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对话,建构生成性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ps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必须关注课堂生成情况,而对话则是支撑生成课堂的重要策略,智慧的对话可以促进学生由浅入深,更投入地感受文本。
  一、拉近心理距离,走向平衡
  潘新和教授提出要更好地进行师生对话,关键的环节就是要使得对话主体的心理关系处于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教师要站在平等的位置和学生展开对话,而并非居高临下地进行教导。教师要在对话中不断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彼此的关系愈加平衡。
  《长江之歌》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写景类文章打下基础,在指导学生预习本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有智慧的对话建立师生之间的平衡关系。“大家有没有曾经在小河边玩耍过呢,老师小时候家门口就有一条小河,每天都能在河里抓小鱼小虾,十分开心。”这样的对话将教师和学生设立在同等的位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关于江河湖海,大家是否知道我们中国最长的江河叫什么名字呢?”学生们一起回答:“长江。”“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和长江有关的课文,在学习之前大家不妨先查找一下有关长江的图片资料,了解一下关于长江的信息,再找一下有没有赞美长江的诗歌。然后再来预习课文,看看赞美长江的诗文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在上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候,也可以用平等的话语提起话题,让学生一一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二、走向高度融通,由浅入深
  在正式学习文本的时候,教师需要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达到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此时教师需要仔细聆听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结果,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进他们深入把握文本,更深入地和文本对话。
  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扫路人身上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受其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师在设计课堂对话的时候可以由浅入深地提问题,引发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在探索“扫路人”这个人物的时候,可以先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入手,再尝试从中探究精神层面的东西。如可以先出示和课文有关的照片:“大家看看,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一步步向我们走过来了,大家尝试观察图片,结合课文说说该怎样形容这个扫路人呢?”学生回答:“他黑黑的,还很瘦。”“你们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是一个扫路人呢?”学生回答:“他的手中拿着一把扫帚。”“说说这个扫路人给你的第一印象吧,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外貌看他很健康,他拿着扫帚,表示他很勤劳。”此时再由表及里,让学生尝试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学生对于主人公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呈现多维结构,灵动丰盈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往往呈现出简单的单线结构,教师讲解而学生听讲,形式比较单调。要让教学更加和谐,教师必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性格活泼,所以在设计课堂对话的时候可以运用多维结构,让对话更加灵动活泼。
  在学习《郑和远航》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对话。例如有学生提出:“很想知道郑和每一次远航过程中的经历,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为什么只具体描写了其中一次的经历呢?”面对这个课堂生成的瞬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元对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家不如相互讨论一下,假设自己是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呢?”有学生提出:“每次远航经历都差不多,所以只写最重要的一次就行了。”“那为什么要选择第一次呢,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次?”“那是因為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远航,所以自然十分重要。”“郑和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这表示他很勇敢。”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对文本和人物都有了一定了解。
  教师在设计课堂对话的时候要注意运用有智慧的策略,在课堂上纵横捭阖,为学生开启文本学习的大门,并推动他们层层深入地讨论文本要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丰利小学(226400)
其他文献
蒙古佛教,是藏传佛教自13世纪传入蒙古地区后,经过几百年与固有文化相撞、融合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异化形式.蒙古佛教源于藏传佛教,但不等同于藏传佛教,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地方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更是如此。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难以正确把握字词内涵,阅读教学将难以顺利进
脑电地形图目前分为以下三种,现简介如下: 一、自发脑电空间电位分布图(EEGTopography) 它主要描记在安静状态下皮层电活动的电位分布状态。即通常所指的脑电地形图(Brain At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从这点来说,语文教学的成功根基就是情感与态度。  一、触及生活 引发内心共鸣  小学生是感性思维发展最快的时期,小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实现开放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多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揣摩和细心品尝的机会,能使得学生在主动灵活的运用中获得丰富感知。走出依赖教材文本而学语文的思维定势束缚,能使得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获得深刻体验。从学生生活的细节摘取学习内容,便于他们在深入探究中发现大道理,从而实现“文以载道”与“文道合一”的有机融合。  一、模拟场景,活化教材
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氛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内在潜能,使其思维敏捷,更易于接受知识。因此,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促进学生愉快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呢?  一、激趣导入,营造课堂气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但可以激
诗歌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语言,是学生品析语言、悦纳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极佳资源。苏教版教材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歌,旨在借助其精炼灵动的语言、真挚感人的情感、精妙独到的形式,让学生在深入感知、品析体悟的过程中,促进其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笔者即以《长江之歌》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做法。  一、强化语段内在联系,丰富结对效益  诗歌的语言凝练而极富感染力,在表达过程中有着极强的跳跃性。这就意味着诗歌语段内在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师智慧的导学与评价的完美结合,会让孩子们共同享受赏识所带来的快乐,激起乐学的思维,营造轻松的氛围,期盼的温馨,会让学生们在
患者,男,16岁,以“间断头痛”二个月,加重伴有呕吐四天为主诉于95年1月19日入院。,二个月前患者右侧面部疖肿感染后出现头痛,发热达40℃,在当地治疗后仍有头痛,发热。四天前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当前低年级语文教学虽重视字词教学,但更多立足于字形与书写,对于其意思却缺少相应抓手,大多是通过组词,或者造句的方式帮助理解,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