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度的成因探析与策略尝试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3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可事实上,很多教师无知地肢解文本,将文本整体之美剖解得支离破碎;很多老师过深挖掘课文,不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以深度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很多老师并不注重文本的核心价值,无度地补充材料,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失去了文本应有的价值取向。诸多教学行径,最终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偏离了航向,陷入了泥潭,无法自拔。
  所以,我们呼吁:从文本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择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度,成就孩子的终身发展。
  一、教学过度行为的成因探析
  1、无视语文学科的本质
  语文以能力为核心,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最终己任。能力只有在不断阅读和实践中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依托文本寻找富有价值的训练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积累运用中全面提升语文能力。
  而在教学实际中,语文老师仍然逃离不了以文本内容为核心的传统语文教学观的窠臼。面对文本,教师设计教案时,总是将文本传达的知识信息点作为教学重点。误以为只要掌握了文本中的知识即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样一来,语文教学的核心要义就会在文本内容中消失殆尽,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也将荡然无存。
  2、无视学生阅历的实际
  在失却了以锤炼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解读文本总喜欢以深度和广度来支撑语文教学,从而试图将更多的价值内涵传递给学生。诚然,适当拓展文本广度,挖掘文本深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好更透的熟知文本。在这一切必须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文本基本价值倾向为蓝本。否则,毫无尺度的乱地开掘,只能将学生引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纵深之中;漫无边际的广度拓展,也只能将学生引向莫名其妙的荒芜之中。所以,无视学生主体的存在,教师一厢情愿地拓展与开掘,非但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反而会使教学陷入无边的尴尬中。
  二、教学过度行为的策略尝试
  1、从整体入手,感知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遵循从整体把握到细节探究再回归整体的规律。张志公先生一直强调指出,要带领孩子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
  整体感知,就是要让学生自主通读课文,在文本故事的情节中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初步确定文本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倾向,对文本试图表达的内涵能够有初步的认知。
  整体感知,就是在初步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叩问,反思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读懂。在这样的自我诘问中,进一步明确自己阅读的方向和程度。
  整体感知,也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本语言文字的过程。认知生字生词,读好读通文本语言,厘清文本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把握有效杜绝了繁琐肢解文本的做法,使得教学富有整体感,是保证教学不致于偏离航向的保障工程。
  2、以重点引领,扎实训练
  语文教学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是重点,什么都是难点,辫子胡子一把抓,结果是什么都抓不了,什么都落实不到位。所以,教学重点的确定,既可以删繁就简以确保重点之处不偏离,同时也可以防止无效内容的植入和无效拓展的延伸。
  (1)抓重点词句:每篇课文都有重点词句,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用。比如《荷花》一文中一个“冒”字就形象地展现出荷花勃发向上的生命活力。教学这个动词,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荷花从圆盘中长出来的势头,通过改变替代词语的方式,在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词语历练中进一步体会荷花不是一般的长出来,钻出来,而是透着一股生命活力克服重重包围“冒”出来。一个字的教学牵动着整个段落,甚至可以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要旨。
  (2)抓重点段落:教材中的文本都是谋篇布局的典范,都会有重点段落,直指文章核心所在。教学时,直击文本的核心段落,可以防止教学过度,导致偏离。例如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时,可以紧紧抓住第二自然段构成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梅兰芳是怎样刻苦练习本领的?最后的效果怎样?在整篇文章中,教师直击核心段落,在“紧盯”“注视”等重要环节中感受梅兰芳在学艺过程中的刻苦用功。如此,这篇课文的基本框架就可形成,人物形象也就此通明。
  3、用倾吐表意,抒发感怀
  课文教学结束之际,在整体构建文本思路的指引下,课堂总结环节中,要将学生从囤于“树木”的窄线视角扩展至放眼“森林”的光线视角,重新再回归到整体全面审视文本。在这个环节中,应该让学生结合文本情感元素学会用倾吐的方式参透文本价值内蕴,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言说的方式强化对文本的认知。
  比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课行将结束之际,在纵览全文结构后,我尝试让学生思考理解爸爸所说的“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学生自主中将这句话与汤姆钓鱼的情境结合,与父子二人的对话相结合,很好的阐释了这话包含的内涵。这样的意蕴理解,旨在帮助学生在文本允许的范围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进一步拓展文本、理解文本。
  防止过度和过深的问题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中低年级,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能力水平,大胆地对文本内容进行必要的割切与整合,才能使得教学富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多优势可以使学生爱上她。很多课文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形象的描写,富有深意、值得品味的词句……如果教师能充分抓住这些“趣点”,引导学生体味,定能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精妙和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会从中体验到“教”的乐趣。  一、幽默之乐  语文学习中的快乐元素真的很多,在学习《月光启蒙》这一课时,课文中母亲教了“我”许多民歌童谣,学完后我要求学生也说一说自己会背会唱的儿
我一直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应该是宽容、理解和引导。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必须履行老师的职责,用爱心、耐心、诚心、细心来培养他们,多给孩子们创造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善良、真诚、细心的天性激发出来,更加健康地成长。  一、给孩子创造“付出爱心”的机会  一大早,我刚来到教室,小莹就蹦蹦跳跳地向我走来,边走边激动地叫着:“陈老师,你看,你看,我
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通过对课堂教学诸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它是我们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主要包括教学情境的优化、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优化。  一、教学情境的优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气氛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它体现的是情趣性,探索性和体悟性。又是以学生主体自身活动经验为特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感性认识和发现知识建构的过程,获得认知自我体验,积累探究数学问题的知识经验,逐渐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数学学习方式。  一、走进有趣的活动情景  数学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应以人为本。那么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的同时,应
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学生间组成相互合作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相互合作、思维相互碰撞从而更好地完成探究问题的任务,但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人到小组中学习呢?1
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
苏霍姆林斯基说: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源泉,在这个源泉的各种形状、色彩和声音里隐藏着成千上万个问题。这成千上万个问题包含了许多数学问题,当然,有些并不是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环保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的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幼儿时期的儿童有独特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要把这样一个属于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展示给他们,就需要教师在复杂抽象的环境科学与轻松、形象的幼儿活动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让幼儿对环境活动产生兴趣,在兴趣活动中加深对环保教育的理解。  一、在大自然中通过切身体验感受环保的重要性  陶行
小班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且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只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渗透于游戏中,才能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