的质的方面提出的要求,没有质的保证,阅读就变得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由此可见,略读训练是从量和质这两个方面提高阅读效率的训练。
略读训练的要领如下:第一,了解全貌。如读一本新书,可先读书的序、前言、目录、插图、重要的注释、后记等,以要求对全书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根据需要,挑出一些章节来读。第二,领略梗概。如读一篇长文,可将各章节的大小标题先浏览一遍,全篇的大意就略知一二。无标题的文章,可先读开头的几段,然后读其他各段的第一句,再读结尾的段落,这样能基本上了解全文的背景、大意、文体风格等。第三,抓住关键语句。对文中非关键的引文、举例、推理过程等应视而不见,应该抓住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是文中负荷信息最多,蕴含核心意义的词语和句子。关键性的词语一般蕴含在关键性的句子中,它通常是文中重要的名词或动词。而体现文章基本内容、主要观点、中心思想的关键句子,则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段落或结尾段落内,当然也有在中间段落内的。第四,留意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等,略读主要适用于课外读物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