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正孕育着一场新的变革。“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的教学手段已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并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课堂。怎样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有效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和互补作用?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善用“多媒体”——让课堂兴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它作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动机,一种自觉的意识倾向,是办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统计》一课,课一开始教师便播放小熊放烟火的情景,活动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提问:你知道小熊分别放了多少朵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紫色的烟花吗?这时,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思维格外活跃。等他们经过讨论拿出自己的一套方案后,教师说:我让小熊再放一遍烟花,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每种颜色的烟花分别是多少朵。学生由于思维能力发展的限制,在实施方案时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用写字或画画的方法来不及等等。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揭示课题。这样,学生的心紧紧地贴近课堂,激发了兴趣,提高了积极性。
二、巧用“多媒体”——让课堂巧破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将书面知识和技巧清晰、全面、有效地传达给每位学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利用多媒體手段,化抽象模糊知识为生动清晰表象,突破难点,促进思维由模糊到清晰的过度。
例如,“行程应用题”中“A、B两人在环形跑道的起点赛跑后再次相遇”的问题,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的优点,先出示A和B在环形跑道的起点同时出发赛跑,在时间的推移下两人的距离越拉越大,直至两人再次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简洁明了,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到两人再次相遇时的路程差就是一圈跑道的长。让学生顺利地攻破难点,避免了用实物表演而造成的不准确、不科学的负面影响。
三、活用“多媒体”——让课堂绽放光彩
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优点,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让课堂绽放光彩。
1.培养空间观念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看,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媒介较难帮助他们形成空间观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时,对于怎样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学生不理解,教材也没有详细的阐述。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显示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有学生说是,有学生说不是。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线的概念,特别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时,利用多媒体立体直观的优点,用“蔓延”的方式显示两条直线所在的平面,引导学生理解这两条直线虽不相交,但由于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就不是平行线。这样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了清晰的表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2.培养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的优点,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潜力。
例如:教学“把一个长方形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这道题时,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分别闪烁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并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和宽重合,以理解周长没有变。再用动画的形式演示考利狗能直立行走通过长方形框,却被由此推成的平行四边形框拒之门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变矮了,所以面积也就变小了。这样,修正了学生原来以为周长和面积都没变的错误想法。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使之得到了提高。
3.培养观察能力
数学观察力是新课标中提出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最近听了一节一年级“连加、连减”的课。课后研究了一下一年级的课本和习题类型,发现基本以图为主。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以此引导正确理解题意。例如教材67页第三题的教学(如图):
部分学生不理解图的意思。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岸上原有8只鸭,先游走了1只,又游走了4只,还有多少只呢?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直观地列式解答了。
综上所述,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教学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导和主体。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生生间的思维互动。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精彩的数学课堂。(责任编辑:李雪虹)
一、善用“多媒体”——让课堂兴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它作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动机,一种自觉的意识倾向,是办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统计》一课,课一开始教师便播放小熊放烟火的情景,活动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提问:你知道小熊分别放了多少朵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紫色的烟花吗?这时,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思维格外活跃。等他们经过讨论拿出自己的一套方案后,教师说:我让小熊再放一遍烟花,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每种颜色的烟花分别是多少朵。学生由于思维能力发展的限制,在实施方案时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用写字或画画的方法来不及等等。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揭示课题。这样,学生的心紧紧地贴近课堂,激发了兴趣,提高了积极性。
二、巧用“多媒体”——让课堂巧破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将书面知识和技巧清晰、全面、有效地传达给每位学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利用多媒體手段,化抽象模糊知识为生动清晰表象,突破难点,促进思维由模糊到清晰的过度。
例如,“行程应用题”中“A、B两人在环形跑道的起点赛跑后再次相遇”的问题,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的优点,先出示A和B在环形跑道的起点同时出发赛跑,在时间的推移下两人的距离越拉越大,直至两人再次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简洁明了,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到两人再次相遇时的路程差就是一圈跑道的长。让学生顺利地攻破难点,避免了用实物表演而造成的不准确、不科学的负面影响。
三、活用“多媒体”——让课堂绽放光彩
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优点,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让课堂绽放光彩。
1.培养空间观念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看,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媒介较难帮助他们形成空间观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时,对于怎样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学生不理解,教材也没有详细的阐述。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显示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有学生说是,有学生说不是。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线的概念,特别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时,利用多媒体立体直观的优点,用“蔓延”的方式显示两条直线所在的平面,引导学生理解这两条直线虽不相交,但由于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就不是平行线。这样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了清晰的表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2.培养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的优点,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潜力。
例如:教学“把一个长方形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这道题时,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分别闪烁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并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和宽重合,以理解周长没有变。再用动画的形式演示考利狗能直立行走通过长方形框,却被由此推成的平行四边形框拒之门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变矮了,所以面积也就变小了。这样,修正了学生原来以为周长和面积都没变的错误想法。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使之得到了提高。
3.培养观察能力
数学观察力是新课标中提出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最近听了一节一年级“连加、连减”的课。课后研究了一下一年级的课本和习题类型,发现基本以图为主。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以此引导正确理解题意。例如教材67页第三题的教学(如图):
部分学生不理解图的意思。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岸上原有8只鸭,先游走了1只,又游走了4只,还有多少只呢?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直观地列式解答了。
综上所述,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教学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导和主体。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生生间的思维互动。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精彩的数学课堂。(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