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也精彩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long2006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亲历阅读实践,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一知半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一知半解”,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的体验,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读书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分析得越深奥,与学生理解水平的差距就会越大,学生对阅读的排斥就会越强烈。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只求基本了解的层面上,放手让学生去读;在教师恰当引导、帮助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在阅读实践的“一知半解”中,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体验对文本再创造的喜悦。只有当阅读动力来自于阅读本身的兴趣,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学生才能从中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一知半解”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的见解,有利于激发持久的阅读兴趣。“一知半解”会让一千个读者欣喜地走近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一知半解”,增加阅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大量自主阅读的实践中逐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一个人对作品理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他的阅读积累和生活阅历,而小学生正是进行文化积累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是学生打下厚实的文学底子的黄金阶段。“一知半解”地大量阅读,看似随意,其实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丁培忠说:“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角度讲,对一些典范的作品,只要牢牢地记住即可,不可能也不需要让他透彻地理解。一味地追求理解深透就可能导致繁琐的分析或倾盆大雨式的讲解。”例如,在学陶行知的《人有两个宝》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推荐学生读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童谣,浅表的理解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他们有的把诗歌编成歌曲,互相传唱;有的把自己喜爱的民歌、童谣进行归类、配图。大量的阅读积累促进了学生对文学的领悟,学生能通过诗朗诵、童话剧表演等形式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收获,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今天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广泛的阅读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不求甚解”“一目十行”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检索。这里,“一知半解”的大量积累,是“要求甚解”的开始。
  
  三、“一知半解”,提高阅读质量
  
  “一知半解”广泛阅读,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信马由缰,而是伴随教师适时的恰当指导。《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量的积累,必定促进质的提高。有了广泛的阅读积累,必将增加学生语感的积淀,情动于中。学生在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培养语感,渐渐地练习运用,在练写实践中反刍读的收获。这样“一知半解”就会走向“能求甚解”。例如,当学到孙友田的《月光启蒙》一课时,由于同学们积累了丰富的民歌、童谣,受到了浓厚的文学熏陶,自然对“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
  “一知半解”地大量阅读不仅使同学们积淀了语感,还激发了学生的倾吐欲望,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推荐学生读关于母爱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母爱似水》(孙友田)等,待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后,再指导学生习作。于是,《母亲是一本书》《母爱是一座山》《母爱的韧性》……一篇篇佳作流于笔端。当学生在倾吐的过程中不能游刃有余时,他们就又会回到作品中去,这时教师加上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有目的地去体悟作品用词的精当、情感的真实、谋篇的高明。由积累——仿写——创作——再积累——再感悟——再创作,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这时阅读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阅读才有效。
  阅读中的“一知半解”不是说不要透彻理解,但强求学生对文本的“力求甚解”,要求学生的理解与教参或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相一致,是违背阅读教学规律的。教学中,该放手时就放手,在简约处给他个简约,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从“一知半解”开始,让学生在爱读书热情的带动下,增加积累,提高阅读质量,相信“一知半解”的开始将收获“能求甚解”的喜悦。
其他文献
一、品读言行,感悟人物    师:我们说课题是文章的窗口。文章的课题中,“盗”是什么意思?  生:“偷”的意思。  师:将普罗米修斯与一个小偷相提并论,你认可吗?  生:(齐)不。  师:那我们快速地读读课文,用文中的语言作为自己的依据,让别人心服口服。看看文中用什么样的语句来向我们介绍普罗米修斯的?  生:我找到了这一句,“普罗米修斯是个勇敢而极富同情心的神。”  师:(板书“勇敢”“富同情心”
一、课前游戏热身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这个游戏叫“快速反应”,比如我说“胖”,大家说“瘦”,和我反着说,我们开始吧。  师:高。  生:矮。  师:晴朗。  生:阴暗。  师:我站着讲课。  生:我坐着听课。  师:我面朝东。  生:我面朝西。(板书“东西”)  师:两个字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新词,读“东西”,“西”变成了轻声。  师:(手拿粉笔)这是什么东西?  生:粉笔。  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里的“教学评价”是指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相互作用,它是建构协调统一课堂的重要途径,主要体现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合作沟通。它是学生学习的终点,也是新学习的起点,更是学习的过程。    一、语文课上的教学评价呈现生
一、走出去,实施“订单教育”上个世纪90年代,受工业经济出现滑坡、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职业学校招生受到极大冲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订单教育”应运而生。经过笔者所在学
探寻现象的源头    有一种现象很普遍,那就是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参与热情很高,但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到了六年级,“小手如林、小脸通红”的局面很难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变得冷清了,学生变得冷静了,热情变得冷淡了。  按理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更强,自主意识更强,参与热情更高,如此“沉默的课堂”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人认为是学生大了,变得害羞了,生怕回
在追求开放、民主、自由、平等的今天,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的灵动与快乐的,我们应该努力打造快乐课堂,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最爱。    一、转换角度,给快乐一把钥匙    1 转移重心,凸显儿童的地位。快乐课堂的重心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学环节的预设、教学手段的选择都必须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都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不但要研读文本,更要了解学生,知道他们想从这篇课文里读到什么、
不经意间,儿子已长成一米八的大小伙了,得仰起头来和他对话;曾经胖乎乎的小手早已变得修长有力,十个手指娴熟地在黑白琴键上不停地交替更换,流淌出来的旋律似乎更悦耳……每每看到儿子在电视机前津津乐道于动画片时,曾提高嗓门训斥他的长不大,也曾在心里咬牙切齿地一番痛骂,可他仍嘻笑着,眼睛依旧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望着他的眼神,还是那样稚气十足,看着他的笑容,还是那样率真。  亲朋好友、老师说到儿子都评价他很阳
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实践活动,是让他们快乐学习的有效途径。日常教学中,我以此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一、在游戏中学习    做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事儿,当语文学习以游戏的方式出现,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迫切的需要,继而积极参与学习,乐于学习。如教学苏教版一下《练习4》“学用字词句”——辨别动物的叫声这题时,我先让学生亮开嗓门儿,学一学图上
小学阅读教学“读”为根本,读是学生、文本、作者、编者之间相互交融的桥梁,是学生养成语感的基础,是学生情感熏陶和能力提高的法宝。那么,怎样让学生爱上“读”,使“悦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学生读书其实关键在于其“内驱力”。“内驱力”就是阅读的动力,也就是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爱上读。笔者曾有幸听到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的《我不怕鬼》一课。学生初读课文后,检查
生活中原本就有许多事物属于众所周知的范畴,比如钢笔蘸上墨水就能写字——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如果某人首先将墨水设计成环保型,是带有怡人馨香的,就成了他的专利。如今一线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大语文观念也逐渐得到确立,那么,想方设法在那些“墨水”中加入独特的芳香因子,成就教师个人的“专利课堂”,既是课改对优秀教师的呼唤,也是教师获得魅力的法宝。其实这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只要善于思考,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