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汉语拼音知识要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一年级小学生面对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虽充满新鲜感与好奇心,但由于缺乏感性的实践而给学习增加一定的难度,因此会出现厌学、怕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建立一座抽象汉语拼音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保护孩子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汉语拼音的任务。
汉语拼音的第一课学习的是单韵母ɑ,o,e,许多儿童对ɑ的发音不到位,教师则在发音规则与方法上浪费时间,效果不显著。如果教师把握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教学时避免繁琐的发音方法的分析,而利用挂图帮助儿童回忆:当你感冒去医院看病,医生为你检查扁桃体时让你张大嘴巴发音,这就是ɑ的读音。学生凭借已有的直接生活经验,很快克服发音不到位的困难。
教学声母t时,读准音后让学生记住形,先观察图画,随即取出准备好的弯柄伞撑开。学生一片哗然,纷纷举手:我知道怎样记住t的形状。(我家也有这种伞,以后看到t,就想到弯伞柄了。)接着教师及时点拨:再看,伞柄弯钩朝哪边?(弯钩朝右边,因为在撑伞时,弯钩朝左容易碰着下巴。)(还有,弯钩还容易钩到扣子。)听学生的回答,已得到明确的答案:学生已经掌握“t”的形状,不需要更多的解释。
教学整体认读音节Zi,Ci,Si时,许多教师按常规音节教,但学生很容易遗忘,而采用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教学,效果更好。如故事激趣:六一节到,Z妈妈带小i上街,可小i不听话,到处乱跑走丢了,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找到了妈妈。他哭着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乱跑了,紧跟在你身边。”因此Zi就变成整体认读音节,不再分开拼读。“学生上街”这一生活经验为学好整体认读音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
2.1运用联义联想识字法。联义联想是利用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是象形联想、指事联想、会意联想三种。
2.1.1象形联想。低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有好多象形字,如禾、日、月、田、鱼、山等。教学这些字,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像,认识事物特点,找出象形字与图形的相同点,以便牢牢记住这些字形。
2.1.2指事联想。指事联想主要用于指事字的教学。如教学“本”,在“木”的下部加一画作指示符号,指示树根的部位。“本”的本义是树根,引申指事物的根本。
2.1.3会意联想。如把“火”用“一”盖住就成了“灭”,很小的土就是“尘”,“不”和“正”组合在一就是“歪”……教学时,应先讲偏旁义,再讲各偏旁义之间的事理关系,其联系归结出的新义就是字义。
2.2运用形象识字法。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识字效果,有些生字可以通过编一个故事、儿歌、谜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而且不易忘记。如教学“困”字,可编成儿歌:一个公园四方方,一棵小树在中央;教学“阔”字,可编成形象的字谜:“活动门”;教学“春”字,可编成顺口溜:“三人看日出”。
2.3结合生活识字。为了增大学生的识字量,识字教学必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可以通过看书、读报、看电视识字;可以通过各种学生喜爱的商标识字,如娃哈哈、旺仔牛奶、椰子汁等;可以通过各种路牌、单位门牌、广告牌中识字……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识字交流会,进一步扩大识字信息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3.关于阅读教学要变“一维目标”为“三维目标”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和能力”这一层面上的目标,这样做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中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美国后现代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指出:“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多尔的论述对我们如何实施三维目标有深刻的启示。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传统教学目标关注的是“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显然,这种目标主要指的是“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目标,因为它有着“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虽然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序列不像理科那样明确和清晰,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线性有序的,而且是可以量化的,“标准化测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现代教学目标更关注的是“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显然,这种目标主要指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因为它是“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
4.关于作文教学
4.1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都要及时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我认为,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随机观察的习惯,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就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而且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会越来越丰富,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4.2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通过集中归类整理,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及时提取。
一年级小学生面对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虽充满新鲜感与好奇心,但由于缺乏感性的实践而给学习增加一定的难度,因此会出现厌学、怕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建立一座抽象汉语拼音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保护孩子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汉语拼音的任务。
汉语拼音的第一课学习的是单韵母ɑ,o,e,许多儿童对ɑ的发音不到位,教师则在发音规则与方法上浪费时间,效果不显著。如果教师把握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教学时避免繁琐的发音方法的分析,而利用挂图帮助儿童回忆:当你感冒去医院看病,医生为你检查扁桃体时让你张大嘴巴发音,这就是ɑ的读音。学生凭借已有的直接生活经验,很快克服发音不到位的困难。
教学声母t时,读准音后让学生记住形,先观察图画,随即取出准备好的弯柄伞撑开。学生一片哗然,纷纷举手:我知道怎样记住t的形状。(我家也有这种伞,以后看到t,就想到弯伞柄了。)接着教师及时点拨:再看,伞柄弯钩朝哪边?(弯钩朝右边,因为在撑伞时,弯钩朝左容易碰着下巴。)(还有,弯钩还容易钩到扣子。)听学生的回答,已得到明确的答案:学生已经掌握“t”的形状,不需要更多的解释。
教学整体认读音节Zi,Ci,Si时,许多教师按常规音节教,但学生很容易遗忘,而采用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教学,效果更好。如故事激趣:六一节到,Z妈妈带小i上街,可小i不听话,到处乱跑走丢了,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找到了妈妈。他哭着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乱跑了,紧跟在你身边。”因此Zi就变成整体认读音节,不再分开拼读。“学生上街”这一生活经验为学好整体认读音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
2.1运用联义联想识字法。联义联想是利用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是象形联想、指事联想、会意联想三种。
2.1.1象形联想。低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有好多象形字,如禾、日、月、田、鱼、山等。教学这些字,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像,认识事物特点,找出象形字与图形的相同点,以便牢牢记住这些字形。
2.1.2指事联想。指事联想主要用于指事字的教学。如教学“本”,在“木”的下部加一画作指示符号,指示树根的部位。“本”的本义是树根,引申指事物的根本。
2.1.3会意联想。如把“火”用“一”盖住就成了“灭”,很小的土就是“尘”,“不”和“正”组合在一就是“歪”……教学时,应先讲偏旁义,再讲各偏旁义之间的事理关系,其联系归结出的新义就是字义。
2.2运用形象识字法。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识字效果,有些生字可以通过编一个故事、儿歌、谜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而且不易忘记。如教学“困”字,可编成儿歌:一个公园四方方,一棵小树在中央;教学“阔”字,可编成形象的字谜:“活动门”;教学“春”字,可编成顺口溜:“三人看日出”。
2.3结合生活识字。为了增大学生的识字量,识字教学必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可以通过看书、读报、看电视识字;可以通过各种学生喜爱的商标识字,如娃哈哈、旺仔牛奶、椰子汁等;可以通过各种路牌、单位门牌、广告牌中识字……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识字交流会,进一步扩大识字信息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3.关于阅读教学要变“一维目标”为“三维目标”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和能力”这一层面上的目标,这样做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中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美国后现代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指出:“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多尔的论述对我们如何实施三维目标有深刻的启示。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传统教学目标关注的是“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显然,这种目标主要指的是“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目标,因为它有着“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虽然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序列不像理科那样明确和清晰,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线性有序的,而且是可以量化的,“标准化测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现代教学目标更关注的是“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显然,这种目标主要指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因为它是“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
4.关于作文教学
4.1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都要及时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我认为,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随机观察的习惯,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就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而且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会越来越丰富,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4.2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通过集中归类整理,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及时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