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究竟教什么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y3s118x3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军晶 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知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浙江省2014年度教育影响力人物”,曾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应邀赴台湾、北京等各地执教研究课、讲座400余节次。中华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出版专著《打磨课堂》《从课堂走向课程——我的语文之路》《和孩子聊书吧》,编著《小学生老舍读本》《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语文在线”有专门介绍),即将出版《和孩子一起写作吧》《和孩子一起读诗词》等。
  神话里的“神奇”
  神话,概念定义中两个字“神”和“话”都揭示了“神话”的特点。
  “神”首先可以理解为神奇。
  人的童年时期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每天都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问号。法国电影《蝴蝶》里的那个满脸雀斑的小女孩,每天都会向他的邻居——一个寡居老头问许许多多稀奇古怪,让人手足无措的问题:你的蝴蝶是什么品牌的?为什么太阳会下山?为什么有穷人和富人?怎样才算富有?
  同样,人类的童年时期也是处在丰富的新奇感中,万事万物,都让人匪夷所思:这个世界的边际在哪里?天地如何形成?为什么有那么多动物?人从哪里来的?树叶为什么是绿的?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孩子的问题,可能还有大人不遗余力地为其解释。人类童年时期的问题,唯有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了,神话本是想象的产物。对孩子们而言,他们能感受到的神话性体现在哪里呢?——想象,竭尽本事的夸张与想象。
  一、神话里的“神奇”要体会,但也不用花太多时间
  所以,神话教学,首先就是带领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以教材中的《盘古开天地》为例,“神奇”俯拾皆是:①盘古在天地这个混沌的世界中产生,无父无母,神奇。②盘古天生神力,威武高大,能与天地并存,神奇。③能与天地同长,神奇。……
  神话教学,应该让学生找一找神奇,说一说神奇。但是不用花太多时间,因为这些“神奇”是一目了然的。所谓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不会的,觉得难的。学生会的,觉得简单的,就少教或者不教。
  二、多体验“神奇”,没必要纠结“真假”
  小学生面对绚丽的想象,一般不会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较真它的合理性,例如最初的世界为什么混沌一片呢?盘古怎么可能越长越高,直到顶天立地呢?石头怎么可能把天补上呢?文成公主怎么可能把山背起来呢?……
  这些问题深究有没有意义呢?也有意义。
  我们不要以为这些问题很“傻”,这些问题是“科学”与“神奇”发生的冲撞,如果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不可思议的想象里,不仅包含着宗教和哲学,也包含远古人类的“科学”。还是以《盘古开天地》为例,现在看来,“宇宙卵”的说法,相当地符合现代的科学,至少与理论物理学的观点十分合拍。
  课文的描述就是宇宙大爆炸的过程描述。大爆炸之前,宇宙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奇点”,亦即是“混沌”,难怪一切都要“盘古”;待大爆炸(天地开辟)之后,在引力的作用下,物质分离,有了空间、时间,也有了各类物质组合;而紧接着,却是宇宙之膨胀,遂有了我们现在的世界。这里的巧合,十分令人惊奇。不仅如此,不管是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还是其他的神话故事,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科学的道理。譬如罗马神话中丘比特的金箭之于爱情的激活,实在可以在《黑客帝国》中找到科学的模型(数字程式控制脑电波);“天上一日,人间一年”,更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绝好解释。那么,我们不妨大胆地设想:科学是远古神话在现代的另类延续,而神话却是远古时代的科学。如果“盘古开天地”算得上是创世纪神话的一种,那么它是否是对宇宙的“记忆性描述”呢?盘古开天、天地分离作为一个动态的事件,是否被不同民族目击,而以神话的形式保留下来?正如科学不仅在预测未来,也在探索过去,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是否如《多四季论》中说的,有着交替变化和轮回呢?
  但是,这样的讨论在小学的神话课堂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所以,在小学的神话课堂上,没有必要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较真它的合理性。如果,在课堂上,很多学生提这样的问题,我想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种是不解释每一个具体学生的疑问,而是总的让学生知道神话和科学并不是“对立”的,我们也发现神话里很多“幻想”,随着科技的发展,竟然实现了。例如: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神话里的幻想反映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还有一种是转移学生的视线,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到感受想象的神奇与趣味,并且这种感受与体验最好能与实践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给学生一个想象的机会,鼓励学生“创作”神话。小学生的想象力还是非常丰富的,或者说,他们还没有经过科学的训练、教育的驯化,他们的原始逻辑和野性思维,在老师的允许和认可下,随时可以爆发。李玉龙老师说:让孩子书写自己的神话就是尽最大可能地葆有和培养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欲和创造欲。
  三、“神奇”背后的隐喻,小学阶段不适合展开
  面对同样的文本,孩子的眼里看到的是神奇和趣味,人类学家看到的是人类的初始心理结构,而隐喻学者看到的是道德、宗教的教训。可见,对神话文本的研究,到底与神话文本的教学不相一致。
  话虽如此,我相信孩子们在读到神奇的故事时,仍然会情不自禁地对一些细节产生怀疑:1.盘古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2.盘古为何要睡?3.盘古“见周围一片漆黑”:他既然没有见过光明,何来漆黑的说法?4.盘古为何要分开天地?他的“斧头”从哪里来的?……
  老实说,这些问题,实在不简单。这里首先关系到神话中的逻辑思维问题。正如列维·施特劳斯《神话学》中指出的那样,神话的结构是脱离心智的文本结构。因此,“科学技术的发达和普遍的教育驯化,使现代人的心灵充满了各种特殊的逻辑或思维方式,那种原始的逻辑或野性思维已被掩盖或被埋起来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包括我们的孩子)对神话会产生种种稀奇古怪的疑问了。   其次,即便我们沿着这些问题去探索,我们可能也会发现,我们已经从神话的欣赏走到了神话的研究,至少是神话的“隐喻”意义。譬如盘古的那把斧头,是他开天辟地的得力工具(斧头的说法,到明末周游写的《开辟衍绎》中方才出现)。有人认定斧头是一种劳动工具,借此说明“劳动创造世界”;不过,我们未尝不能把斧头看作是一种暴力工具,那么“革命创造世界”的说法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再比如文本中既要强调“天地”“光明”,我们便不能不从盘古的故事叙述中得出古人对秩序和生命物象的理解了,所谓“天人合一”也大致从中可以见到端倪。
  不过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去理解盘古(包括其他的各种神话),到底有些好笑。它除了助长解读者的猜测、臆想的习气,别无建树。所以,我个人觉得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围绕“神话的隐喻”做过多的纠缠。
  神话里的“神”
  大部分神话里有一个“英雄”。例如《盘古开天地》里的盘古为了创造天地,牺牲了自己,身体化成了世界。《大禹治水》里的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里的普罗米修斯为了替人类盗取火种,必须忍受天庭严酷的惩罚。
  一、人类有英雄崇拜情结
  英雄崇拜,这几乎是人类本原性的心理需求。“英雄崇拜几乎和人类文明一样悠久,甚至原始人就已意识到,他之所以能够在异己的和经常是敌对的世界中生下来,全靠其杰出首领的英勇和足智多谋。”
  在长达一百多万年的部落时代,除了获得食物和水,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存之外,人类对自然界未知的东西和外来的威胁,充满着恐惧和敌意。人类的大脑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形成了“英雄崇拜”的思维模式。神话就是这种崇拜情结的最直接体现。全世界的神话为人类提供了许多不朽的英雄偶像。所以,有的老师不拘泥于一篇神话一篇神话的教学,而是设计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例如让学生找一找中外神话里的英雄,不失为一种非常契合神话特质的举动。
  这种英雄崇拜情结,自始至终会存在。原始人面对大自然,总是自感渺茫,对各种不确定性,总是缺乏安全感和归宿感,因此将很多依赖心投射到英雄,投射到“神”身上。按理说,随着人类对自己能力的不断挖掘,英雄崇拜应该逐渐淡化下去,可事实恰恰相反。现代人的英雄崇拜需求越来越强烈。例如,美国“9·11”事件之后,美国观众喊着“我们需要英雄”。因此,好莱坞立刻迎合需求拍摄了大量如《超人》《蝙蝠侠》《蜘蛛侠》这样的英雄动画电影。尽管人们看完这些电影后的感受是:太简单,太儿童化,看时觉得过瘾,看完后却没多大印象。可是观众还是热衷和迷恋,那种观影时的代入感让观众得到很大的满足,他们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的无奈和痛苦,或者说通过特效技术完成了对自己的简单救赎——现实中自己是那么平庸、自私,甚至做了很多坏事。
  因此,在人类的文化中,英雄与英雄崇拜,无论在智识未开或者启蒙成长的年代,抑或是将来,都将存在。读神话,不关注“神”,就是对神话这一文体最大的误读。
  二、最应该感受的是英雄的牺牲精神
  神话中的英雄,很多有强健的体魄,尤其是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有超人的能力,勇敢、坚强,具有高超的智慧。但是最核心的英雄特质不是以上这些,而是信仰、使命感、为正义不畏死。因此信仰“发达”的民族,神话中的英雄谱系也是十分发达的。连好莱坞梦工厂也深谙此道,在影片中设计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样传播性非常快的英雄语录。
  因此,和孩子读神话,最重要的是带领孩子感受“责任、使命”等核心英雄特质。现实中的很多英雄,都是用别人的鲜血和生命来实现他们自己的梦想和意志的。而神话中的“神”却有着牺牲精神。
  分析一些课例之后,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这一点做得并不好。
  首先,很多老师并没有将英雄的牺牲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例如《盘古开天地》里的盘古用身体顶天立地,站成永恒,整个身体化成万事万物;《女娲补天》里的女娲到处走,到处补。这些内容都没有作为重点展开教学。
  其次,在学生感受牺牲精神的时候,课堂氛围并不匹配,甚至消解了英雄特质。例如一位老师在上《盘古开天地》盘古“垂死化身”这个情节的时候,鼓励孩子想象盘古其他身体部位的变化情况,由于老师不恰当的暗示和引导,在这个环节中,孩子的注意力被引导在想象的奇特上,孩子一味兴奋和笑场,对于英雄的牺牲精神完全是一种解构。
  神话的叙事结构
  让我们先谈“话”字。这个“话”明确无误地表明了神话是一种口头文学,是在口口相传中永生的。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最早的记录见于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但神话并不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最初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只能口口相传,直至有人加以整理。
  既然是口头文学,讲述就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事实上,我们的孩子,讲故事的能力都在不断萎缩。我的奶奶,一个农村老太太,根本没念过书,但是神魔鬼怪的故事,脱口而出。现在的爷爷奶奶不再讲故事了——那种很有温度、语气语调很有个性,随时关注你的反应的故事。我们的孩子也很少讲故事了,教材中故事本来就很少,偶尔出现了,我们也总是引导孩子拿腔拿调地读、记,就是不讲,就是不说。
  也有很多老师,教学目标里写着帮助孩子学习讲述,但是,往往40分钟后,80分钟后,孩子仍一点都不会讲,老师干着急,不知道怎么办。
  既然是口头文学,这个故事就要好听,好记。不好听,不好记,这个故事就没法流传,没法流传,就不会存在。好听好记,就意味故事的情节是类型化的,是有规律的,是有叙事结构的。
  例如很多“英雄”神话都是这样的结构:人类遇到困难—神帮助人类解决困难—神牺牲了。当我发现这个秘密的时候,讲《女娲补天》就容易多了。
  例如很多“创世”神话都是这样的结构:世界混沌一片—神开天辟地—神的身体化成了万事万物。当我发现这个秘密的时候,讲《盘古开天地》就容易多了。   一位老师如果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带领学生发现这个神话、这个故事更具体的叙事结构,实际就是在引领学生在学习这类文体的阅读策略,也更切实地帮助学生讲述了这个故事。
  例如我在教《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带领学生发现困难型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主人公总会遇到困难,而故事不会很具体描述困难,总是借助动物的嘴来表达,例如一只小鸟飞来,说:“公主,公主,这儿是片沼泽地,不好走。”紧接着,主人公会想办法克服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不会艰辛也不持久,往往借助一个道具,或者他人的帮助,就“过去了”。最后,这个地方会发生神奇的变化,“直到现在、从此以后”是常用词汇。因此,困难型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是:小鸟说—只见他—从此以后。例如下面这个片段:
  文成公主过河以后,一只小鸟飞来,说:“公主,公主,这儿是片沼泽地,不好走。”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大家说,因为文成公主撒了这把羊毛,所以路纳这个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长得又肥又壮。
  一位老师在教《九斤姑娘》这个民间故事的时候,带领学生发现“巧女型”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首先是主人公要遇到一个难题,接着“绿叶”人物要上场,面对难题束手无策,纷纷败下阵来,然后主角登场解决难题,最后是主角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一位老师教《盘古开天地》时,带领学生发现这一类创世神话的叙事结构:最初是一个混沌世界,这个混沌世界就像一个蛋,中国神话是鸡蛋,伊朗神话是鸟蛋,罗马神话是石蛋,印度神话是金蛋。然后是一个大神来创造世界。最后是神或者动物的身体化成了万事万物。
  神话的叙述语言
  神话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有类型化的叙事结构。
  与类型化相关的是,故事对人、事物、景物的个性化描写较为缺乏,叙事手法较为粗疏,但这点从另一角度看就是质朴简约,与民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而且叙述粗疏的不足被情节强烈的趣味性所弥补,使故事成为现代民间叙事文体中影响最广泛的一种。
  不能说神话的语言没有文学性,因为朴实,不讲究辞藻的修饰也是一种文学表现,可以肯定的是神话传说的语言不是“过度修饰”的语言。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因子。比方说故事开头第一句——很久很久以前。别小看这六个字啊,它里面蕴含、预示了许多有意思的信息。我有时和自己6岁的儿子聊天,我会问他一些很“巨大”的问题:为什么有天和地?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人是从哪里来的?儿子的回答第一句肯定是“很久很久以前”,而且语调夸张。他凭直觉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交代。何尝不是呢,六个字就勾勒出故事的背景。一个成熟的故事读者,一看到这六个字,自然就联想到“天地玄黄”,自然就联想到“宇宙洪荒”,自然就联想到一个混沌不明的原始世界。因此很多时候,讲故事,哪怕只是讲,也是可以悄然体验到很多东西的。
  薛法根老师的神话教学在带领学生感受神话的语言特点方面很有办法,如:
  师:有些同学说这个故事是爸爸妈妈讲给你听的,讲故事可不能这样概括地讲。要讲得——
  生:栩栩如生。
  生:清清楚楚。
  生:讲得完整、具体。
  生:讲得精彩。
  师:这个故事讲给谁听比较好?
  生:薛老师。(众笑)
  生:讲给比我们小的弟弟妹妹们听。
  生:讲给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听。
  师:怎样把一个故事讲得精彩呢?老师有一个法宝。
  生:什么?(好奇地)
  师:概述的时候,我们把一个故事变成三句话;现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们要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有了这个本事,你就能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了。我们一起来练一练吧!就看这一句:“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怎么变成三句话呢?
  生:(齐读)夜叉从水底钻出来。
  师:(板书)只见——
  生: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在洗澡。
  师:“白白胖胖”,多好玩啊!这叫“形象”!夜叉看到后,(板书)就大喝一声——
  生:你敢到海里洗澡,看我把你收拾!
  生:你敢在海里洗澡,我一定要把你杀死!
  生:你敢在这里洗澡,一定是活得不耐烦了!
  师:这句话说得真好!因为哪吒把水晶宫搅得不得安宁,天翻地覆,这不是找死吗?
  生:你居然在龙王面前洗澡,你不想活啦?(众大笑)
  师:谁在龙王面前洗澡啦?(众又大笑)
  生:夜叉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小娃娃,居然在龙宫前洗澡,你不想活啦?还把我们的水晶宫搞得摇晃起来。
  生:夜叉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小娃娃,竟然敢在水晶宫门前撒野?你活得不耐烦了!
  师:大喝一声,“呔!”(众大笑)加一个“呔”字,就有声有色了!
  生:夜叉大喝一声,呔,你这个小娃娃,在龙王的地盘上撒野,看我不把你收拾了!
  生:夜叉大喝一声,呔,你个小娃娃,把我们的龙宫搅得天翻地覆,我看你是不想活了!
  师:(板书)哪吒转身一看,只见——
  生:哪吒转身一看,只见一个凶猛的怪物举起锋利的斧头便砍了过来。
  生:哪吒转身一看,只见一个相貌丑陋的怪物,穿着三角裤衩(众大笑),凶神恶煞地向他冲过来,举起斧头便砍。
  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青面獠牙的一个怪物。哪吒怕不怕?
  生:一点都不怕!
  师:于是,(板书)就笑着说——
  生:哪里来的怪物,想要我的命啊,门都没有!
  生:哈哈,红毛怪物,你也会说人话啊?
  师:人物一开口,故事就生动啦!现在,将刚才这几句话连贯地讲一讲。
  生:(练习讲故事)
  师:谁有本事,把一句话讲成三句话?
  生: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在洗澡,便大喝一声:“呔,你这个臭娃娃,居然敢在龙王的地盘上撒野,看我不把你收拾了。”哪吒转身一看,只见一个红毛的怪物凶神恶煞地盯着他,便笑着说:“哈,哈,你想打我?还嫩了点。”夜叉一听便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举起斧头便向他砍去。(掌声)
  生:(讲述故事,略)
  师:一句话讲成三句话!这就叫具体、生动、形象!如果一个故事,把每一句话都变成三句话,好听不好听?
  生:(齐)好听!
  师:以后,我们要努力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这就是讲故事。
其他文献
一棵老树,经风霜,历雪雨,穿越两个世纪,见证了一所名校的成长;一所老校,共春华,享秋实,历经百年沧桑,培育了一批批莘莘学子。这就是已有百年历史的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百年积淀的文化滋养着她,百年创造的历史丰润着她,沐浴着江海大地的厚重文化,秉承“亮我守真”的学校精神,弘扬“亮我教育”的办学特色,如今异地新建的李堡小学,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展露出青春活力,正抒写着一首亮丽的诗,谱写着一曲高昂
【摘要】语文学习是“文本言语—内部言语—外部言语”的体验,历经了“言语—思维—言语”的往复运动过程。语文教学的指向是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言语智慧,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言语内容的智慧性,即内容中有精辟的见解、洞见、哲理;一是言语表达本身机警、妙趣、含蓄、幽默等,即言语形式包括遣词造句的艺术。思维是智慧的载体,让言语智慧在言语思维上落脚,语文教学就不再虚无缥缈。  【关键词】言语思维 言语智慧 
前置性作业,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设计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前置性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前置性作业不等于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以自学教材内容为主,其目的主要是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而前置性作业对学生提出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要求,更偏
【摘要】“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在盐阜大地上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学科课堂都深入推行、探索“让学引思”教学范式。书法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让学引思”呢?笔者在书法课堂教学中采取了“顿笔”策略:“顿”在观察发现处,“顿”在比对修正处,“顿”在文化拓展处,“顿”在总结提升处。“顿笔”策略的实施较好地体现了“让”与“引”的教学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度、参与度,提高了有效度,促进了达成度,让书法学习在
2012年秋,新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开始使用。就其体系而言,各单元基本由Story time,Fun time,Rhyme time,Cartoon time,Letter time,Checkout time,Ticking time等板块组成。各个板块之间紧密联系,围绕一个话题由浅入深逐步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得到发展。每单元各板块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一教
【摘要】随文练笔是锻炼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训练形式,它既巩固了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又锻炼了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依托文本,适度拓展,按照“寻找一个训练点,精准练笔…铺就一条辅助路,有序练笔”“拟好一篇下水文,引导练笔”的方式来开展一定形式的练笔训练活动,能较好地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关键词】随文练笔 训练点 辅助路 下水文  随文练笔是锻炼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训练形式,它灵活机动地融于阅读教学
【摘要】面对新课程众多的先进理念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并收到实际教学效果,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着眼于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不断的教学研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探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本色课堂。   【关键词】探索 教学研磨 本色课堂   新的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从生活背景中提炼出数学信息
课堂之所以精彩,不仅仅是因为教师讲授得到位、学生训练得扎实,而在于它能在儿童生命里留痕,让学生智慧地生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科学地把握教材、得体地处理教材,以此让教学更精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材。”对此,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笔者认为就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
【摘要】解放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成全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从创设“真情境”、鼓励“真质疑”、经历“真活动”、分享“真故事”四个方面,阐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教师的“退”,成就学生的“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学生思维 活动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有效的数学
【摘要】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生命、个人智慧呈现的舞台,离不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对话就缺不了话题。在小班化的课堂,为创建一种合作、分享、对话的课堂生态,话题设置成为必要之举。本文主要从生成性话题、思辨性话题、举一反三的话题这三个方面阐述,做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小班化 课堂 生成性话题 思辨性话题 举一反三的话题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话题”解释为谈话的中心。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