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必须关注课堂生成情况,而对话则是支撑生成课堂的重要策略,智慧的对话可以促进学生由浅入深,更投入地感受文本。
一、拉近心理距离,走向平衡
潘新和教授提出要更好地进行师生对话,关键的环节就是要使得对话主体的心理关系处于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教师要站在平等的位置和学生展开对话,而并非居高临下地进行教导。教师要在对话中不断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彼此的关系愈加平衡。
《长江之歌》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写景类文章打下基础,在指导学生预习本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有智慧的对话建立师生之间的平衡关系。“大家有没有曾经在小河边玩耍过呢,老师小时候家门口就有一条小河,每天都能在河里抓小鱼小虾,十分开心。”这样的对话将教师和学生设立在同等的位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关于江河湖海,大家是否知道我们中国最长的江河叫什么名字呢?”学生们一起回答:“长江。”“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和长江有关的课文,在学习之前大家不妨先查找一下有关长江的图片资料,了解一下关于长江的信息,再找一下有没有赞美长江的诗歌。然后再来预习课文,看看赞美长江的诗文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在上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候,也可以用平等的话语提起话题,让学生一一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二、走向高度融通,由浅入深
在正式学习文本的时候,教师需要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达到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此时教师需要仔细聆听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结果,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进他们深入把握文本,更深入地和文本对话。
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扫路人身上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受其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师在设计课堂对话的时候可以由浅入深地提问题,引发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在探索“扫路人”这个人物的时候,可以先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入手,再尝试从中探究精神层面的东西。如可以先出示和课文有关的照片:“大家看看,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一步步向我们走过来了,大家尝试观察图片,结合课文说说该怎样形容这个扫路人呢?”学生回答:“他黑黑的,还很瘦。”“你们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是一个扫路人呢?”学生回答:“他的手中拿着一把扫帚。”“说说这个扫路人给你的第一印象吧,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外貌看他很健康,他拿着扫帚,表示他很勤劳。”此时再由表及里,让学生尝试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学生对于主人公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呈现多维结构,灵动丰盈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往往呈现出简单的单线结构,教师讲解而学生听讲,形式比较单调。要让教学更加和谐,教师必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性格活泼,所以在设计课堂对话的时候可以运用多维结构,让对话更加灵动活泼。
在学习《郑和远航》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对话。例如有学生提出:“很想知道郑和每一次远航过程中的经历,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为什么只具体描写了其中一次的经历呢?”面对这个课堂生成的瞬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元对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家不如相互讨论一下,假设自己是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呢?”有学生提出:“每次远航经历都差不多,所以只写最重要的一次就行了。”“那为什么要选择第一次呢,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次?”“那是因為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远航,所以自然十分重要。”“郑和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这表示他很勇敢。”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对文本和人物都有了一定了解。
教师在设计课堂对话的时候要注意运用有智慧的策略,在课堂上纵横捭阖,为学生开启文本学习的大门,并推动他们层层深入地讨论文本要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丰利小学(226400)
一、拉近心理距离,走向平衡
潘新和教授提出要更好地进行师生对话,关键的环节就是要使得对话主体的心理关系处于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教师要站在平等的位置和学生展开对话,而并非居高临下地进行教导。教师要在对话中不断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彼此的关系愈加平衡。
《长江之歌》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写景类文章打下基础,在指导学生预习本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有智慧的对话建立师生之间的平衡关系。“大家有没有曾经在小河边玩耍过呢,老师小时候家门口就有一条小河,每天都能在河里抓小鱼小虾,十分开心。”这样的对话将教师和学生设立在同等的位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关于江河湖海,大家是否知道我们中国最长的江河叫什么名字呢?”学生们一起回答:“长江。”“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和长江有关的课文,在学习之前大家不妨先查找一下有关长江的图片资料,了解一下关于长江的信息,再找一下有没有赞美长江的诗歌。然后再来预习课文,看看赞美长江的诗文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在上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候,也可以用平等的话语提起话题,让学生一一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二、走向高度融通,由浅入深
在正式学习文本的时候,教师需要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达到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此时教师需要仔细聆听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结果,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进他们深入把握文本,更深入地和文本对话。
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扫路人身上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受其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师在设计课堂对话的时候可以由浅入深地提问题,引发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在探索“扫路人”这个人物的时候,可以先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入手,再尝试从中探究精神层面的东西。如可以先出示和课文有关的照片:“大家看看,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一步步向我们走过来了,大家尝试观察图片,结合课文说说该怎样形容这个扫路人呢?”学生回答:“他黑黑的,还很瘦。”“你们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是一个扫路人呢?”学生回答:“他的手中拿着一把扫帚。”“说说这个扫路人给你的第一印象吧,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外貌看他很健康,他拿着扫帚,表示他很勤劳。”此时再由表及里,让学生尝试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学生对于主人公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呈现多维结构,灵动丰盈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往往呈现出简单的单线结构,教师讲解而学生听讲,形式比较单调。要让教学更加和谐,教师必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性格活泼,所以在设计课堂对话的时候可以运用多维结构,让对话更加灵动活泼。
在学习《郑和远航》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对话。例如有学生提出:“很想知道郑和每一次远航过程中的经历,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为什么只具体描写了其中一次的经历呢?”面对这个课堂生成的瞬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元对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家不如相互讨论一下,假设自己是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呢?”有学生提出:“每次远航经历都差不多,所以只写最重要的一次就行了。”“那为什么要选择第一次呢,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次?”“那是因為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远航,所以自然十分重要。”“郑和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这表示他很勇敢。”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对文本和人物都有了一定了解。
教师在设计课堂对话的时候要注意运用有智慧的策略,在课堂上纵横捭阖,为学生开启文本学习的大门,并推动他们层层深入地讨论文本要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丰利小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