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绽放不可预约的美丽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u2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我们只有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的感觉,从而在课堂中使智慧得以生成。
  【关键词】课堂;师生;生成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年春天他一无所获。
  这只是一则寓言,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际中,虽没有这样愚蠢的“渔夫”,却有这样愚蠢的行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它制约着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思维创新,扼杀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然而,事实上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学生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遗憾的是我们宁可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指出,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那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课堂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生成动态资源
  课堂教学的不可预测性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手脚被放开,思维被激活,个性被释放,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这些理解,有时和教师的备课设计大相径庭,出乎教师的意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怎么办?像本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报着肯定、赞赏的态度,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积极性,其课堂教学肯定会出现很好的结果。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就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的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第二,‘万万’好象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回答是对的。于老师当场给予了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这个新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这堂课上,于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的发现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二、预留学习空间,生成更多精彩
  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2011年3月我在教《那树》一课时,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问学生: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本想引导学生从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等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课文的。
  这时一位叫陈玉婷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那树很可怜!”全班鸦雀无声,大家都把目光投向发问的同学。我趁势问大家:为什么说这棵树可怜?
  甲同学说:“那树立在马路边,冒着寒风,顶着烈日,一天到晚吃灰尘,你说它可怜不可怜?”
  乙同学说:“我认为命运对那树很不公平!”
  老师:“不公平体现在哪里?”
  学生:“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却落得个被人杀戮的下场,实在可悲!”   我于是接着这位同学的发言,叫大家从文中找出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启发同学思考:那树对人类有如此的贡献,而人类却还要把它砍伐?
  经过同学的热烈讨论,不但理清了写作的思路,连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一目了然。比起我事先设计的先分析那树的情形: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然后再分析人类的表现,进而将人类和树进行比照,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教学预设,而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走向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新境界。
  三、及时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目的
  “课堂生成”的关键时机往往是教学陷入僵局,学生的回答无法按预设的内容进入下一个环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如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曾听过一位老师讲梁衡的《夏感》一课,这位老师备课非常认真,对教材的挖掘很深,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问学生:作者笔下的夏天有什么特点?绝大多数学生回答:紧张,热烈,局促(即开头第一段所写的)。学生的回答本没有错,可老师却说文中第三段“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更能概括夏季的特点,学生一片茫然。
  实际上,对于“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一个答案的理解,学生感到很费解,此时教师应当及时抓住这个生成的问题让学生来辨析,灵活机智,降低难度,顺着学生的回答,抓住“紧张,热烈,局促”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就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教者并没有对这个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处理,对于这样一个教学难点也就这样放弃了。
  四、掌控课堂生成,防止学生迷失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有相当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为生成而活动”,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由于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困惑,继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和迷失: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
  有一次,我在讲评《喜欢》这一话题作文时,我分别选了《我喜欢爬山》、《我喜欢下棋 》、《我喜欢独处》、《我喜欢睡觉》等4篇学生作文,我先把这4篇学生作文投影给全班看,接着让4人小组讨论:看看哪一篇写得好。我原以为,学生会认为《我喜欢独处》这篇写得最好(角度新,构思也比较新),没想到很多学生居然说,《我喜欢睡觉》这篇写得最好,因为它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判断跟我的预设简直是背道而驰!
  我充分肯定同学说真话的气概,进一步启发同学思考:一篇文章除了要有真情实感,还要具备哪些优点?
  这时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还要讲究构思,有的说语言要流畅,有的说立意要高……
  我认为时机已成熟,就引导学生明确:一篇文章固然要考虑方方面面,但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文章的价值取向!好的文章除了艺术上让人赏心悦目,还要让人精神为之一震,受到思想的启迪!《我喜欢睡觉》固然写得有真情实感,但立意低下,除了让人知道作者喜欢睡觉外,别的就没有什么收获了!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自然就懂得判断作文的高下了,无需教师再说别的道理。
  五、宽容错误不足,耐心平等参与
  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活力,就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因此,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善待和宽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
  诗人流沙河的《理想》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人民的思想状况。那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每个人都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人生的价值,都想把自己的理想融入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更应该拥有远大的理想。因此,我们今天教读这首诗更有它显示的意义。
  就在老师准备继续讲课的时候,一名男生“噌”地站了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认为‘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这句话有问题,刘胡兰被敌人逮捕了,那么她就算一个不幸者,为什么她没有绝处逢生,反而遭到了敌人的屠杀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眼光齐刷刷地投向了这名男生。老师稍微镇定了一下,先充满激情地肯定了他的求异思维,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学习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位同学的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们似乎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群情激昂,讨论也非常热烈。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不难发现同学们的发言都是瞄准这句话中的“不幸者”展开的,老师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们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对一个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来说,能够理直气壮地阐明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有理有据,是难能可贵的。一番辩论后,老师发现刚才提出问题的那个同学在轻轻地点头,似乎还挺赞赏大家的意见。语文课堂上溅起的这朵小小的浪花折射出耀眼的光彩。
  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老师却从中发现了同学们的闪光点。他们思维敏捷,敢于创新,而且知识面也较广。下课后,老师继续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不要人云亦云,因为“相反相成各成理趣”。
  执教教师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做出这一反应是十分正确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其一,保护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其二,教师自觉地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变换。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一名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身份参与课堂讨论。这样,有助于师生情感上的融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设计观,既要预设更要生成,并使二者和谐共存、相互转化,使课堂充满变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知识,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
  【参考文献】
  [1]唐建新.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方智范,赵志伟.走进课堂--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槟榔中学)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家庭教育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
以语言发生学为哲学根据,笔者认为:“语文是一门关于人脑生产主体语言以能动地反映世界的科学.按语词的声音和符号,可分为‘汉语文、英语文等等’;按历史,可分为‘古代语文、
目的提出一种用于弱纹理图像的特征提取和跟踪的鲁棒方法.方法选取包含若干表面片的结构化特征,并假设结构化特征中的表面片之间的关系在图像运动时保持不变.使用基于梯度的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强与弱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能否受到听课者的欢迎,有很大的关系。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决不能忽视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关注。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te
即使是在教师的物质待遇并不比别的行业高的年代就有人羡慕教师这个职业,很大程度是因为每年两次每次一个月左右的带薪休假,直到现在还有人说,当老师多好哇,有寒暑假。可是,我想问一问,现在还有多少教师在休寒暑假?白热化的升学竞争逼得学校不得不在国家规定的学年教学时间之外踩着高压线寻找补差的时间,家长对孩子的超前教育、特长教育、精英教育的迫切心理也使得他们瞄准了教师的假期时间;而教师呢,也是发挥了自己的一技
执行力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目标、管理措施、管理制度等得以实现的关键.如果没有执行力,再完善、再科学可行的决策方案,只能成为沙盘上的蓝图,墙壁上的标语,口边
目的研究单传感器的故障检测方法.方法提出了神经网络预测器用于单传感器故障检测的实现方法,并给出了神经网络预测器的在线和离线学习算法.结果本方法只需要一个传感器的输出信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
善教者,必善问。教师何时何处问什么,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  一、在无意处追问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一位教师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她没有照本宣科,作简单的比较和推导,而是追问了两个问题:①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