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读书,便读到这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时至今日,已为人师的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见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即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可见,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懂的。自己读懂的书,感悟深刻、记忆久远;别人教懂的书,理解不深,且易遗忘。
作为一名教者,如果能真正诱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读透一篇文章、一本书,那么学生必会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翁,而教者也定将成为教学领路的先行者。如何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理念来指导教学、引导学生呢?本人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应该用“读”来设计教学流程,也就是备课。现代意义的备课是研究教法、学法,研究师生互动的手段,研究学生获取知识的心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用“读”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重难点问题,并组织上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读书,用读书获取知识和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在课堂上,教师们有很多种担心,担心学生读不懂,担心时间不够,担心这种方法行不通……的确,一篇好的文章,要想彻底读通、读懂,确实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但一旦教会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知识的深入,学生对书中所学知识的认识,往往也会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每一次深入的阅读,总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发现,读的遍数越多,也就越接近书中所要表达的真意。
在阅读中,“读”是关键,是“问”和“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反复地阅读,读通、读熟、读懂,进而读出重点,读出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
对于一篇文章,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初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学习生字、词语,扫除阅读障碍,读得正确、通顺。再读课文,紧扣题目,联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对文章有整体印象。在此,可以让学生采用互相交流、补充的方法复述课文。这既是对整篇文章的熟悉了解,也是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三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优美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段,并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理解造句,加深对词、句的深刻理解,并通过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为写作奠定基础。四读课文,紧扣题目,结合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五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他人解答或分组探讨,再在班内交流。对于学生忽略的或涉及的课文的重难点,可以由教师设计出相关问题,再由学生个人或集体商议,共同解答。这也是对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六读,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七读谈谈读后感、学后感,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有人会说:“一节课四十分钟,读那么多次,早下课了!”其实,课堂上的读,只是引导式的“导读”,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多读、大声读,扫除阅读障碍,勾画词语等,提前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我在教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勾画优美词语,并尝试理解。二读课文,从题目入手,结合课文,试着把课题中的三个词语组成一句话,如“童年的记忆中,有一支骆驼队走在暖暖的太阳下”。这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三读课文,联系题目,结合全文,了解写作意图。四读课文,概括全文:围绕骆驼写了四件事。在学习“骆驼咀嚼”一段时,我来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边学骆驼咀嚼的样子,亲身体会“小英子”的天真可爱。关于“驼铃的用途”,学生的想象力令人惊叹。有的学生说,驼铃有提示商人、骆驼集中之意;有的学生说,听到驼铃,人们知道卖煤的来了;还有的学生说,驼铃能告知主人,骆驼的去向……学完后,学生的感受都很深刻,说“小英子”的童年——平淡不乏真实,天真不失童真,耐人寻味。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究与创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有待进一步努力,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果有一天,我们真正教学生学会了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我们就真正理解了古人这精辟的真理,并成为语文教学的佼佼者。
(责编 张亚莎)
作为一名教者,如果能真正诱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读透一篇文章、一本书,那么学生必会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翁,而教者也定将成为教学领路的先行者。如何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理念来指导教学、引导学生呢?本人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应该用“读”来设计教学流程,也就是备课。现代意义的备课是研究教法、学法,研究师生互动的手段,研究学生获取知识的心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用“读”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重难点问题,并组织上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读书,用读书获取知识和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在课堂上,教师们有很多种担心,担心学生读不懂,担心时间不够,担心这种方法行不通……的确,一篇好的文章,要想彻底读通、读懂,确实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但一旦教会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知识的深入,学生对书中所学知识的认识,往往也会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每一次深入的阅读,总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发现,读的遍数越多,也就越接近书中所要表达的真意。
在阅读中,“读”是关键,是“问”和“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反复地阅读,读通、读熟、读懂,进而读出重点,读出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
对于一篇文章,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初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学习生字、词语,扫除阅读障碍,读得正确、通顺。再读课文,紧扣题目,联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对文章有整体印象。在此,可以让学生采用互相交流、补充的方法复述课文。这既是对整篇文章的熟悉了解,也是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三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优美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段,并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理解造句,加深对词、句的深刻理解,并通过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为写作奠定基础。四读课文,紧扣题目,结合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五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他人解答或分组探讨,再在班内交流。对于学生忽略的或涉及的课文的重难点,可以由教师设计出相关问题,再由学生个人或集体商议,共同解答。这也是对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六读,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七读谈谈读后感、学后感,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有人会说:“一节课四十分钟,读那么多次,早下课了!”其实,课堂上的读,只是引导式的“导读”,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多读、大声读,扫除阅读障碍,勾画词语等,提前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我在教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勾画优美词语,并尝试理解。二读课文,从题目入手,结合课文,试着把课题中的三个词语组成一句话,如“童年的记忆中,有一支骆驼队走在暖暖的太阳下”。这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三读课文,联系题目,结合全文,了解写作意图。四读课文,概括全文:围绕骆驼写了四件事。在学习“骆驼咀嚼”一段时,我来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边学骆驼咀嚼的样子,亲身体会“小英子”的天真可爱。关于“驼铃的用途”,学生的想象力令人惊叹。有的学生说,驼铃有提示商人、骆驼集中之意;有的学生说,听到驼铃,人们知道卖煤的来了;还有的学生说,驼铃能告知主人,骆驼的去向……学完后,学生的感受都很深刻,说“小英子”的童年——平淡不乏真实,天真不失童真,耐人寻味。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究与创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有待进一步努力,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果有一天,我们真正教学生学会了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我们就真正理解了古人这精辟的真理,并成为语文教学的佼佼者。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