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学科教学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学生能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保障。而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正适应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在实践中的体会与做法,我有以下看法。
一、发现问题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前提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再解决的周而复始的过程,越往后问题的层次越高、难度越大。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层次越高质量越高,学习的进步就越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问。
首先,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传统的教学活动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
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性,以一颗挚诚的童心和学生交往,以超越母爱的“教育爱”爱自己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沟通双方的情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以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思想家卢梭指出:“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情感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那简直是件愚蠢的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将疑点随时记下,课堂内允许学生随时打断老师的话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
二、提出问题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其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的习题,解不出的答案。即使是优秀生,提出问题的勇气、提出问题的数量、提出问题的质量等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事实说明,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问题的提出一般有以下几个阶段:独立、主动提出问题阶段——简单模仿以后提出问题阶段——初步学会后,提出问题阶段——深入钻研以后提出问题阶段——创新猜测以后提出问题阶段。
三、解决问题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归宿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体现,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归宿。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人,是问题学习研究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不断探索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趣引导,让学生“想”解决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它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课堂上,教师要从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开始,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在给学生创造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迅速由抑制到兴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做一种自我需要,主动地发现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设置问题,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要注意难易适度,让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还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并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老师可以故意犯错误,让学生指出错误,帮助老师更正,甚至允许学生插嘴。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即使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你的方法真好”也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老师的评价能增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勤于解决问题的信心,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平等、更融洽,形成师生间的教学合作、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二)教之以法,让学生“会”解决问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是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而且指导要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学生只有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尝试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解决“好”问题。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教师要加以引导总结,并放手让他们独立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其中合作探究是让学生解决“好”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做,为每个学生,特别是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自觉地进行合作学习,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分工明确,归纳意见。这种学习氛围,使学生思维展开碰撞,纯真的心灵彼此沟通,真实的情感进行交融。问题解决了,他们感受到了个人的价值,认识到了合作的好处,饱尝了成功的愉悦。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时,钻研精神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随之得到强化。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应积极鼓励、正确引导、科学指导,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究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思考问题,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发现问题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前提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再解决的周而复始的过程,越往后问题的层次越高、难度越大。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层次越高质量越高,学习的进步就越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问。
首先,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传统的教学活动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
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性,以一颗挚诚的童心和学生交往,以超越母爱的“教育爱”爱自己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沟通双方的情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以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思想家卢梭指出:“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情感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那简直是件愚蠢的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将疑点随时记下,课堂内允许学生随时打断老师的话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
二、提出问题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其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的习题,解不出的答案。即使是优秀生,提出问题的勇气、提出问题的数量、提出问题的质量等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事实说明,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问题的提出一般有以下几个阶段:独立、主动提出问题阶段——简单模仿以后提出问题阶段——初步学会后,提出问题阶段——深入钻研以后提出问题阶段——创新猜测以后提出问题阶段。
三、解决问题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归宿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体现,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归宿。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人,是问题学习研究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不断探索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趣引导,让学生“想”解决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它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课堂上,教师要从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开始,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在给学生创造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迅速由抑制到兴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做一种自我需要,主动地发现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设置问题,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要注意难易适度,让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还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并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老师可以故意犯错误,让学生指出错误,帮助老师更正,甚至允许学生插嘴。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即使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你的方法真好”也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老师的评价能增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勤于解决问题的信心,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平等、更融洽,形成师生间的教学合作、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二)教之以法,让学生“会”解决问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是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而且指导要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学生只有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尝试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解决“好”问题。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教师要加以引导总结,并放手让他们独立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其中合作探究是让学生解决“好”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做,为每个学生,特别是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自觉地进行合作学习,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分工明确,归纳意见。这种学习氛围,使学生思维展开碰撞,纯真的心灵彼此沟通,真实的情感进行交融。问题解决了,他们感受到了个人的价值,认识到了合作的好处,饱尝了成功的愉悦。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时,钻研精神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随之得到强化。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应积极鼓励、正确引导、科学指导,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究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思考问题,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