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2013年10月21日公布了中高考改革方案,突出考查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其中,语文学科将突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语文学科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2016年起,语文卷总分值由150分增至180分,在总体导向突出母语重要性的前提下,我们提炼出以下三个大方向:一是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二是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是注重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考查。现就注重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考查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汉字”一个已被忘却,却又不该被忘却的“文化”
2013年的暑期,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不是歌舞选秀类节目,而是两档与汉字书写有关的节目。电视机前的观众惊觉,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汉字的书写正逐渐变得陌生。两档节目汇聚了一批热衷汉字文化的青少年,但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而言,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语似乎比生僻字还难,让选手写错的不是笔画较多的词语,而是一些来自生活本应熟悉的词语。
其实,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符号,更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和载体。语言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性内容,也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性基因。文字是语言记述、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如果书写能力下降,就不能不令人担忧文化能力的状况。况且,像汉字这样的记述符号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连准确书写都做不到,又何谈更为深邃的文化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首先要将“兴趣引领”实践化。这不是空谈,学生错别字的泛滥,不仅仅是不重视的问题,更多的是对母语文化认识不足和对自身文化缺失信心的表现。我们不如投其所好,给他们讲汉字故事,让他们感受到汉字不仅仅是符号,所有的汉字都是一个有趣的开始、一个文化的源头。
思考之二:诗歌——被白话文冲击得“体无完肤”的中国经典文化
2011年1月11号,《北京日报》登刊了这样一则消息:歌坛天后王菲近日正式复出,献唱电影《孔子》主题曲《幽兰操》,歌词改编自韩愈同名诗作,一时引人瞩目。孰料主题曲刚一发布即遭质疑,《幽兰操》歌词被认为胡乱改动韩愈诗作。北京师范大学国学所教师、电影《赤壁》编剧之一史杰鹏批评该曲歌词貌似古朴,其实意思根本不通。同时,他还具体指出了其中的问题:“韩愈原作的每句话都讲得很清楚,首先讲兰花的婀娜体态,散发出幽幽香气,然后说你不采它佩戴,也无损它的高洁。”史杰鹏解释,韩愈在诗中还借孔子的语气自述,四处奔走的孔子以荠麦自比,雪霜虽然很盛,但荠麦依旧青青,君子处于可伤叹之时,一样不会改变他的操守。而且,韩愈诗作每四句换一韵,韵律显得摇曳多姿,不像电影歌词那样死板。
这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对于弘扬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做出了不少努力。如不断扩大的古典诗歌背诵范围,高考试卷对于古典诗歌考查的不离不弃,教材设置上对诗歌的关注和把握、经典诗歌的赏析和评鉴。我认为,首先要抓好诗歌创作。从小学到大学,要将诗歌创作方法作为必修的课程,只有会创作,学生才会分辨好与坏。其次要恢复试卷中仿写题型,并加大比重,将诗歌教学进行到底。
思考之三:高考如何贴近生活
我们一直强调语文的生活化,而民俗就是贴近生活的一种文化。我觉得两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并且借助彼此的力量,让语文学科变得有趣而充满魅力。200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让我接触到了台湾的一道国考题,它将民俗和时代以及古文知识有机结合,既突出了时代感又具有生活性,还有地方民俗特点,同时也考查了古文翻译,可谓一举多得。比起枯燥、思维模式单一化的考题,要实用和灵活得多。我们的语文学科可以大胆开设生活课堂,将饮食文化、茶文化、年俗文化、着装文化等古今结合性较强的民俗引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只是文字的单一组合,让他们的生活更立体,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 编辑吴君 ■
思考之一:“汉字”一个已被忘却,却又不该被忘却的“文化”
2013年的暑期,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不是歌舞选秀类节目,而是两档与汉字书写有关的节目。电视机前的观众惊觉,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汉字的书写正逐渐变得陌生。两档节目汇聚了一批热衷汉字文化的青少年,但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而言,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语似乎比生僻字还难,让选手写错的不是笔画较多的词语,而是一些来自生活本应熟悉的词语。
其实,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符号,更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和载体。语言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性内容,也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性基因。文字是语言记述、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如果书写能力下降,就不能不令人担忧文化能力的状况。况且,像汉字这样的记述符号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连准确书写都做不到,又何谈更为深邃的文化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首先要将“兴趣引领”实践化。这不是空谈,学生错别字的泛滥,不仅仅是不重视的问题,更多的是对母语文化认识不足和对自身文化缺失信心的表现。我们不如投其所好,给他们讲汉字故事,让他们感受到汉字不仅仅是符号,所有的汉字都是一个有趣的开始、一个文化的源头。
思考之二:诗歌——被白话文冲击得“体无完肤”的中国经典文化
2011年1月11号,《北京日报》登刊了这样一则消息:歌坛天后王菲近日正式复出,献唱电影《孔子》主题曲《幽兰操》,歌词改编自韩愈同名诗作,一时引人瞩目。孰料主题曲刚一发布即遭质疑,《幽兰操》歌词被认为胡乱改动韩愈诗作。北京师范大学国学所教师、电影《赤壁》编剧之一史杰鹏批评该曲歌词貌似古朴,其实意思根本不通。同时,他还具体指出了其中的问题:“韩愈原作的每句话都讲得很清楚,首先讲兰花的婀娜体态,散发出幽幽香气,然后说你不采它佩戴,也无损它的高洁。”史杰鹏解释,韩愈在诗中还借孔子的语气自述,四处奔走的孔子以荠麦自比,雪霜虽然很盛,但荠麦依旧青青,君子处于可伤叹之时,一样不会改变他的操守。而且,韩愈诗作每四句换一韵,韵律显得摇曳多姿,不像电影歌词那样死板。
这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对于弘扬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做出了不少努力。如不断扩大的古典诗歌背诵范围,高考试卷对于古典诗歌考查的不离不弃,教材设置上对诗歌的关注和把握、经典诗歌的赏析和评鉴。我认为,首先要抓好诗歌创作。从小学到大学,要将诗歌创作方法作为必修的课程,只有会创作,学生才会分辨好与坏。其次要恢复试卷中仿写题型,并加大比重,将诗歌教学进行到底。
思考之三:高考如何贴近生活
我们一直强调语文的生活化,而民俗就是贴近生活的一种文化。我觉得两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并且借助彼此的力量,让语文学科变得有趣而充满魅力。200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让我接触到了台湾的一道国考题,它将民俗和时代以及古文知识有机结合,既突出了时代感又具有生活性,还有地方民俗特点,同时也考查了古文翻译,可谓一举多得。比起枯燥、思维模式单一化的考题,要实用和灵活得多。我们的语文学科可以大胆开设生活课堂,将饮食文化、茶文化、年俗文化、着装文化等古今结合性较强的民俗引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只是文字的单一组合,让他们的生活更立体,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 编辑吴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