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歌曲渲染、营造情境; 配乐朗诵、催化体验; 拓展延伸、自主探究; 风采展示、交流成果。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把语文由原来的“以本为本”扩展为“大语文”“社会语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媒体;再别康桥;愉悦;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多媒体技术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多维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绩效,已经是当前我们优化课堂教学进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面,笔者仅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把注意力集中到课题上来,必须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情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
笔者以高中语文(语文版)第一册(必修)中第二单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引课可设计如下:
1.投影康桥(即剑桥)、康河的风光图片若干张、徐志摩相片若干张、徐志摩简介及写作背景;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让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爱情故事,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教学实践证明:图片直观性强;视频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很快让学生投入到教学课题上来。
二、歌曲渲染、营造情境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让学生聆听音乐对渲染情景是一种重要手段,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以《再别康桥》为例,笔者播放由网络下载的蔡琴演唱的《再别康桥》歌曲,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此歌曲就像是一根导火线,激发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具魅力。
三、配乐朗诵、催化体验
配乐诵读是文学、音乐、有声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播形式,它更符合人的审美心理,给人以三合一的艺术享受,带给人愉悦共鸣之感。
以《再别康桥》为例,笔者的设计是:1.学生默听教学专用配乐朗诵磁带一遍(也可网络下载,但教师要事先挑选、备好),让学生边听边默默跟读;2.教师配乐范读(对学生的引领效果会更好,当然前提是教师的范读要有“范”);3.鼓励学生单个踊跃朗诵(尽可能让多名同学分节朗诵,形成“朗诵比赛”情状会更好)。学生朗诵完毕,教师要提出指导意见,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停顿及饱含的深情,认真体会《再别康桥》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教学实践证明:在以上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昂、积极参与,从听觉上引起学生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由音乐布景所产生的艺术情境的吸引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去感受思想情感的流动,从而把握文章的总体气韵和基调。
四、拓展延伸、自主探究
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较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思维能力,极大的发挥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我要学”“我能学好”的潜意识,积极融入丰富多彩的“大语文”社会环境。
以《再别康桥》为例,笔者设计的小课题研究或课外作业有(学生分组选做):
1.网上搜集整理古今离别诗,并归类、比较其异同;
2.课余上网搜索、观看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之后写一篇观后感,在班内交流。
五、风采展示、交流成果
教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收集、分析、综合信息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一段时间后,每组派代表使用电脑及投影仪展示本组成员学习的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并及时将成果(学生小论文)编订成册、加以展示。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效的巩固。当学生看到自己辛勤劳动取得的成果时,学生就会获得发自内心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增强学生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动机。
总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文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大胆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学习使用网络的技术,不断提高处理网络资源与教学的整合的能力,增强实效意识,使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为师生学习的基本工具。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教学,而且在课外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拓宽知识面,把语文由原来的“以本为本”扩展为“大语文”“社会语文”,实现学校内外、课堂内外和书本内外的沟通,努力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接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媒体;再别康桥;愉悦;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多媒体技术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多维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绩效,已经是当前我们优化课堂教学进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面,笔者仅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把注意力集中到课题上来,必须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情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
笔者以高中语文(语文版)第一册(必修)中第二单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引课可设计如下:
1.投影康桥(即剑桥)、康河的风光图片若干张、徐志摩相片若干张、徐志摩简介及写作背景;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让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爱情故事,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教学实践证明:图片直观性强;视频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很快让学生投入到教学课题上来。
二、歌曲渲染、营造情境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让学生聆听音乐对渲染情景是一种重要手段,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以《再别康桥》为例,笔者播放由网络下载的蔡琴演唱的《再别康桥》歌曲,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此歌曲就像是一根导火线,激发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具魅力。
三、配乐朗诵、催化体验
配乐诵读是文学、音乐、有声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播形式,它更符合人的审美心理,给人以三合一的艺术享受,带给人愉悦共鸣之感。
以《再别康桥》为例,笔者的设计是:1.学生默听教学专用配乐朗诵磁带一遍(也可网络下载,但教师要事先挑选、备好),让学生边听边默默跟读;2.教师配乐范读(对学生的引领效果会更好,当然前提是教师的范读要有“范”);3.鼓励学生单个踊跃朗诵(尽可能让多名同学分节朗诵,形成“朗诵比赛”情状会更好)。学生朗诵完毕,教师要提出指导意见,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停顿及饱含的深情,认真体会《再别康桥》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教学实践证明:在以上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昂、积极参与,从听觉上引起学生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由音乐布景所产生的艺术情境的吸引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去感受思想情感的流动,从而把握文章的总体气韵和基调。
四、拓展延伸、自主探究
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较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思维能力,极大的发挥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我要学”“我能学好”的潜意识,积极融入丰富多彩的“大语文”社会环境。
以《再别康桥》为例,笔者设计的小课题研究或课外作业有(学生分组选做):
1.网上搜集整理古今离别诗,并归类、比较其异同;
2.课余上网搜索、观看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之后写一篇观后感,在班内交流。
五、风采展示、交流成果
教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收集、分析、综合信息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一段时间后,每组派代表使用电脑及投影仪展示本组成员学习的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并及时将成果(学生小论文)编订成册、加以展示。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效的巩固。当学生看到自己辛勤劳动取得的成果时,学生就会获得发自内心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增强学生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动机。
总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文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大胆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学习使用网络的技术,不断提高处理网络资源与教学的整合的能力,增强实效意识,使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为师生学习的基本工具。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教学,而且在课外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拓宽知识面,把语文由原来的“以本为本”扩展为“大语文”“社会语文”,实现学校内外、课堂内外和书本内外的沟通,努力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接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