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导学艺术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2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相长的重要环节。手段高超的导学技巧,不仅能彰显教师的教学魅力,还能使教材得到深度的开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导学设计,在导学艺术上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才有蓬勃的生命力。
  一、深研教材
  我们都知道,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设计好教学案。但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备课流于形式。将各种各样版本的图书资料、网络上许许多多的备课资源、自己前几年的老脚本等,拎出来、剪下来即用,教学设计多有他人的影子。备课时缺少自己的思考,很多语文老师在迷失自我。教学中借鉴他人无可厚非,但备课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每一节课的导学都需要优化。个性化的导学设计对语文教学非常重要。
  语文教学的导学,笔者以为深研教材是基点。只有深研课文,才有可能对一篇课文的导学设计进行创新。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比较难教,如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等,常规的教学难以吸引学生。因此需要大刀阔斧的处理这些课文,让课堂导学切中肯綮。如《生命与和平相爱》是苏教语文九年级下的一篇课文,戴维出色的语言天赋和犹太民族热爱和平的背景是课文主要内容,我的导学分三步,设计如下:(一)“抽丝剥茧”:把文章中写戴维个人的文字抽出来,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完成“人物简介表”:姓名、民族、年龄、家庭人物、主要事迹、性格。
  (二)探究戴维杰出语言成就的原因。
  (三)“材料还原”:把另外的文字发给学生,进一步探究戴维杰出语言成就的深层原因。
  二、课堂追问
  语文教学要多设疑问,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一节环环相扣的语文课,必然要有层层推进的提问。课堂疑问,有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是贯穿课堂的线索,还有的则是刨根究底、穷追不放的教学脉络。《母狼的智慧》是苏教语文七年级上专题“狼”中的一篇文章,该文内容不难,一节课时间比较宽裕,可以深挖细敲,把“追问”作为教学导学主线,设计如下:
  第一板块——动画《小红帽》片段导入,谈狼的形象
  问题设计:1.动画中的大灰狼是怎样的形象?2.我们知道的关于狼的成语有哪些?3.狼在我们的心目中总是凶残的、狡诈的,它是不是还有另外一面呢?
  第二板块——整体感知,母狼的智慧
  (先概括文中的两个故事)
  问题设计:1.老猎人一开始认为这是一只智慧的狼吗?2.老猎人对这只狼的初步认识是什么?找出相关的词语。3.母狼“傻”在哪里?4.母狼真的那么傻吗?5.(生答:聪明)聪明体现在哪里?请一一找出来。继续追问:(1)为什么要隐藏儿女?(2)为什么不带着儿女一起跑?依据是什么?(3)“从容”、“尾巴抹平痕迹”什么意思?为什么非要如此镇定?(4)如此镇定地和老猎人周旋,为什么要在“猎人”前面加一个“老”字,这个“老”字说明了什么?(5)“累的我几乎吐了血”读出了什么?(6)当老猎人最后仍然发现了白天失踪的两只小狼时,他的心情怎样?哪个句子可以表现?6.文章就写了一只母狼的智慧吗?另一只母狼的智慧体现在哪里?(1)狼为了孩子做了一只皮筏这一段文字,用了什么描写?把这些动词找出来。(2)在这段动作描写的文字里,有两个字“叼”“咬”,你能读出什么?7.母狼的“爱”还表现在哪些地方?8.文中有没有直接歌颂母爱的地方?这小节文字该怎么读?
  第三板块——探究主题
  问题设计:1.很多事物换个角度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你在《母狼的智慧》中,有什么发现吗?2.你能从“背小狼过河”这个故事中看出狼的多面性吗?
  三、创新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课程实践化,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基本习惯、基本方法的养成,还可以优化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月迹》是苏教语文七年级下的课文,对贾平凹的《月迹》,很多教参上给出都是以“盼月——寻月——议月”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根据这条外在的“月迹”,找出孩子们内在心理变化的词语。笔者经过几次这样的教学经历,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寻找月迹”的积极性并不高,原因就在于这样的教学没有很好的思维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剔除繁冗的琐碎问题,对该文进行创新设计,就以下五个问题进行边导边学:
  1.《月迹》写了一件什么事?2.《月迹》表现的中心是什么?3.就《月迹》中奶奶的形象进行分析。4.谈谈本文的线索。5.就本文的语言特点进行简单的阐述。
  导学意图: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的概括训练。概括写了一件什么事,是七年级学生一项基本的语文能力,也是学习这篇课文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加深,知道“写了什么”,接下去就是引导学生知道作者通过该文“表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抛出,一般的学生可能一下子接不住,从这个意义上讲,该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度,教师可以通过关键的词句进行点拨。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人物形象分析,这是很多文学作品均会涉及的经典问题。对课文《月迹》,一般的教学设计不会深挖,但是《月迹》中奶奶的形象,又是一个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点,实在值得探究:孩子们从屋外到中堂,从中堂出去寻月,来到院子里,河边,沙滩上,等等这些,无不是那个特别善于引导的奶奶的功劳。善于引导孩子,是奶奶最大的个性特征。第四个问题,不单单是解决《月迹》这篇课文,教师应该以此为例,教会学生找文章线索的方法:一是物,二是情,三是事。第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对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赏读和理解。以上五个问题,就是教学《月迹》一文全新的导学设计,弄清了这几个问题,其他教学环节无需赘言。
  再如《木兰诗》,它是传统经典课文。一般的教学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分为三步:初读翻译,再读复述,三读品析。这样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能体现《课标》新方向,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必须转换思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借鉴参考他人、自我思索的基础上,对课文教学进行大胆尝试,用“实践导学法”创新设计导学,取得了和传统教学大相径庭的效果,导学设计如下:
  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1.当时的应征者都是男性,无关老幼,假如木兰以女性的身份应征会怎么样?2.列举“火伴皆惊忙”的原因。3.木兰身上除了爱国、爱家,还有可贵的“勇气”,你如何看待“勇气”?4.为什么许多国家都要把《木兰诗》改编成电影?5.木兰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思念笼罩着她,请替她写封信回家。6.公元某年,评选花木兰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为她设计一段颁奖词。7.请介绍相同主题的故事或影片,向朋友推荐,把你的推荐文章发到网站上。
  语文教学中的导学,重在教师的“导”。“导之有法”,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质疑反思、创设文本情境、创新作业训练等,其实都是语文教学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之得法”,善于引导的教学,必然会促进学生善于学习,必然会促进师生共进、教学相长。教学中只有因势利导,见机行事,运用高超的导学技巧和多样化的导学方法,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句话经常能得到印证,一位好教师往往可以影响和培养一批好学生。而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特别是在一些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师资短缺的偏远地区,庸师易得,名师难求。加之传统教学往往是由一名教师担任一到两个班的语文教学,运气好的学生也许能幸运地遇到名师指点迷津,顿开茅塞,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运气差的学生就只能“众里寻师千百度,那师却在隔壁班”了。要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学习需求等而将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符合,即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并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分层教学法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多的语文知识。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针对初中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不是很浓的现象,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像雨露滋润禾苗似的那样无声、无私。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实践的雨露滋润,笔者有以下几种看法,仅供参考。  一、雨露滋润的语文教学要求学习情境要适应学生  情境教育不仅是热闹的课堂教学,还应是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情与为学生所设计的学习活动的境高度融洽。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
情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突破。何谓情?何谓境呢?情即是指情感,境则是指文本之境,境是情的基础,情又在境中被激发出来。正是通过情境创设,架起一座直观到抽象,教材到生活的桥梁,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之美,品味到人文的馨香。那么,在情境教学中,该如何创设情境呢?  一、创设情境,拉近审美距离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要让学生走进课堂情境,与其强制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不如运用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
初中文言文教学素材中不仅蕴藏着深厚的语言文化知识,还体现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一、活用教材资源,深化传统美德教育  文言文教学文本不仅能够在语言层面深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佳句中也蕴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正是这些传统美德才使得这些文字能够成为经典,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教书育人的良好素材。要想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好
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这一点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能让学生静下心去阅读,往往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老师的感悟代替学生的体验。其实,在教学时教师只要“懒”那么一点点,对学生多点刺激、多点激发,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以目标激励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对中学生早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形成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设置上,教师
古典诗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凝炼、含蓄。它们或将周围的事物作为参考,然后由景生情,发表对生活、社会的某些感慨;或是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或是对生活和政局的无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现在很多中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如何丰富课堂知识,增加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中学生领悟古诗词的内涵,在提高他们鉴赏水平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是新时期教师在摸索古诗词教学策略时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一、读懂是先
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感悟的能力,缺少情感积累,写作时自然不能充分调动起内心情感,不能激发表达生活感受的欲望。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时感情真挚,能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一、观察自然,培养情感  只有多观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何谓师生关系和谐?那就是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人格上平等,心理上相互悦纳对方,形成真纯的、至爱的情感关系;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合作,获得健康愉悦的人际关系体验。这种和谐的关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在课堂上创造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
在语文课上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谈谈你的感受”,“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写批注”,“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感受”一词有非常高的“出镜率”,涉及阅读教学的有十多次。比如在阶段目标中提出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