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是基本,说的功夫扎实了,“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多了。这段精辟的话阐述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交往频繁、信息万变的社会,人们只有通过交往这一载体,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各类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的辐射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每一位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一、创设情境交流语言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的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平台,语文课尤其如此。当前,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原大纲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上好口语交际课,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指情景和境地。听、说是生活的必需,真切的充满情感的说话(听话)总是与有关的情境相联系。把“情境教学法”用于语言训练中,创设说话情境,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编排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际活动,如“借铅笔”、“打电话”、“问路”等,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巧妙地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中,这不但容易激趣,而且能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角色体验中,感到亲切、逼真。在“通州区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我有幸听了通州实验小学瞿德良校长上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整个课堂形式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模式,学生们围成一个圈,有说有笑,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变被动为主动。瞿老师先告诉大家,他收到上海《小鬼当家》栏目组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要选主持人,要老师帮忙推荐。今天,老师就来选人了。学生们一听,个个争先恐后、兴致勃勃。接着,瞿老师播放了一段VCR短片,自然而然地引出“当有人敲门的时候……”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们选择了自己愿意合作的伙伴,分成若干小组,自由表演。学生渴求交流的欲望被大大提高了,智慧的火花迸发了出来——“当同学敲门的时候……”“当老师敲门的时候……”“当陌生人敲门的时候……”这时教师适时点拨。这一情境的创设,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丰富了学生口语训练的内容。然后,瞿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参与学生的表演,在表演中随时规范学生的语言,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师、生生互评的局面。《新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重在交际”、“重在实践”、“重在参与”,在教学中,瞿老师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融入生活感悟语言
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的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通过社会、家庭生活去培养,正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应有效地利用社会、家庭资源,把语言融入学生的生活。由于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好胜心强,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他们回家复述课文,续编故事,把学校里的见闻讲给父母听。有一次,“六一”儿童节,我在课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请大家回家后把活动的内容说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记下来,他们都十分高兴。第二天,看到学生们交过来的“作业”,效果很好。再如,我平时布置星期天的作业时,让学生把自己在周末经历过或看到的有意思的事讲给同学们听,让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实践证明,每个学生都特别愿意做这样的作业。通过这样的训练,巧妙地把课堂教学和课外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开展活动发展语言
实践的体验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多听、多想的学习过程,但生活实际中的言语活动,更是迅速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有一次,我组织学生春游,当他们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时,都非常兴奋。于是,我要求他们仔细找春天,他们也找得十分认真。我问:“谁能把你找到的春天讲给老师听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春姑娘到了,桃花开了,小燕子从南方快乐地飞回来了。”“我找到了春天,看小草长出了嫩芽,桃花、杏花、梅花露出了笑脸。”小朋友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下,无拘无束地投入说话过程中,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交谈的乐趣,变“要我讲”的被动式学习为“我要讲”的主动式学习。听到那小鸟般叽叽喳喳的话语,我不禁感叹: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熏陶,在实践中品味,在实践中感悟,是必然之径。
(责编侯艳星)
一、创设情境交流语言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的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平台,语文课尤其如此。当前,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原大纲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上好口语交际课,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指情景和境地。听、说是生活的必需,真切的充满情感的说话(听话)总是与有关的情境相联系。把“情境教学法”用于语言训练中,创设说话情境,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编排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际活动,如“借铅笔”、“打电话”、“问路”等,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巧妙地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中,这不但容易激趣,而且能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角色体验中,感到亲切、逼真。在“通州区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我有幸听了通州实验小学瞿德良校长上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整个课堂形式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模式,学生们围成一个圈,有说有笑,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变被动为主动。瞿老师先告诉大家,他收到上海《小鬼当家》栏目组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要选主持人,要老师帮忙推荐。今天,老师就来选人了。学生们一听,个个争先恐后、兴致勃勃。接着,瞿老师播放了一段VCR短片,自然而然地引出“当有人敲门的时候……”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们选择了自己愿意合作的伙伴,分成若干小组,自由表演。学生渴求交流的欲望被大大提高了,智慧的火花迸发了出来——“当同学敲门的时候……”“当老师敲门的时候……”“当陌生人敲门的时候……”这时教师适时点拨。这一情境的创设,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丰富了学生口语训练的内容。然后,瞿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参与学生的表演,在表演中随时规范学生的语言,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师、生生互评的局面。《新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重在交际”、“重在实践”、“重在参与”,在教学中,瞿老师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融入生活感悟语言
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的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通过社会、家庭生活去培养,正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应有效地利用社会、家庭资源,把语言融入学生的生活。由于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好胜心强,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他们回家复述课文,续编故事,把学校里的见闻讲给父母听。有一次,“六一”儿童节,我在课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请大家回家后把活动的内容说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记下来,他们都十分高兴。第二天,看到学生们交过来的“作业”,效果很好。再如,我平时布置星期天的作业时,让学生把自己在周末经历过或看到的有意思的事讲给同学们听,让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实践证明,每个学生都特别愿意做这样的作业。通过这样的训练,巧妙地把课堂教学和课外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开展活动发展语言
实践的体验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多听、多想的学习过程,但生活实际中的言语活动,更是迅速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有一次,我组织学生春游,当他们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时,都非常兴奋。于是,我要求他们仔细找春天,他们也找得十分认真。我问:“谁能把你找到的春天讲给老师听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春姑娘到了,桃花开了,小燕子从南方快乐地飞回来了。”“我找到了春天,看小草长出了嫩芽,桃花、杏花、梅花露出了笑脸。”小朋友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下,无拘无束地投入说话过程中,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交谈的乐趣,变“要我讲”的被动式学习为“我要讲”的主动式学习。听到那小鸟般叽叽喳喳的话语,我不禁感叹: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熏陶,在实践中品味,在实践中感悟,是必然之径。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