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t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对数学教育价值的一个深刻阐述。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课程要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给学生进行数学化思维的机会。为此,教师要精心设置需要学生做出逻辑判断的问题情境,设计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过程,营造引起思维矛盾冲突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化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融入学习过程。
  关键词:数学思维;激活;促进;拓展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广角——重复问题》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激活思维——促进思维——拓展思维”为主线,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展现思维过程,在操作体验中得出理性认识,提炼为数学化的思考,并能转化为数学应用,有效地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片断一:
  1. 谈话引入:老师了解到几个小朋友参加特长班学习的情况(课件出示舞蹈班:3人,英语班:4人,但不出现实际姓名)
  2. 师追问:一共多少人?说理由,写出算式3 4=7。
  3. 依次念出参加两个班的学生名单并上台,数出学生人数,制造冲突。
  师:咦,怎么统计出来只有6个人?是我们算错了吗?板书:3 4=6?
  【分析】巧设情境,在矛盾中激活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进行数学化思维的机会。课始,运用与学生实际相关的“人数”情境,需要学生做出逻辑的思维判断,但是常规的判断与现实产生冲突,由此引起学生思维矛盾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化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激发其探究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状态。
  片断二:
  1. 分类统计,感受重复
  请6位学生上台,用举手的方式表示。舞蹈班3人,英语班4人,总人数6人。
  学生发现有一人举了两次手,提出质疑:不对!杨诗桐举了两次手。
  师:举两次手说明了什么?
  生1:杨诗桐学了两样。
  生2:杨诗桐既参加了舞蹈班又参加了英语班。
  师板书:既……又……
  出示学生分类名单: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统计表,是不是和你们说的一样呢?
  学生从统计表中发现,杨诗桐的名字出现了两次,由此感受“重复”,教师板书“重复”。
  2. 站队活动,体验重复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明白,请6位孩子分开站,舞蹈班的站左边,英语班的站右边。
  学生按要求站队,出现杨诗桐两边跑的情形,最后选择了站在中间。
  师:为什么杨诗桐要站在中间呢?
  生1:因为她参加了两个班。
  生2:因为她既是舞蹈班的又是英语班的。
  3. 几何直观,呈现重复
  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能记录下这样的站位关系,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知道这个孩子既参加了舞蹈班又参加了英语班?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三角形在黑板上表示这样的位置关系(如图1)。
  师:这样的图形真能让大家都看明白吗?
  学生观察,交流后发现问题:这样表示,如果不作解释的话,中间的那个三角形我们不能确定它究竟属于哪个班。
  师:怎样表示不用解释,也能让别人看明白?
  生1:可以给每个班划定一个范围,三角形就放在那个范围里。
  生2:用圈把它们圈起来,一个圈表示舞蹈班,一个圈表示英语班。
  师顺势拿出红、黄两个圆圈教具,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如何使用这两个圈表示位置关系。
  生表示如图2:
  师再问:这样可以看明白了吗?
  学生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
  生:这样把中间的杨诗桐排除在外了,她既没在舞蹈班,又没在英语班。
  师:难道没有办法了吗?
  小组再次讨论,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请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演示讨论结果,如图3:
  4. 揭示图意,理解重复
  师:这两个圈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将它们交叉重复呢?
  生:两个圈重复了,中间的杨诗桐才能同时在两个圈里。
  师:这一重复,使原来的两个圈形成了三个部分。
  学生交流图形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只……没有……”和“既……又……”的部分。
  【分析】体验探究,在直观中促进思维
  在“自主建构,体验集合”的环节中,集合图的形成是教学难点,在学生用语言描述说不清道不明时,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需求:用什么方法可以一目了然地表示出“重复”的现象?
  在这样的需求下,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活动。首先,采用举手、观察表格、站队等多种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感受重复、体验重复的过程,明白矛盾引起的原因,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为由情境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作了良好的铺垫。其次,通过学生交流,挑起学生质疑,在辩与引中学会用符号与图形表示,逐步形成集合图,有效地沟通了情境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联系。最后,凭借直观的集合图,理解数量与数量之间包含与排除的关系,在分析图意、表达图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整理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这个过程有效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数形结合,启迪思路,把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明形象。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一步步揭开并自然而然地建立起重复的概念,然后通过分析图意、完整描述图意、分析数量关系,深度理解集合概念的意义,引领学生经历“猜测——判断——交流——辨析——评价”的完整思维过程,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片断三:
  1. 课件出示:舞蹈班4人,英语班5人。讨论:你们认为一共有多少人?
  生(大多数学生):一共有9人。
  师:9人,可以吗?
  生1:不一定是9个人,万一舞蹈班和英语班的活动时间不一样,有一个人既在学舞蹈又在学英语,那就只有8个人了。
  师:可能出现重复的现象,是吧?
  (许多只小手高高举起,孩子们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
  师:看来孩子们的想法不尽相同,请你们在空白的集合圈中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在集合圈中表示出参加课外小组的人数,并列式计算,再交流。经过全班整理,依次完善下表:
  师:为什么同样是4人参加舞蹈班、5人参加英语班,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生讨论并交流。
  生1:重复参加两个组的人是几,就减几。
  生2: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3:我发现最多只能重复4人,如果重复5人的话,舞蹈班有5个人了。
  【分析】巩固深化,在开放中拓展思维
  数学思维过程中具有最高品质、最高层次,而又最可贵的是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根基,设计可以唤醒学生好奇心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新求异,将数学结论还原为让学生自己经历抽象和归纳的思维过程,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选用开课时的情境,避免学生思维不断转场。将信息改为“舞蹈班4人,英语班5人,一共有多少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大胆推测与想象:4个人和5个人,一定就是9个人吗?而解决这一问题,又回归到探究新知时采用的符号化思想与几何直观,让学生经历抽象与归纳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能用符号与图形展示出自己不一样的思维过程,最后在列表总结交流中巩固完善了学生对“重复问题”和“集合圈”的认知。这类开放题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维发展的时空,激活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增加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与创造性,从而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应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数学课堂,着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思考数学问题,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自主;探究;思维  教学片段展示  邓悦同学给大家展示了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2,-1),过点P作y轴的垂线PA,垂足为A. 点T为坐标平面中的一点,若以点A,O,P,T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请写出点T的坐标.(注:昨日
摘 要:数学核心素养是学习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合数学学习的一些思维品质,通常体现在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时,与周边环境、所学内容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策略和品质。作为新知识情境和问题解决的起始环节,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核心素养实施的关键环节。笔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用计算器探索商不变的规律”一课的导入过程,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三次教学导入的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初步理解数学证明的过程,体会数学的严密性与逻辑性,不断培养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能力。  关键词:内角和;应用价值;推理证明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安排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归纳等探究活动,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重要性质,这是学生认识和理解三
摘 要:数学建模思想在替换策略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只有真正明确为什么替换、替换的共性、从特殊到一般的应用等,才能将数学建模思想落在实处,让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替换策略;数学建模思想;落实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方向。建模是主要针对传统数学教学的抽象化,忽视数学知识脱离学生现实生活而提出的。然而,现实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透彻地领会数学建模思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如何让思维的火花跳跃在学生灵动的指尖上,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是值得深究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细节体验活动越丰富、越细致,思维也就越活跃、越深入,对知识的理解就越透彻,这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动手操作;活动细节;深入思考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动手操作活动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
摘 要:作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综合运用”与“实践探究”并重,且能高效地达成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一直都是笔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对《探索图形》的教材研读及后续课堂教学实践,主要从“借助直观教具开展活动,使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逐步抽象得出规律,最终用于解决问题”等环节进行“反馈式”思考。为实现上述两个方面目标指向的学生数学活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提出一定的见
摘 要: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重大转折,这期间有着诸多变化,过渡情境课程恰如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初入学的孩子迈好小学生活第一步提供了重要保障。数学老师在这一过渡课程中通过对新生进行常规训练、组织野外活动、阅读绘本等活动将教材重组,让数学知识镶嵌在点滴活动中,以达到润物无声,助学生平稳过渡,快乐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幼小衔接;情境课程  又是一年开学季,清晨,站在校门
[摘 要] 分割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中考复习. 本文对一个三角形分割成2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分法,得出了一些结论.  [关键词] 等腰三角形;分割;结论  引例 浙教版八年级上P63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有甲、乙两个三角形. 甲三角形的内角分别为10°,20°,150°;乙三角形的内角分别为80°,25°,75°. 你能把每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画一画,并标
[摘要]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生生互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强化生本资源合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提出生生互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生生互动;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顾名思义,所谓的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一种合作交流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展开交流探究,这是
[摘 要] 本文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第一课时为例,阐述分析、解读教材的一般方法:一是教材文本内容的解读;二是课程标准的解读;三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四是教学程序的制定. 只要遵循这些方法,就能使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 教材;解读;有效  所谓教材,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 所谓解读教材,即教师通过理解教材文本,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