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后练习对巩固教学内容起着有效的辅助作用,关注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讨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的相关问题,以期优化教材,指导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后练习;设计分析;问题探讨
一、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主要作用
(一)起到学习诊断与反馈作用
课后练习可以用于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让学生学以致用。借助课后练习,我们可以掌握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的侧重点,起到教学诊断与反馈的积极作用。
(二)延伸扩展学生的语文视野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到的东西也十分有限。而课后练习起到课上和课下的延伸作用、连接作用,学生可以基于课堂所学,在课后练习的探究指导下丰富语文视野,拓展阅读。例如,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了解成语的运用等,课堂提问辅助课后练习,才能让教学更丰富、更多彩。
(三)激发学生语文探究的兴趣
兴趣的激发是首要的,课后习题不光有题的部分,还有部分小游戏和一些文学小常识,这些知识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至于让学生在练习解答时产生厌烦心理,学生在轻松趣味的故事引导下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四)深化并巩固语文课堂所学
课后练习的本质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相应的认知暗示。编写者基于自身思考制定题目,融汇了编写者的心血和创造力。其契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课后练习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案,基于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差异性的关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对学生三维培养关注不足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目标三维导向更为清晰。从知识与能力方面来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习题设计虽然会涉及但是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过程与方法层面,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很难养成良好的預习习惯,也无法完成知识的有效积累。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虑更少,忽视学生文学情感的熏陶,也忽视学生言语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在言语方面,对学生交际中表达的训练关注不足,年级越高的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对应题目越少,学生训练的机会越少,越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思维方法上,对学生分析及评价能力的训练较少,初中语文课后习题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字词等,并没有深层次的文本阅读与鉴赏探讨。
(二)课后练习在训练内容方法层面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对语文知识重要性讲解较少。学生被迫完成课后练习,语文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也认识不到学习语文的价值。其二课后练习问题缺乏整合性,可操作程度低。课后练习模式化的痕迹很明显,固定的出题模式限制了语文习题指导训练的效力。其三是课后练习对学生合作的引导不足。很多问题的设计缺乏对合作模式的关注,如果学生总是独立完成练习,久而久之便不利于学生集体协作能力的提升。其四口头训练及实践教学不足。阅读题目占比大,写作训练设置不足。学生口头训练的机会少之又少。在题目的设置上也多是常识性的填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这也导致学生在习题使用中带有功利化的迹象。
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及使用原则
(一)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后练习的设计理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课后练习涵盖诸多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随机选择练习题目。例如,七年级上册《化石吟》后的课后习题,让学生观看视频,自主查找资料,走访教师等,尝试介绍一种古生物。学生搜索视频,自主查找资料,并在观看的基础上积累素材、自主创作。让学生成为解答课后习题的主人,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筛选信息,选择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相关的材料,自主创作,学以致用。
(二)课后练习要起到探究指导作用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设计不是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后问题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起到探究指引作用,让学生在题目的引领下进入特定的思考情境,从而发散思维、自主思考、大胆创新地解决问题。因此初中语文课后练习设计上必须凸显探究指导性。针对讲解知识方面,对学生视野拓展起到延伸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后沿着既定的思路对课内知识做补充完善性的学习。在文章品析鉴赏方面,让学生精读、品读、深读,对文章进行有效的赏析、体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去思考鉴赏文章,在阅读中感受到词语的魅力、句式的特点、文学的美感。
(三)课后练习必须培养开放的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的培养更侧重其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因此课后练习必须带有开放性的特征。开放性的特征重点体现在思维的拓展延伸上,助力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题目设计要开放,必须确保题目信息的开放,必须确保意识空间的开放,必须确保学科间的开放,必须确保认知方法的开放。在开放性的题目练习中,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与分析,大胆探究与质疑,积极概括及总结,凭借着自己的思维创新得出结论,完善认知。实现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在题目的设计上必须注重题目的多维度考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变异性的练习,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设计比较型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增设推理性的问题,带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多种形式的习题设计中,让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发展,掌握语文探究思考的方法,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属于奠定教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必须是多渠道、多维度的。本文在肯定语文课后练习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分两大方面对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不足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语文课后练习设计及使用的具体策略,将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责编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后练习;设计分析;问题探讨
一、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主要作用
(一)起到学习诊断与反馈作用
课后练习可以用于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让学生学以致用。借助课后练习,我们可以掌握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的侧重点,起到教学诊断与反馈的积极作用。
(二)延伸扩展学生的语文视野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到的东西也十分有限。而课后练习起到课上和课下的延伸作用、连接作用,学生可以基于课堂所学,在课后练习的探究指导下丰富语文视野,拓展阅读。例如,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了解成语的运用等,课堂提问辅助课后练习,才能让教学更丰富、更多彩。
(三)激发学生语文探究的兴趣
兴趣的激发是首要的,课后习题不光有题的部分,还有部分小游戏和一些文学小常识,这些知识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至于让学生在练习解答时产生厌烦心理,学生在轻松趣味的故事引导下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四)深化并巩固语文课堂所学
课后练习的本质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相应的认知暗示。编写者基于自身思考制定题目,融汇了编写者的心血和创造力。其契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课后练习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案,基于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差异性的关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对学生三维培养关注不足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目标三维导向更为清晰。从知识与能力方面来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习题设计虽然会涉及但是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过程与方法层面,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很难养成良好的預习习惯,也无法完成知识的有效积累。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虑更少,忽视学生文学情感的熏陶,也忽视学生言语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在言语方面,对学生交际中表达的训练关注不足,年级越高的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对应题目越少,学生训练的机会越少,越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思维方法上,对学生分析及评价能力的训练较少,初中语文课后习题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字词等,并没有深层次的文本阅读与鉴赏探讨。
(二)课后练习在训练内容方法层面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对语文知识重要性讲解较少。学生被迫完成课后练习,语文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也认识不到学习语文的价值。其二课后练习问题缺乏整合性,可操作程度低。课后练习模式化的痕迹很明显,固定的出题模式限制了语文习题指导训练的效力。其三是课后练习对学生合作的引导不足。很多问题的设计缺乏对合作模式的关注,如果学生总是独立完成练习,久而久之便不利于学生集体协作能力的提升。其四口头训练及实践教学不足。阅读题目占比大,写作训练设置不足。学生口头训练的机会少之又少。在题目的设置上也多是常识性的填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这也导致学生在习题使用中带有功利化的迹象。
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及使用原则
(一)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后练习的设计理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课后练习涵盖诸多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随机选择练习题目。例如,七年级上册《化石吟》后的课后习题,让学生观看视频,自主查找资料,走访教师等,尝试介绍一种古生物。学生搜索视频,自主查找资料,并在观看的基础上积累素材、自主创作。让学生成为解答课后习题的主人,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筛选信息,选择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相关的材料,自主创作,学以致用。
(二)课后练习要起到探究指导作用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设计不是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后问题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起到探究指引作用,让学生在题目的引领下进入特定的思考情境,从而发散思维、自主思考、大胆创新地解决问题。因此初中语文课后练习设计上必须凸显探究指导性。针对讲解知识方面,对学生视野拓展起到延伸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后沿着既定的思路对课内知识做补充完善性的学习。在文章品析鉴赏方面,让学生精读、品读、深读,对文章进行有效的赏析、体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去思考鉴赏文章,在阅读中感受到词语的魅力、句式的特点、文学的美感。
(三)课后练习必须培养开放的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的培养更侧重其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因此课后练习必须带有开放性的特征。开放性的特征重点体现在思维的拓展延伸上,助力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题目设计要开放,必须确保题目信息的开放,必须确保意识空间的开放,必须确保学科间的开放,必须确保认知方法的开放。在开放性的题目练习中,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与分析,大胆探究与质疑,积极概括及总结,凭借着自己的思维创新得出结论,完善认知。实现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在题目的设计上必须注重题目的多维度考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变异性的练习,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设计比较型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增设推理性的问题,带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多种形式的习题设计中,让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发展,掌握语文探究思考的方法,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属于奠定教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必须是多渠道、多维度的。本文在肯定语文课后练习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分两大方面对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不足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语文课后练习设计及使用的具体策略,将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