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教学,可谓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新教材对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更突出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灵活,注重口算、笔算、估算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但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并不高,相反,由于计算错误而导致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很多,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为此,我们数学教研组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正确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徑。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一、透彻理解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即考虑这道题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性质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简单的乘法口诀都不熟悉,那么,在计算时,势必会出现计算速度较慢,正确率较低的状况。又如,在计算0.25×(40+8)时,有的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还不清楚,便会出现0.25×(40+8)=025×40+8=10+8=18这样的错误。当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有的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混淆的现象。这时,我们教师切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知识迁移,不断深入。比如,学生在计算8.4÷0.35=2.4,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不理解。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关键是什么?使学生明确: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下去,再让学生思考如何转化?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8.4÷0.35转化成840÷35,而不是84÷35,由此认识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添零补足。只有明确了算理,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此类题型的基本方法。试想,一个连基本的计算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怎可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怎可能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不难发现,新教材对于计算教学淡化了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计算法则,重在让学生亲身经历计算方法的习得过程,重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在欣赏学生的多样算法的同时,我们必须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算理,分析不同方法的优劣,从而引导学生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简捷的,并利于后继学习的方法。
我们觉得,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用概括性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和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有效加强必要练习。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关键
为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加强练习也是必要的。正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但对于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科学性,讲究实效。在多年的研究中,我们也探索了一些方法:
1 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速度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加强口算训练,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牢记一些常用数据,如125×8=1000,25×4=100。每天坚持练习3~5分钟,当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比如,安排在游戏、竞赛中。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阿,是不可能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的。
2 注重对比训练
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或者为突出新知识的特征,一般在复习课中.,相机安排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比帮助沟通与辨析,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的内涵、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能力,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仔细解题的良好习惯。
3 重视错题分析
学生计算出现了错误,就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寻找错误的根源,及时改正过来。对于重复犯的某种错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既达到“治病”作用,又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平时,我们就要根据学生计算中的错误随时登记,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是很成熟,观察的方法还需要继续完善,我们除了思维的训练,方法的引入,以及必要的练习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以下几点容易造成学生出现差错的原因:
1 感知不准确
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大脑中的客观反映,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笼统、粗糙的,他们往往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他们对事物的感知缺乏整体性,在看题、读题、审题、以及抄写的时候,有时观察不仔细,因而获得的表象就是模糊的,这时感知的错误就使信息失真,致使学生把题目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35”写成“53”,把“ ”写成“一”,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2 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稳定和分配能力是影响学生计算的重要心理因素。而小学生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上发展都很不完善。比如,学生正在解答计算题时,老师的一句“请大家把字写认真些”,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导致计算错误。另外由于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所以,容易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漏写数字等错误。
3 思维定势的干扰
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和作出行为反应。计算中,学生往往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错。比如,经常在练习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再去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总会有学生忘了把小数点对齐,这是受末尾对齐这一法则的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当然,除了以上一些因素外,还有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等。为了“对症下药”,我们觉得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也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从而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比如,可以采取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2)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
计算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久而久之,有的学生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比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就用掉了几麻袋的草稿纸。通过介绍数学家刻苦学习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培养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所以,教学中尽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及时检查、书写认真)。平时及时对做错的计算题,建立病题卡片,让学生按病题、症状、诊断、治疗四个程序填卡登记,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有效防止错误,并持之以恒地做好计算教学工作,那就一定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透彻理解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即考虑这道题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性质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简单的乘法口诀都不熟悉,那么,在计算时,势必会出现计算速度较慢,正确率较低的状况。又如,在计算0.25×(40+8)时,有的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还不清楚,便会出现0.25×(40+8)=025×40+8=10+8=18这样的错误。当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有的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混淆的现象。这时,我们教师切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知识迁移,不断深入。比如,学生在计算8.4÷0.35=2.4,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不理解。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关键是什么?使学生明确: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下去,再让学生思考如何转化?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8.4÷0.35转化成840÷35,而不是84÷35,由此认识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添零补足。只有明确了算理,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此类题型的基本方法。试想,一个连基本的计算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怎可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怎可能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不难发现,新教材对于计算教学淡化了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计算法则,重在让学生亲身经历计算方法的习得过程,重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在欣赏学生的多样算法的同时,我们必须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算理,分析不同方法的优劣,从而引导学生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简捷的,并利于后继学习的方法。
我们觉得,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用概括性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和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有效加强必要练习。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关键
为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加强练习也是必要的。正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但对于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科学性,讲究实效。在多年的研究中,我们也探索了一些方法:
1 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速度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加强口算训练,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牢记一些常用数据,如125×8=1000,25×4=100。每天坚持练习3~5分钟,当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比如,安排在游戏、竞赛中。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阿,是不可能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的。
2 注重对比训练
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或者为突出新知识的特征,一般在复习课中.,相机安排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比帮助沟通与辨析,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的内涵、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能力,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仔细解题的良好习惯。
3 重视错题分析
学生计算出现了错误,就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寻找错误的根源,及时改正过来。对于重复犯的某种错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既达到“治病”作用,又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平时,我们就要根据学生计算中的错误随时登记,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是很成熟,观察的方法还需要继续完善,我们除了思维的训练,方法的引入,以及必要的练习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以下几点容易造成学生出现差错的原因:
1 感知不准确
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大脑中的客观反映,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笼统、粗糙的,他们往往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他们对事物的感知缺乏整体性,在看题、读题、审题、以及抄写的时候,有时观察不仔细,因而获得的表象就是模糊的,这时感知的错误就使信息失真,致使学生把题目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35”写成“53”,把“ ”写成“一”,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2 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稳定和分配能力是影响学生计算的重要心理因素。而小学生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上发展都很不完善。比如,学生正在解答计算题时,老师的一句“请大家把字写认真些”,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导致计算错误。另外由于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所以,容易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漏写数字等错误。
3 思维定势的干扰
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和作出行为反应。计算中,学生往往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错。比如,经常在练习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再去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总会有学生忘了把小数点对齐,这是受末尾对齐这一法则的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当然,除了以上一些因素外,还有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等。为了“对症下药”,我们觉得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也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从而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比如,可以采取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2)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
计算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久而久之,有的学生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比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就用掉了几麻袋的草稿纸。通过介绍数学家刻苦学习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培养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所以,教学中尽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及时检查、书写认真)。平时及时对做错的计算题,建立病题卡片,让学生按病题、症状、诊断、治疗四个程序填卡登记,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有效防止错误,并持之以恒地做好计算教学工作,那就一定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