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党员作为特定的青年群体,虽然身份发生变化,但不可否认仍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过程中,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引导教育大学生党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党建工作者必须直面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现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加以引导。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高校承担着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引导教育大学生党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前,大学生在入党前虽接收了理论教育,但在入党后理论水平却是日渐匮乏。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者尤其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入党后的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大学生党员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逐步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使他们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一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3.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党员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高校应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开掘大学生党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和价值源泉。没有创新,高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精神迸发和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党员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勇于创造。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他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要进一步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它甚至比一般的具体课程学习更重要。由此可见,当前高校必须按照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实现大学的培养目标服务。
1.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化、塑造、熏陶,引导他们努力成为胡锦涛总书记在致“纪念五四青年节80周年”的信中所要求的“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帮助他们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坚强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不断前进,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又是义不容辞的重大历史责任,必须一以贯之、长期坚持。
2.把校园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到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真正把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主要表现是文化活动繁多,而且主要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少有高校把这类文化活动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校园文化作为附属于高校的一种社会业余文化,在不同的高校应该显示不同的特色,这一点在目前我国众多的高校中几乎都未能具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这种普遍现象的形成与高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不给予充分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高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真正予以重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在内容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3.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一般来讲,高校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的精神文化意义尚不明确,在相当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上。这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认识得不够全面、深入,使得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层次的建设缺乏明晰的目标。对于高校而言,若再不努力发掘现有的物质文化设施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意义,必将导致校园文化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发挥不出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所以,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高校承担着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引导教育大学生党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前,大学生在入党前虽接收了理论教育,但在入党后理论水平却是日渐匮乏。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者尤其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入党后的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大学生党员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逐步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使他们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一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3.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党员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高校应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开掘大学生党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和价值源泉。没有创新,高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精神迸发和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党员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勇于创造。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他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要进一步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它甚至比一般的具体课程学习更重要。由此可见,当前高校必须按照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实现大学的培养目标服务。
1.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化、塑造、熏陶,引导他们努力成为胡锦涛总书记在致“纪念五四青年节80周年”的信中所要求的“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帮助他们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坚强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不断前进,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又是义不容辞的重大历史责任,必须一以贯之、长期坚持。
2.把校园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到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真正把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主要表现是文化活动繁多,而且主要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少有高校把这类文化活动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校园文化作为附属于高校的一种社会业余文化,在不同的高校应该显示不同的特色,这一点在目前我国众多的高校中几乎都未能具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这种普遍现象的形成与高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不给予充分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高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真正予以重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在内容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3.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一般来讲,高校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的精神文化意义尚不明确,在相当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上。这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认识得不够全面、深入,使得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层次的建设缺乏明晰的目标。对于高校而言,若再不努力发掘现有的物质文化设施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意义,必将导致校园文化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发挥不出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所以,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