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性构建

来源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648491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地理学科是建立在生活实践上的一门必修课,一旦远离或摆脱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就会陷入“无源无本”的虚无状态。所以,生活化教学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构建新时期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呢?
  以生活情境为由,走向教学做合一。在學校教育中,教师善于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引领深度学习,进而不断放大善教乐学下的“滚动学习”效应。以“地球公转”为例,教师在课堂活动环节,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形象地演绎地球公转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引领学生从实际感知中切实体会地球公转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又如,以“大陆气候”为例,教师借助我国西北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种独特现象,深刻揭示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的基本特点。生活化情境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以生活涵养为由,走向教学做合一。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课堂教学从教材和教室中“搬出”,带领学生走到可亲可近、可触可感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学习实践与情感体验活动,这对引领深度学习、促进教学做合一来说,有着无可替代的正强化作用。比如:“夏季和冬季作息时间为什么不同?”“鹅卵石是如何形成的?”“本区域内房屋建筑、文化服饰等有什么特点?”诸如此类,都与地理学习息息相关。教师若善于引领学生去思考并解析生活现象,学用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以生活拓展为由,走向教学做合一。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生活拓展、内外链接等方式,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学科活动增加营养和滋补元素。比如“经纬网”知识对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是实际教学中的重难点。特别是“有人从赤道往北的40米地方出发,先后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方向分别行走了100千米。此人最终在什么位置?”这类题目往往让许多学生深感困惑。怎么办呢?教师可借助学生熟悉的球类物品,对地理现象和原理进行实验与分析,就能够收获良好的效果。
  以生活体验为由,走向教学做合一。教师应坚持在“生本学主”思想指导下,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情感体验的时间、环境和平台,在引领深度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在教学做合一中不断地求取真知、学做真人。以“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为例,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基础上,为学生留出生活化操作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并以多人小组为单元,利用影子来测量太阳的实际高度角;结合时节和气候等因素,对太阳高度角进行计算,从中获取太阳的直射角度。如此体验型学习活动,无论从趣味与过程还是效果与意义上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
  (责编 马孟贤)
其他文献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心灵相约的乐园,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唤醒、携手创造奇迹的殿堂。我努力让自己和学生享受数学课堂,让生命在每一个“40分钟”都焕发活力。  营造课堂氛围,让数学课堂充满朝气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相互探讨启发、取长补短的过程。  在一节计算课上,我说:“田老师有一个特殊的本事,大家随便说一道99或999乘以一个一位数的算式,我马上就能说
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宋代程朱理学总结“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孝居首位。可见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而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辩证统一的基础学科,关系学生人格、品行、素养的发展。语文学科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与提炼,挖掘孝道文化资源,让学生
童话教学模式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充分体现了对儿童阅读喜好及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发挥出了童话的特点,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出了一个理想情境,引领学生在童话故事的阅读中逐渐爱上阅读,起到了呵护童真、陶冶童心、激发童趣、珍视童言、启迪童智的作用,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那么,如何实现童话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施呢?  创设童话情境,点燃学习热情  对小学生而言,每一个童话都是一个引人入
数学思辨即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语言,去理解、描述和解决各种问题的一种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辨力的提升,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思辨不足导致“浅思盛行、快思为主”问题  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盲目地追求快速运算,而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计算的依据是什么、计算后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规范及常识,却缺乏必要的反省、思辨和验证。这就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只是浮于表面,脱离了数学学习的本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提高学生审美、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鄭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秉承“文化润心,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进行学校美育课程的设置、整合与开发,多措并举,面向全体学生,把美育渗透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使学校美育工作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校园营造,让学生感受美  学校美育聚焦的不是灯光下的舞台,而是生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作为数学两大主要研究对象,它们的辩证统一贯穿数学发展的主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突出体现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十项核心概念,其中几何直观就是数形结合思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小学数学解题的重要思维。  一、小学数学数形结合的教学意义
习作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写作时,学生需要运用写作技巧,综合听、说、读、写、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构思和情感,做到“我手写我心”。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绘制主题,直观地表现文章整体结构。因此,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进行习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厘清分支結构,建构导图教学  用简单易懂的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理解小学阶段习作的基本结构及类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更注重实用性,但这种教学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要满足新课改后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各项要求,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加以创新及优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需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有效思考,还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凸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随着新课程教育标准的不断改革,高中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采取趣味性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部分生物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高中生对生物学习提不起兴趣,核心素养较低。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探究教学方法。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
深度学习是一种探索性、探究性学习行为,倡导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从而发挥教育育人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学将学生历史素养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以深度学习作为导向而开展的历史教学能够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深度学习指的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思维,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中解决现实问题。深度学习特征包括三方面:一是知识的结合。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