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竞赛题的多种解法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crasher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山东省初中数学竞赛)如图1,AD是Rt△ABC斜边BC上的高,P是AD的中点,连结BP并延长交AC于E,已知AC:AB=R.求AE:EC.分析:由已知AC:AB=R,可求出BD:DC的值.根据Rt△ABD∽Rt△CBA,Rt△CAD∽Rt△CBA,可得AB2=BD·BC,AC~2=DC·BC,从而求得(BD)/(DC)=(AB~2)/(AC~2)=1/R~2,所以(BD)/(BC)=1/(1+R~2),然后再求AE:CE的值.我们知道要求比值,一般需借助于平行线, (1999 Shandong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al Competition) As shown in Figure 1, AD is the height of BC on the hypotenuse of Rt △ ABC, P is the midpoint of AD, links BP and extends AC to E, known AC:AB=R. Seeking AE:EC. Analysis: From the known AC:AB=R, the value of BD:DC can be obtained. According to Rt △ ABD ∽ Rt △ CBA, Rt △ CAD ∽ Rt △ CBA, available AB2 = BD · BC, AC ~ 2 = DC · BC, in order to obtain (BD) / (DC) = (AB ~ 2) / (AC~2)=1/R~2, so (BD)/(BC)=1/(1+R~2), and then find the value of AE:CE. We know that we need a ratio, generally we need parallel lines.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英语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一门用于交流的语言,还是高考中占有很大分数比重的一门
同学们步入初中后,就开始认识“正数、负数”.教材从温度计上得到启发。引出了“数轴”的概念.有了数轴学习代数就有了几何背景.它为数与形的转化架起了桥梁.我们知道画数轴的一
黄冈特高级教师联合编写的数学九年级(上)《课程过关一课一练》(与北师大版教材配套),第一章证明(二)有这样一道题: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均满足方程x~2-6x+8=0,则此三角形的周长
“开放性”教学之所以成为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其原因在于这种崭新的教学方法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它让学生按各自的目的、不同的
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特点是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基础知识中,由隐性变为显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而且还有
在初一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种类型的题:给出一些变量和常量.让学生在变量与常量的组合中去求某些角度和线段的长度.对于初学几何的学生来说,总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如
在新课标中,应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进而证明不等式是近些年来高考中出现的新热点.导数为证明提供了“金钥匙”,解题如行云流水,简捷明快.现举几例,予以说明.例1若x>-1,证明:In(
高中数学深奥而复杂,一直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高中数学的内容相对比较困难,内容覆盖面也非常广泛.高中数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让学生学好高
我们班级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关规章制度制定了量化管理细则,使学生在实施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有章可循,为避免班级自主管理变为走过场、搞形式、随波逐
解答数学题需要选择一个突破口,并以此为解题的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解决问题.这需要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特征,正确寻找两者之间的隐含关系作为解题的切入点.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