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应强调以“说”为突破口,以此推动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 关注情感因素,让学生敢说
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问的是:“这个问题谁会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会的举手回答,不会的老师也不提问这样的课堂方式,所以课堂上出现的都是正确的、精彩的回答,而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不举手发言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回答问题。他们怕出错,他们怕看到老师眼神中的不耐烦,更怕被老师无情阻断。记得一位名家曾经这样说过,“好课像登山”,他说,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达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山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表达,就如同让他们自己走着上山。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作为老师,应该变换方式问一下:“同学们,你可以提出自己有疑惑的问题吗?”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经常用询问的语气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和听课感觉,还应告诉学生,听别人发言是借鉴,能够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大胆表达出来才能够享受学习的快乐。只有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才能迈出敢说的一步。
二、 激发回答欲望,让学生想说
在教授《宝玉挨打》一文时,我们有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按中国社会传统,父母教训孩子甚至打几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贾政作为父亲为何要下毒手置儿子于死地?阅读全文,分析贾政的性格特点,找出他这么做的原因。”我听了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贾政毒打宝玉,主要是其封建家长与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儿子之间的冲突导致的,而非人物性格导致的。这个问题看似经过精心设计,实际上却找错了突破口,很难激发学生的回答欲望。果然,学生无人举手,被叫起来之后,勉强给出“爱面子、冲动、暴躁”的答案。我在上《氓》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从《氓》诗中可以看出哪些民风民俗?”学生有的说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男女恋爱自由,可自由公开迎来送往,甚至自订婚约;有的说婚嫁时流行女方陪嫁带嫁妆;有的说可以看出家庭有所分工,妇女主家务劳动;有的说弃妇现象出现,男女不平等,表明此时正值社会转型期。
三、 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争说
我在讲《季氏将伐颛臾》时,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就文言文基础知识和课文内容在合作小组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再在课堂上提出来,由其他组来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最后才由老师来点拨。或者学生提出自己最有心得的问题,请班上某位同学来解答。学生和老师还要对所提问题和回答做出恰当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结果课堂氛围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热烈,虽然学生提问的技巧和语言表达有诸多不足,但他们还是提出了一些质量很不错的问题,比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孟子是以什么方式回答梁惠王的问题的?”“为什么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孟子理想中的国家是怎样的?”“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王道?”这些问题既涉及到了内容,也涉及到了文章的技巧。尤其是关于“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为什么一定要是“五十岁”“七十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上议论纷纷,提问者也获得了莫大的成功感。
四、 多种手段, 让学生善于说
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说的机会。如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或讲一条新闻,或绕一段口令,或对一副对联,或讲解一首诗,或评论时事等等。内容上不需贪多,不求过深,只要能给同学们表现和训练的机会就可以了。在时机成熟时,教师便转换角色,成为参与者,而把组织和主持的权利让给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辩论赛。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如模拟在“旅游”活动中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学校和各地的风土人情、景物;模拟在“购物”活动中当售货员,向“顾客”推介商品;在模拟“银行”“餐厅”等服务活动中当服务员等。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 关注情感因素,让学生敢说
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问的是:“这个问题谁会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会的举手回答,不会的老师也不提问这样的课堂方式,所以课堂上出现的都是正确的、精彩的回答,而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不举手发言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回答问题。他们怕出错,他们怕看到老师眼神中的不耐烦,更怕被老师无情阻断。记得一位名家曾经这样说过,“好课像登山”,他说,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达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山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表达,就如同让他们自己走着上山。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作为老师,应该变换方式问一下:“同学们,你可以提出自己有疑惑的问题吗?”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经常用询问的语气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和听课感觉,还应告诉学生,听别人发言是借鉴,能够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大胆表达出来才能够享受学习的快乐。只有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才能迈出敢说的一步。
二、 激发回答欲望,让学生想说
在教授《宝玉挨打》一文时,我们有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按中国社会传统,父母教训孩子甚至打几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贾政作为父亲为何要下毒手置儿子于死地?阅读全文,分析贾政的性格特点,找出他这么做的原因。”我听了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贾政毒打宝玉,主要是其封建家长与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儿子之间的冲突导致的,而非人物性格导致的。这个问题看似经过精心设计,实际上却找错了突破口,很难激发学生的回答欲望。果然,学生无人举手,被叫起来之后,勉强给出“爱面子、冲动、暴躁”的答案。我在上《氓》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从《氓》诗中可以看出哪些民风民俗?”学生有的说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男女恋爱自由,可自由公开迎来送往,甚至自订婚约;有的说婚嫁时流行女方陪嫁带嫁妆;有的说可以看出家庭有所分工,妇女主家务劳动;有的说弃妇现象出现,男女不平等,表明此时正值社会转型期。
三、 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争说
我在讲《季氏将伐颛臾》时,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就文言文基础知识和课文内容在合作小组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再在课堂上提出来,由其他组来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最后才由老师来点拨。或者学生提出自己最有心得的问题,请班上某位同学来解答。学生和老师还要对所提问题和回答做出恰当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结果课堂氛围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热烈,虽然学生提问的技巧和语言表达有诸多不足,但他们还是提出了一些质量很不错的问题,比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孟子是以什么方式回答梁惠王的问题的?”“为什么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孟子理想中的国家是怎样的?”“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王道?”这些问题既涉及到了内容,也涉及到了文章的技巧。尤其是关于“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为什么一定要是“五十岁”“七十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上议论纷纷,提问者也获得了莫大的成功感。
四、 多种手段, 让学生善于说
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说的机会。如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或讲一条新闻,或绕一段口令,或对一副对联,或讲解一首诗,或评论时事等等。内容上不需贪多,不求过深,只要能给同学们表现和训练的机会就可以了。在时机成熟时,教师便转换角色,成为参与者,而把组织和主持的权利让给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辩论赛。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如模拟在“旅游”活动中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学校和各地的风土人情、景物;模拟在“购物”活动中当售货员,向“顾客”推介商品;在模拟“银行”“餐厅”等服务活动中当服务员等。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