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中发现 在发现中观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u07095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 3—6年级)规定: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探究就要从观察开始。凡是经过仔细观察过的事物,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让学生学会观察,从观察中了解科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手段。情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下,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念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课堂已不再以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设计出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课堂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如在教学《观察水生植物》一课时,我拿金鱼缸做教具,并制作了一个课件。课件中有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图片,有从网站上搜索到的一些其他水生植物图片,还有一段金鱼在鱼缸里快乐嬉戏的视频。这样的情境设计,蕴涵丰富的信息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也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鸣;同时又很直观,学生看了,都有种迫不及待的感觉。
  趁热打铁,我布置学生观察记录:
  1.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
  从上面的课中可看到,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动手操作,非常快乐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问题的创设越贴近学生的生活,激活学生思维的程度就越好,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就高。
  二、开设课外观察探究,延续兴趣
  科学无处不在,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带领学生走入奇妙的科学世界,同时也有义务引领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去,使课内、课外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时,课后我是这么操作的:
  要求:
  (1)每人分发3-5个蚕卵。
  (2)记录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注意事项:
  (1)桑叶的准备。
  (2)蚕宝宝“家”的准备。
  做好观察记录:
  (1)观察蚕卵,猜测几天可以孵出蚕宝宝。
  (2)观察蚁蚕出壳的一瞬间及怎样爬出壳把壳甩掉。
  (3)观察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4)观察蚕找食、挑食、吃食的情景。
  (5)记录蚕宝宝的体长。
  总结回顾:
  大约3周后,利用课堂10-15分钟时间组织开展以“我家的蚕宝宝”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大家讨论:我的蚕宝宝孵出来后,我都为它做了些什么;我是怎么为自己的蚕宝宝准备温馨的家的;我是怎样做能让蚕宝宝长得又大又壮的;介绍自己为什么没有成功孵化蚕宝宝的原因……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知识。”让学生走出教室,从学生年龄、心理出发,科学地安排课外内容,合理开设课外观察探究,给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动手、探究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抉择,突出兴趣,注重活动的实践性,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外探究中得以延续。同时,教师在课内及时进行反馈、总结,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成功感,激发了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编设“亲临化”训练习题,强化观察兴趣
  科学,注重学生亲临参与,但往往很多科学实验又无法逐一进行操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操作习题让学生带回家实施操作。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编选设置一些真实的、生活的、学生可以独立实施操作的习题,既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又可以增加科学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奥秘,体验问题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水结冰了》一课时,由于冰不易携带,非常容易融化,加上学校的教学设施有限,我灵机一动,把这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回了家中去观察、实施操作。
  我提早一天布置学生盛一碗水放冰箱的冷冻箱里冷冻。第二天放学前,下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学生观察记录后,在课堂中通过小组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就可以十分清楚、轻易地总结:
  1.冰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很坚硬;
  2.水变冰后体积增大了;
  3.冰和水一样,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布置合理的、操作性强的、“亲临化”的习题,使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的真实性、可行性;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从科学中,独自寻找科学答案。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随着传统教育机制向素质教育机制的转变,规章制度的约束已不再是学校管理模式的核心。人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与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结合起来,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笔者认为,“依法办学,人文管理”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管理学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一、精彩的情境导入——成功的一半  片断一:  师:小朋友,你们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吗?(课件播放小马过河的故事)为什么同样的水深,牛伯伯和小松鼠说的完全不一样呢?  生:因为老牛个子高,所以它觉得水不深;小松鼠个子矮,所以它觉得水很深。  师:原来牛伯伯和小松鼠都是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标准去测量水深的。标准不同,量得结果也不同。看来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  赏析:片断一以学生耳熟能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有发展。无论课改进行到哪里,有效教学都应是我们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在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有效教学的策略谈几点
开发背景:  广州是祖国南大门广东的省会,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地方。随着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的临近,广州举世瞩目。为此,我们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爱好体育、向往亚运、争强好胜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开发《品德与社会》的校本课——《2010,广州之约》。  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亚运历史,感受和体验中国运动会在亚运会上的拼搏精神,激发学生的
叶圣陶先生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是基本,说的功夫扎实了,“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多了。这段精辟的话阐述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交往频繁、信息万变的社会,人们只有通过交往这一载体,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各类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的辐射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每一位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而语言表达能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绝大部分学生上课全身心地投入,学得开开心心,只有极少数几个学生在场地边嬉戏。对这极少数学生来说,体育课已变成了“休闲课”。这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低于一般水平,没有明显的体育特长,在体育教学中,他们往往得不到关注,往往得到的是训斥和责怪。正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学困生有意无意地或徘徊于体育课边缘,或游离于课堂之外。如何提高体育学困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本文笔者通过在实际小学科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与重要性,创设情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创设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情境三个方面去探讨农村小学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成功之处。   一、小学科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及重要性  1.什么是小学科学情境呢?  笔者认为,小学科学的情境创设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在探究新的知识过程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教学资源;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它直观、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情境创设得好,既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又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那么,创设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则不同,学生容易混淆英汉语法概念。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把语法教学讲解得既生动活泼,又浅显易懂呢?我以现在进行时为例,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  一、以形象感知来巩固语法  现在进行时比较抽象,难理解,学生不易接受。教师在教学这一语法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形象感知,真实体会一些相关知识,不作任何要求。  如在教学I can sing时,引出 I can sing, I am sin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的对待科学学习的态度。所以,在实际的科学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学生问问题,其本质就是学生主动性思维的训练,学习将更有效。  对学生进行问问题策略的教学,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课如果能够创设一种贯彻整个科学课的问问题的策略,那么将会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