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利用生活经验来引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消化新知,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经验;利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95-1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基础学科,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并加工提高而来,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不能孤立地将数学当做知识与技能来加以传授,而应当联系生活,对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加以甄别并尽可能地利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形成新知识建构内化的基础,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一、有效利用生活经验,引入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只是生活中的接触不够系统、不够专业,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相对熟悉的情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比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学生平时生活中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利用这些模糊的粗浅的认识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导入情境的:
师:认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吗?
生:认识。
师:想听听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吗?
生齐:想。
(动画播放)小头爸爸给大头儿子买了一块电子表,大头儿子可高兴了,戴着新手表找小伙伴们玩去了,可是不一会儿,大头儿子嘟囔着嘴回来了,说爸爸骗了他。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继续播放课件)原来小伙伴们发现大头儿子的表走的不对劲,明明挂钟上时针指着2,可是电子表上显示的时间却是14:00。
师:听了大头儿子的说明,小头爸爸哈哈大笑,你知道小头爸爸为什么会发笑吗?
……
二、高效利用生活经验,加强新知消化
熟悉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消化所学新知识,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思维会更灵活,反应更迅速,接受更简单,融合更自然。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更快地进行知识建构。比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商品价格的认识比较多,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几种单价为几角的商品价格的情境让学生从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这样的一位小数入手,通过对几组数据的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并逐步掌握和认识小数,学生在此过程中,已经初步建构出一位小数的意义,然后再过渡到对其他单位的小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会比较顺畅,有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新知,完成知识内化。
三、科学利用生活经验,排除负面干扰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可能全部对教学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有时难免会出现干扰,这时教师不能避而不谈,而是应当进行科学的引导,以帮助学生排除负面干扰,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案例取自一位教师《角的认识》教学片断:
(课始,教师以一段校园场景引入,播放结束,画面定格为窗角,树杈和电动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在校园中找找我们的好朋友——角。屏幕上就有几个角,小朋友们,你见过角吗?
生1:我见过窗角。
师:好的,还有吗?
生2:我还见过羊角。
师:羊角也是角吗?还有吗?
生3:墙角。
……
显然,这些不是教师想要的结果,但是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呢?因为生活经验对于角的数学概念有了干扰,学生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角,这与数学上的角不是同样的概念,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考虑到创设生活情境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但是没有预想到这样的负面干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进行科学的引导,避免生活经验对学科知识的弱化作用,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尽量选用可以忽略立体感的规则的角来导入新课。二是在出示生活中的角后利用课件将角画下来形成数学上的角,给学生一个直观感受。第二次教学时,教师选择了美术课的场景作为导入,画面定格在剪刀,卡纸制作的五角星,和三角尺上,并在定格后用线条闪烁出相交于一点的数学意义上的“角”。
师:图上有哪些角?
生:有剪刀的夹角,有五角星上的角和三角尺上的角。
师:我们沿着这些角的边用线把他们画下来,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角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生1:这些角都有两条线?
生2:这两条线都是直的。
……
对比两次教学我们发现,由于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数学上的角的研究上来,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区分开来。显然,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我们的数学课需求的。
四、合理利用生活经验,建立解题模型
许多数学知识可以回到生活中去加以运用,然后巩固深化,在学习新知识后,利用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建立解题模型对于学生更好地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师在对待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有敏锐的目光,科学的态度和机智的处理,这样在进行科学甄别之后的有效运用会使得我们的数学课“接地气”,有活力,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生动、高效起来。
关键词:数学;生活经验;利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95-1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基础学科,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并加工提高而来,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不能孤立地将数学当做知识与技能来加以传授,而应当联系生活,对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加以甄别并尽可能地利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形成新知识建构内化的基础,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一、有效利用生活经验,引入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只是生活中的接触不够系统、不够专业,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相对熟悉的情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比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学生平时生活中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利用这些模糊的粗浅的认识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导入情境的:
师:认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吗?
生:认识。
师:想听听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吗?
生齐:想。
(动画播放)小头爸爸给大头儿子买了一块电子表,大头儿子可高兴了,戴着新手表找小伙伴们玩去了,可是不一会儿,大头儿子嘟囔着嘴回来了,说爸爸骗了他。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继续播放课件)原来小伙伴们发现大头儿子的表走的不对劲,明明挂钟上时针指着2,可是电子表上显示的时间却是14:00。
师:听了大头儿子的说明,小头爸爸哈哈大笑,你知道小头爸爸为什么会发笑吗?
……
二、高效利用生活经验,加强新知消化
熟悉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消化所学新知识,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思维会更灵活,反应更迅速,接受更简单,融合更自然。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更快地进行知识建构。比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商品价格的认识比较多,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几种单价为几角的商品价格的情境让学生从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这样的一位小数入手,通过对几组数据的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并逐步掌握和认识小数,学生在此过程中,已经初步建构出一位小数的意义,然后再过渡到对其他单位的小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会比较顺畅,有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新知,完成知识内化。
三、科学利用生活经验,排除负面干扰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可能全部对教学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有时难免会出现干扰,这时教师不能避而不谈,而是应当进行科学的引导,以帮助学生排除负面干扰,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案例取自一位教师《角的认识》教学片断:
(课始,教师以一段校园场景引入,播放结束,画面定格为窗角,树杈和电动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在校园中找找我们的好朋友——角。屏幕上就有几个角,小朋友们,你见过角吗?
生1:我见过窗角。
师:好的,还有吗?
生2:我还见过羊角。
师:羊角也是角吗?还有吗?
生3:墙角。
……
显然,这些不是教师想要的结果,但是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呢?因为生活经验对于角的数学概念有了干扰,学生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角,这与数学上的角不是同样的概念,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考虑到创设生活情境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但是没有预想到这样的负面干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进行科学的引导,避免生活经验对学科知识的弱化作用,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尽量选用可以忽略立体感的规则的角来导入新课。二是在出示生活中的角后利用课件将角画下来形成数学上的角,给学生一个直观感受。第二次教学时,教师选择了美术课的场景作为导入,画面定格在剪刀,卡纸制作的五角星,和三角尺上,并在定格后用线条闪烁出相交于一点的数学意义上的“角”。
师:图上有哪些角?
生:有剪刀的夹角,有五角星上的角和三角尺上的角。
师:我们沿着这些角的边用线把他们画下来,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角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生1:这些角都有两条线?
生2:这两条线都是直的。
……
对比两次教学我们发现,由于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数学上的角的研究上来,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区分开来。显然,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我们的数学课需求的。
四、合理利用生活经验,建立解题模型
许多数学知识可以回到生活中去加以运用,然后巩固深化,在学习新知识后,利用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建立解题模型对于学生更好地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师在对待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有敏锐的目光,科学的态度和机智的处理,这样在进行科学甄别之后的有效运用会使得我们的数学课“接地气”,有活力,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生动、高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