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激荡的情感味、充满生命体验三个角度论述了如何追求有生命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读书声 情感味 生命体验
一、 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我们的祖先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把上学的人称为“读书人”,其实这是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关键。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也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就曾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周益民老师执教的《这里有个颠倒的世界》,其实就是将“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师生都读得那样投入,那样深情,而又那样自然。语文课应该以读为主,应该通过读解决语感的问题。很多课文学生可以通过读,读出教师想要讲的东西。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静心默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语文课要有激荡的情感味
提倡“语文味”,就是强调语文课要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语文课,需要的是激情,需要的是“语文味”。语文教育更需要的是激情,需要的是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的情怀。试想一下,一个在课堂上毫无激情的语文教师,会教出一群怎样的学生?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的是知识的传授,缺的是情感的熏陶,现行的教材内容都是经过专家、教授精选出来的,教师应该准确地抓住教材中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当然,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观摩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实录时发现,于老师就是一个善于以情激情的老师。整堂课,于老师引导学生尽情地读、尽情地感悟、尽情地说,让学生从整体上审视、感受,叩开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大门,使情感在学生的朗读中飞扬,将学生的心浪一层层向前推进。
把握课文的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在课堂上拨动学生们的心弦,让情满课堂,让情与智和谐共生,课堂才能激情澎湃,处处闪耀出动人的灵性。
三、语文课要充满生命体验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断。(这是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骨干教师执教《螳螂捕蝉》时的一组课堂镜头)
师:同学们,文章的九、十自然段向我们叙述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请大家用心地读一读。
师:(学生读完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你能谈一谈哪些地方有意思吗?
生:螳螂正在专注地捕蝉,却不知道黄雀正虎视眈眈地想吃它。我觉得这儿很有意思。
生:我觉得黄雀也很有意思。它只知道捕食螳螂,却不知道后面的那位少年正盯着它呢!
师:是啊,他们都没有发现自己的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它们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故事“有意思”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书,要读出故事的“有意思”,等待教师指名朗读。)
弱肉强食,每一个幼小生命的背后都可能潜伏着灭顶之灾。可是,学生不仅没有动一丝恻隐之心,反而在教师的“唆使”下感到这个故事“有意思”,并且还绘声绘色地进行着“有意思”的朗读,不知道这是教育的成功,还是教育的悲哀呢?
现在的孩子对生命缺少基本的敬畏感,对亲人、同学也显得异常冷漠。今年暑期CCTV-8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名校》中的一群孩子不就有这样的倾向吗?难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道从事教育工作的,尤其是语文教师不应该为此做点什么吗?我最喜欢这样一句话:“教育的使命,不在于创造奇迹,而在于唤醒梦想,激发潜能。”课堂就是唤醒梦想,激发潜能的舞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能,更在于努力地促进学生智慧、情感、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窦桂梅老师在《村居》中一个教学片断。
《村居》中,窦老师引领学生读出诗中的一幅又一幅画面后,说:小儿醉了,翁媪醉了,诗人醉了,我们也醉了,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而后问一大儿(学生):你整日锄豆溪东,不感到劳累吗?……啊,你一定憧憬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景吧!……那小儿不正是“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溪里莲蓬处”吗?
沉浸在这样优美的诗文语言当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怎么会得不到提高呢?学生的情感何愁受不到良好的熏陶呢?如此充满生命体验的活力智慧课堂,是每个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也应成为一线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理想课堂。
在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教育呼唤生命,语文呼唤本色。如果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学生就一定能徜徉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无穷无尽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与个性发展。具有“语文味”的、鲜活的而又充满激情与智慧的课堂,才能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读书声 情感味 生命体验
一、 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我们的祖先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把上学的人称为“读书人”,其实这是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关键。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也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就曾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周益民老师执教的《这里有个颠倒的世界》,其实就是将“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师生都读得那样投入,那样深情,而又那样自然。语文课应该以读为主,应该通过读解决语感的问题。很多课文学生可以通过读,读出教师想要讲的东西。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静心默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语文课要有激荡的情感味
提倡“语文味”,就是强调语文课要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语文课,需要的是激情,需要的是“语文味”。语文教育更需要的是激情,需要的是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的情怀。试想一下,一个在课堂上毫无激情的语文教师,会教出一群怎样的学生?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的是知识的传授,缺的是情感的熏陶,现行的教材内容都是经过专家、教授精选出来的,教师应该准确地抓住教材中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当然,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观摩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实录时发现,于老师就是一个善于以情激情的老师。整堂课,于老师引导学生尽情地读、尽情地感悟、尽情地说,让学生从整体上审视、感受,叩开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大门,使情感在学生的朗读中飞扬,将学生的心浪一层层向前推进。
把握课文的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在课堂上拨动学生们的心弦,让情满课堂,让情与智和谐共生,课堂才能激情澎湃,处处闪耀出动人的灵性。
三、语文课要充满生命体验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断。(这是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骨干教师执教《螳螂捕蝉》时的一组课堂镜头)
师:同学们,文章的九、十自然段向我们叙述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请大家用心地读一读。
师:(学生读完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你能谈一谈哪些地方有意思吗?
生:螳螂正在专注地捕蝉,却不知道黄雀正虎视眈眈地想吃它。我觉得这儿很有意思。
生:我觉得黄雀也很有意思。它只知道捕食螳螂,却不知道后面的那位少年正盯着它呢!
师:是啊,他们都没有发现自己的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它们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故事“有意思”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书,要读出故事的“有意思”,等待教师指名朗读。)
弱肉强食,每一个幼小生命的背后都可能潜伏着灭顶之灾。可是,学生不仅没有动一丝恻隐之心,反而在教师的“唆使”下感到这个故事“有意思”,并且还绘声绘色地进行着“有意思”的朗读,不知道这是教育的成功,还是教育的悲哀呢?
现在的孩子对生命缺少基本的敬畏感,对亲人、同学也显得异常冷漠。今年暑期CCTV-8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名校》中的一群孩子不就有这样的倾向吗?难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道从事教育工作的,尤其是语文教师不应该为此做点什么吗?我最喜欢这样一句话:“教育的使命,不在于创造奇迹,而在于唤醒梦想,激发潜能。”课堂就是唤醒梦想,激发潜能的舞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能,更在于努力地促进学生智慧、情感、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窦桂梅老师在《村居》中一个教学片断。
《村居》中,窦老师引领学生读出诗中的一幅又一幅画面后,说:小儿醉了,翁媪醉了,诗人醉了,我们也醉了,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而后问一大儿(学生):你整日锄豆溪东,不感到劳累吗?……啊,你一定憧憬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景吧!……那小儿不正是“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溪里莲蓬处”吗?
沉浸在这样优美的诗文语言当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怎么会得不到提高呢?学生的情感何愁受不到良好的熏陶呢?如此充满生命体验的活力智慧课堂,是每个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也应成为一线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理想课堂。
在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教育呼唤生命,语文呼唤本色。如果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学生就一定能徜徉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无穷无尽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与个性发展。具有“语文味”的、鲜活的而又充满激情与智慧的课堂,才能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