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快乐从何而来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panda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一思想让许多人接受,但有时也会滋生出一些疑问:学生的语文学习真能快乐起来吗?快乐从何而来?笔者想与大家一起来研讨:快乐来自何方?怎样让快乐诞生?快乐需要哪些支持?
  
  一、快乐来自人的心理
  
  快乐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一种交流,主要的来自于人的心理,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哪些方面能够激发快乐呢?
  1 认知的快乐。人生活在世界上,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每天积累着知识与认识。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学生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认识,认知的积累与提升能让人感觉快乐。如果语文教学每天都能让学生感到新奇,学到新东西,那么,他们的心态自然是平和、愉悦的。这是“快乐”的基石。
  2 成功的欢乐。当人做成某件事,特别是下了很大工夫获得了成功,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心里一定是很高兴的。如果教师能够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到通向成功的途径,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学生定然感到学语文是一种幸福。
  3 赞赏的喜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得到尊重和欣赏能让人感受到喜悦。所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赞赏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学生就会尽情展示自己,扬起理想的风帆,激起浓厚的兴趣,生命之花就会如期绽放,课堂也涌动着生命的精彩。
  4 自信的勃发。我们上课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不敢举手,读书或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说话时脸红,甚至结巴,这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不过,当学生通过努力克服了困难,解决了问题,受到教师、同学的好评,他(她)的心情是愉快的,不仅是受了表扬,更增强了自信,让他们体验到了“我也能”。自信的勃发对人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
  5 合作的愉悦。当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共同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发现有伙伴可以商量、可以分担,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这种支持对心理能产生较大作用,可以在遇到难题时相互支撑,出谋划策;可以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协调,共同操作;可以在分头工作时相互比赛,促进竞争;可以在取得成果时相互祝贺,分享成功……团队的合作、良好的氛围、精神的激励,能让人充分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愉悦。
  6 探究的乐趣。当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眼中、心中只有探索的对象和对未知的欲望,他会想尽办法来解开疑团。在一次次试验中失败与成功交替,探索步伐会更坚定,因为探究本身充满了魅力,让人乐不知疲。特别是一层层地揭开谜底时,那种期求真相的愉悦胜过一切。
  7 创造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创造才能。虽然很多时候,学生并不出色,创造性的成分不浓,但你不能否定,对这位学生来说,已经属于创造。当他(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对同一问题出现个性化理解,还做出了独特之举,那么就应该得到重视与肯定。当他(她)有了创造的激情与冲动时,潜力是巨大的,心情是激动、愉悦的。
  8 才能的提升。对小学生来说,对自己能力的提升最在意,“我会……”“能……”“今天的考试我得了满分。”“我进入优等生行列了。”“我已经摆脱了说话结巴的毛病。”……当学生津津乐道他们的能力在提升时,定然是满心欢喜、笑容满面的。
  9 虽苦犹乐。在一节语文活动课上,学生们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小组的研究性课题成果和心得:有图片展示,有资料汇总,有文章说明,有课题报告……听课老师吃惊于同学们在短短几个月拿出如此多有份量的语文活动成果。一位老师问:“你们都是在什么时候做的这些研究?”学生答道:“利用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这位老师又问:“牺牲了大量的休息、娱乐时间,你们感觉累吗?”学生们笑了:“是有点累,但很开心。这些课题很有意义,也很有趣,让我们始终饱含着激情和趣味,去思考、去探索,提高了思想认识和语文能力,觉得自己长大了。”听听,这就是学生的心声。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他们会感觉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哪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再多的困难,也会想尽办法去克服,“苦中有乐”啊!
  
  二、快乐是可以生成的
  
  虽说快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快乐的的确确是可以生成的,我们不妨运用下面手段来促进快乐的生成。
  1 良好轻松的氛围是快乐产生的温床。课堂氛围除了实在的课堂环境、气氛外,还包括师生的心理气氛,即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情境。处于愉快情境中的学生易产生自信心、快乐感;处于紧张、沉默的情境中,易产生痛苦和压抑感。有一位教师上公开课,但执教班级基础较差,该班从未对外上过公开教学。面对身后众多的听课教师,很多学生脸上写满了紧张。教师问:“是不是有点害怕?”学生们使劲点头,有的还轻声嘀咕:“那么多听课老师!我都不敢抬头看他们了!”教师笑着说:“你不敢看他们,他们可在看着你呢!不信你回头看看。”学生们悄悄转过了脑袋。“你们看见了什么?台下坐着的老师可怕吗?”一位学生说:“不可怕,他们在朝我们微笑呢!”教师顺势说:“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能不能从中读出一点什么?”学生们又转过身认真观察起来。有的说:“我读到了亲切。”有的说:“我读到了期待。”台上台下不时地发出会心的笑。学生的压力在师生的交谈中不知不觉减轻了,一堂课在笑声中开始了。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卸下心理包袱,较快地进入快乐学习的通道。
  2 交流碰撞的火花是快乐火炬的燃点。教学需要对话与交流,如果教师是一脸严肃,就会压抑学生充分表达的欲望,教学也显得不够活泼。如果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他们就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等太阳出来,山中云雾散后,贾岛不是就能找到隐者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师认识到,这是快乐火炬的一个很好燃点。于是,他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的,这样就能很快找到。”有的说:“不行,因为山中草木茂盛,即使浓雾散去也不容易找到隐者。”……经过反复交流、碰撞,最后学生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隐者是不会轻易让别人找到的!在交流碰撞过程中,快乐的火花被点燃成了火炬,学生探究着,因为其中乐趣无穷。
  3 意外事件的引导是快乐生成的秘方。好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课上得好好的,冷不丁因为一两个学生的“添乱”,偏离了原本的预设,出现了窘境。在“快乐语文”理念下,意外事件倒常常能生成快乐!一位教师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学生们在讨论“普罗米修斯怎样为人类盗取了火种”这个问题时,一个男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太阳表面温度极高,普罗米修斯还没靠近它就会变成气体的。”很多学生听后哑然了,课堂出现了尴尬的静谧。如何应对?教师做了巧妙的引导:“真是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天文知识不少啊,还有谁也知道?”几个学生站起 来,说了他们知道的有关太阳的知识。教师笑着说:“真的很高兴,这么多同学都读了这方面的书。我有个小建议:课外成立一个兴趣小组,多学习、研究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不过,老师要告诉你,远古时候,由于生产条件落后,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没有你们清晰,他们将日月星辰及自然界的万物编成了很多有意思的神话故事,很多你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他们认为可能的。下面,我们再一起走进美妙的神话世界好吗?”学生们又兴致盎然地走进了文本。这位教师通过有效地调控,放大了意外事件教育的价值,既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点明了神话与科学的差别,把学生再次引入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中去,体味文学魅力。
  4 快乐因子的传递是快乐扩散的快车。课堂教学中,人的情绪是能够传染的,如果教师运用幽默其独特的情绪,恰到好处地活跃课堂气氛,就能缩短师生问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有一个学生读课文中“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这句话时,声音很响亮。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学生们都笑了,该同学也会心地搭拉着脑袋,再次有气无力地读了起来,把杂草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不难看出,于老师的这一招,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比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读要高明得多,课堂的快乐情境诞生了。接下来,学生分别变成了小稻秧、杂草、喷雾器,饶有兴趣地读着、演着,快乐就是这样传播着,课堂上笑声不断。的确,快乐因子这个小精灵能够把快乐迅速扩散!
  5 读书形式的多样是快乐体验的风景线。教师们都有体会,改变一下固有形式,常能看到另一种风景。一位教师教学《夹竹桃》,没有走“从夹竹桃开始,到夹竹桃结束”的常规模式,而是打开了另一扇窗:从作者季羡林开始,课尾利用季羡林先生的生平资料,将学生的领会引向深刻。如果说,以前的课例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夹竹桃的韧性,那么这堂课中,学生更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的韧性。学生不仅认识了夹竹桃,更记住了季羡林这位一生坚韧的先生,切换读书切入点成就了另一种精彩。
  “读书记笔记”是一条好经验,但如果变成一种硬性要求,效果往往不太好,会限制学生读书的热情。时间长了,他们会认为读书是一种负担。真正的读书笔记应该是有感而发,是一种自觉的倾诉,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所以,应该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主动阅读、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感悟,至于是否要变成文字,视情况而定,不妨可以等到他们再长大一些,心理再成熟一些,阅历再丰富一些。当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了枷锁,读书就成了一条体验快乐的风景线。
  当然,读书的形式不仅是阅读书籍,网络、电视等也应该成为阅读的另一道风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于丹说《论语》、王立群说《史记》、易中天《品三国》等节目后,聪明的教师会组织学生及时观看,并展开讨论,说看法、谈感受,随之出现的是《论语》热、《史记》热、《三国》热……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读书,给学生带来了无限阅读快乐。
  书是一颗幸福的种子,阅读是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开启。当学生们的小小世界浸润了书香,他们就会真正懂得读书的意义,那么,他们的读书就是快乐的。
  6 倾听、驻足、想象、探究是快乐需要的历程。倾听是一种美德。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需从教师自己做起,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教师的“俯身向前”,与学生的距离近了;因为教师的“面带笑容”,学生没了压力。于是,学生在教师的目光与笑容中也有了思考。一位教师教学《水》一课,就“听”出阵阵语文味:听教师范读,说自己感受;从“一勺水”与“一条小溪流”的比较,到对“饿”与“锁”的品味,学生感受到了水带来的“痛快”与“清凉”。课堂就在教师与学生充满情感侧耳倾听中行进。可以说,“倾听”是快乐的风帆。
  除了倾听,有意识地驻足也能将快乐聚集。一位教师执教《理想的风筝》,引领学生品味“笑”,品味“眨”,品味“漾”……每一次品味都是一次驻足,尽管只是一个个普通的词语,但经过这样的驻足与品味,变得凝练起来,变得深刻起来,变得有意思起来,快乐也随之诞生。当然,不仅读文章需要驻足,对于读文章的人也需要驻足。当教师在学生激奋时驻足一下,在学生疑惑时驻足一下,在学生困难时驻足一下,给他们适时的关怀,学生回应的常常是精彩和快乐!
  如果说驻足是关爱,是一种浓浓的情味,那么,想象能够让学生品尝放飞的愉快。“胡子荡秋千”“叶子长眼睛”“头上长鲜花”……我们成人平时无法想象的空间,常会被学生们打开。在开心、激动、好奇中,学生既触摸了语言,又享受了想象快乐。的确,想象有多远,语文就有多大!多带学生做些这样的思维体操,是何等快乐!
  一堂课要走向深处,就离不开引领学生去探究。一位教师教学《鸟语》一课,先引领学生熟悉鸟事,再读懂鸟语,然后感悟启迪,探寻爱的真谛,最后出示白居易的“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的诗句,引导学生读懂“朋友”。这其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鸟事、读懂鸟语、感悟真谛,学生在一次次的探究中享受到了“快意”。
  可以说,学生历经了“倾听、驻足、想象、探究”过程,就一定会滋生出快乐来,这就是读书之乐!
  
  三、快乐是需要维护的
  
  1 评价对快乐举足轻重。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儿童说来,“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切合他们的心理。儿童耐挫折能力差,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用赏识更能激发他们积极向上。我们也知道,对学生的评价如果老是停留在“好!”“你真棒!”“同学们为他(她)鼓掌!”等一些单纯叫好上,学生可能当时比较受用,但久而久之就会起不了多少鼓励作用,心中的快感也会降低,最后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所以,我们的评价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快乐一下的层面上,还要对他们下一步的学习有好的建议,激励他们做更进一步的探索。如“你的朗读让我感觉到了当时紧张的气氛。那么,在这紧张之中,各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呢?你接下来可以走进人物心里去探究一番了。”这样的评价,在肯定了学生读出了气氛的同时,也给出了下一步该做什么更好的建议。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一定比“你读出的气氛”更受用,因为在肯定他的成绩后,对他的未来表现有了更大的期望。那么,学生就会渴望得到更大的快乐!
  2 快乐需要不断更新教法。俗话说:“好戏不唱三遍。”其意是哪怕是最好、最有趣的东西,重复三遍也会让人厌倦。特别是小学生,其形象思维占主流,如果是机械地重复,就激不起他的兴致,快乐的感觉也会随之下降。所以,为了让学生始终对所学的东西保持较高的关注,教师就必须不断引伸出新的热点。比如学生读课文,可以改为为课文情景配音,同时让学生演一演。这比单纯读课文有趣得多,快乐的生成点也多了不少。
  我们还要追求快乐层次的递进,要激发学生不自满、不陶醉,要敢于向高层次的快乐境界奋进。比如,当学生能够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了,教师就启发学生:我们能把内容变精炼了,也要学会把精炼的内容具体化,但不是恢复原文,而是抓住重点进行品味,从词句中体味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这是把学生从一个层面引想另一个层面,其中必然会生发出许多新的趣味,感受到许多新的快乐。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增添新内容,向更高的层面进发。
  3 快乐成之习惯不可或缺。你可能会疑惑:快乐怎么可能成为习惯呢?其实真可以做到的。如果把学生学习是否快乐作为一种重要因素来考虑的话,快乐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便是要切实落实的。当师生都用“今天的学习是否快乐”作为衡量学习质量的标准之一,“今天的学习快乐吗?哪些地方给了我快乐?有什么好经验?哪些地方感觉不快乐?可以怎样改进?”这几问就会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久而久之,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那么,学习中的快乐也会越来越多,快乐学习也真的成为了习惯。
  总之,快乐来自人的心理,快乐是可以生成的,快乐需要不断去维持、更新,让快乐学习成为学生的主流方式,“快乐语文”也就深入人心了。
其他文献
和谐社会--能力建设--人才培养,乍一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核心问题就是要使社会逐步建立公平制度,而要使社会上的不公平逐渐
虽说学贵有疑,但是怎样疑,是个重要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练就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促进学生提问对于提出问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那怎样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可从每课三问做起。    一问:你的课堂是否让学生学而有乐?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注了课堂中学生的状态是否积极。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学生”,而不是物化的知识。一堂语文课的意义不能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
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如何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课改实践中的几组镜头,谈点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蜜蜂引路——走向课本    [片段一]《海底世界》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有个旅行社想开辟海底世界旅游热线,他们听说我们今天要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想请同学们帮助设计几条宣传海底世界风光的广告语。同学们有兴趣帮这个忙吗?  生:有!  师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上的要求,是比较多样且宽松的。在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充满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从而符合“课标”呼唤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绿色习作评价。    一、绿色习作评价关注学生体验    每一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思想认识,会形成形形色色的儿童世界。不同的经验世界会带来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评价学生习作时,我们必须首先
世界万物,千姿百态,有人说,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千世界,瞬息万变,有人说,我们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然而,千姿百态,异中有同;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冥冥之中,似有一条微妙的法则贯通于万物之间,使万物相安共存、和谐互动。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复杂纷繁的自然万物在永恒的运动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与和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维持天地万物生态平衡的“自
每一学期教习作,我都习惯预先揣摩一下习作内容,然后调整习作顺序,甚至更换习作内容.这一次,我把《习作2》安排的修改习作的训练,提前到了《习作1》的时间上,我觉得,本学期培
《智能简史》《智能简史》一书预测,50年左右的时间,世界上将产生智能机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机器的智能将是人类的万亿个万亿倍,可以完全超越人类的智慧。当人工智能达到
陶行知的写作教学思想倡导“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如何让学生回归生活、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来进行轻松习作呢?笔者认为要重点抓住以下三点:一、生活状态的真实,习作
习作最重要的是要感情真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校开展了“园艺”教育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习作内容鲜活丰富了,语言变得清新自然了,情感质朴而深刻了。“园艺”实践为习作教学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    一、“园艺”教育丰富生活,让习作成为“清水芙蓉”    “插花艺术进课堂”“走进缤纷园艺基地”“班班有绿色”“我是小小种植手”“漫步园艺大观园”等一系列富有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