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56-01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然而,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工具性、思想性是辩证统一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片面强调工具性,撇开对事物的认识,对内容的理解,对思想性的体会,要想使学生真正弄懂字、词、句、段、篇,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片面强调思想性,忽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就会流于空洞的说教,或穿靴戴帽,或生搬硬套,或标语口号,从而失去了阅读教学的特点,这样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是办不到的。所以,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把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关键词语的推敲、比较中渗透德育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筛选的,文章的作者是比较讲究词语锤炼的,他们总是呕心沥血的搜求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有的词语还起到了表现人物品质,概括文章中心的作用,是传神点睛之笔,是课文中的“闪光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些“闪光点”不放,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咀嚼、吟诵,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深刻理解词语的思想内容,让它们真正地在学生的脑海里闪光,这样,既进行了词语的训练,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如《秋天的怀念》一文,当母亲看到我因为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其中“悄悄地”、“偷偷地”、“又悄悄地”几个词充分表现了母亲的宽容、无奈和担心。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这几个叠词进行讨论,说一说母亲为什么要偷偷地、悄悄地。学生们经过讨论并联系生活后,体会了文中母亲的内心,还有的学生当时就说“我妈妈也‘偷偷过’、‘偷偷地’往我碗里盛好多肉,自己却一块都没盛。”我想,这时学生一定也体会到了自己母亲那种无声的爱了。
二、在分析、理解重点句子时渗透德育
对课文那些“难懂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体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弄明白句意,还能是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启发、感染。如《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这是重点句,闪耀着老班长思想的光芒。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吟诵这句话,并联系上下文带着问题深入体会,大家饿极了就嚼草根和鱼骨头,现在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吃了这点鱼汤,怎么能算是浪费呢?老班长吃了东西很有可能恢复一些体力,他为什么自己说是浪费东西呢?通过思考体会,学生们明白了老班长分明是想让小战士吃,让他们吃了鱼汤一口气走出草地去;他心里只有小战士,只有党的任务,根本就不考虑自己。学生既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课文中还有一句:“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含义也很深刻。老班长到地完成没完成党交给的他的任务?学生有的认为完成了,有的认为没完成,因为离草地的边还有二十多里路。这时,老师要求再读,再体会,再讨论。大家都认为老班长全心全意的照顾三个小战士,耐心地教育、严格地要求三个小战士,确实是上级、保姆、勤务员。现在只剩下一口气了,还舍不得吃鱼汤。三个小战士吃了鱼汤,一定能坚持走完这二十多里路,走出草地去。所以说他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完成得非常出色。他之所以说自己没有完成任务,是因为他对自己要求他严格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啊!你看,老班长的崇高形象,已刻在了学生们的心上。
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中,重视阅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渗透思想教育的好办法。《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课文内容比较好懂,我采用认读为主的方法,主要教学生如何把课文读出感情来。我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说明老师读得好的原因(也就是教给方法):1、边读边想,再现感人画面。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真挚感情。3、受到感动,好像成了课文中的一员,进入角色。这样,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然后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反复练习,最后读出感情。特别是大娘为救护志愿军伤员,而失去唯一亲人的句子,还有小金花妈妈为救侦查员而牺牲的地方,还有最后分别的场面,学生读的声情并茂,自然就理解了文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真挚友谊。
四、在精心设计的提问中渗透德育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提问的这种教学方法,在设计提问时,应考虑思想教育因素,必须强调的是,要紧扣教材,要自然。切记简单、生硬。如教学《小珊迪》一课,如果最后提出:“学了这节课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则显得生硬,有说教之嫌。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读了课文,老师有这样一种想法:‘如果小珊迪不出来卖火柴就好了,就不会被马车撞死了?这样想法对不对?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开始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学生认为不对。我让大家再认真地读读书,再仔细地思考思考,结果大家都认为不对。因为小珊迪又冷又饿,不出来卖火柴怎么行呢?再说,即使他不出来卖火柴,今天不被马车撞死,不知哪天也会被饿死、冻死,在那个黑暗的、吃人的社会。像小珊迪这样的穷孩子,是脱逃不了悲惨命运的。这样,学生对那个黑暗的、吃人的社会的认识更深刻,自然而然地接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
阅读课渗透德育的方法很多,但不管什么方法,都要在“紧扣教材”、“有机渗透”上下功夫,都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进行,不能穿靴戴帽搞形式主义。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然而,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工具性、思想性是辩证统一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片面强调工具性,撇开对事物的认识,对内容的理解,对思想性的体会,要想使学生真正弄懂字、词、句、段、篇,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片面强调思想性,忽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就会流于空洞的说教,或穿靴戴帽,或生搬硬套,或标语口号,从而失去了阅读教学的特点,这样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是办不到的。所以,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把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关键词语的推敲、比较中渗透德育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筛选的,文章的作者是比较讲究词语锤炼的,他们总是呕心沥血的搜求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有的词语还起到了表现人物品质,概括文章中心的作用,是传神点睛之笔,是课文中的“闪光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些“闪光点”不放,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咀嚼、吟诵,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深刻理解词语的思想内容,让它们真正地在学生的脑海里闪光,这样,既进行了词语的训练,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如《秋天的怀念》一文,当母亲看到我因为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其中“悄悄地”、“偷偷地”、“又悄悄地”几个词充分表现了母亲的宽容、无奈和担心。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这几个叠词进行讨论,说一说母亲为什么要偷偷地、悄悄地。学生们经过讨论并联系生活后,体会了文中母亲的内心,还有的学生当时就说“我妈妈也‘偷偷过’、‘偷偷地’往我碗里盛好多肉,自己却一块都没盛。”我想,这时学生一定也体会到了自己母亲那种无声的爱了。
二、在分析、理解重点句子时渗透德育
对课文那些“难懂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体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弄明白句意,还能是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启发、感染。如《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这是重点句,闪耀着老班长思想的光芒。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吟诵这句话,并联系上下文带着问题深入体会,大家饿极了就嚼草根和鱼骨头,现在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吃了这点鱼汤,怎么能算是浪费呢?老班长吃了东西很有可能恢复一些体力,他为什么自己说是浪费东西呢?通过思考体会,学生们明白了老班长分明是想让小战士吃,让他们吃了鱼汤一口气走出草地去;他心里只有小战士,只有党的任务,根本就不考虑自己。学生既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课文中还有一句:“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含义也很深刻。老班长到地完成没完成党交给的他的任务?学生有的认为完成了,有的认为没完成,因为离草地的边还有二十多里路。这时,老师要求再读,再体会,再讨论。大家都认为老班长全心全意的照顾三个小战士,耐心地教育、严格地要求三个小战士,确实是上级、保姆、勤务员。现在只剩下一口气了,还舍不得吃鱼汤。三个小战士吃了鱼汤,一定能坚持走完这二十多里路,走出草地去。所以说他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完成得非常出色。他之所以说自己没有完成任务,是因为他对自己要求他严格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啊!你看,老班长的崇高形象,已刻在了学生们的心上。
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中,重视阅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渗透思想教育的好办法。《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课文内容比较好懂,我采用认读为主的方法,主要教学生如何把课文读出感情来。我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说明老师读得好的原因(也就是教给方法):1、边读边想,再现感人画面。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真挚感情。3、受到感动,好像成了课文中的一员,进入角色。这样,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然后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反复练习,最后读出感情。特别是大娘为救护志愿军伤员,而失去唯一亲人的句子,还有小金花妈妈为救侦查员而牺牲的地方,还有最后分别的场面,学生读的声情并茂,自然就理解了文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真挚友谊。
四、在精心设计的提问中渗透德育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提问的这种教学方法,在设计提问时,应考虑思想教育因素,必须强调的是,要紧扣教材,要自然。切记简单、生硬。如教学《小珊迪》一课,如果最后提出:“学了这节课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则显得生硬,有说教之嫌。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读了课文,老师有这样一种想法:‘如果小珊迪不出来卖火柴就好了,就不会被马车撞死了?这样想法对不对?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开始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学生认为不对。我让大家再认真地读读书,再仔细地思考思考,结果大家都认为不对。因为小珊迪又冷又饿,不出来卖火柴怎么行呢?再说,即使他不出来卖火柴,今天不被马车撞死,不知哪天也会被饿死、冻死,在那个黑暗的、吃人的社会。像小珊迪这样的穷孩子,是脱逃不了悲惨命运的。这样,学生对那个黑暗的、吃人的社会的认识更深刻,自然而然地接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
阅读课渗透德育的方法很多,但不管什么方法,都要在“紧扣教材”、“有机渗透”上下功夫,都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进行,不能穿靴戴帽搞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