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相长的重要环节。手段高超的导学技巧,不仅能彰显教师的教学魅力,还能使教材得到深度的开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导学设计,在导学艺术上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才有蓬勃的生命力。
一、深研教材
我们都知道,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设计好教学案。但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备课流于形式。将各种各样版本的图书资料、网络上许许多多的备课资源、自己前几年的老脚本等,拎出来、剪下来即用,教学设计多有他人的影子。备课时缺少自己的思考,很多语文老师在迷失自我。教学中借鉴他人无可厚非,但备课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每一节课的导学都需要优化。个性化的导学设计对语文教学非常重要。
语文教学的导学,笔者以为深研教材是基点。只有深研课文,才有可能对一篇课文的导学设计进行创新。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比较难教,如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等,常规的教学难以吸引学生。因此需要大刀阔斧的处理这些课文,让课堂导学切中肯綮。如《生命与和平相爱》是苏教语文九年级下的一篇课文,戴维出色的语言天赋和犹太民族热爱和平的背景是课文主要内容,我的导学分三步,设计如下:(一)“抽丝剥茧”:把文章中写戴维个人的文字抽出来,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完成“人物简介表”:姓名、民族、年龄、家庭人物、主要事迹、性格。
(二)探究戴维杰出语言成就的原因。
(三)“材料还原”:把另外的文字发给学生,进一步探究戴维杰出语言成就的深层原因。
二、课堂追问
语文教学要多设疑问,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一节环环相扣的语文课,必然要有层层推进的提问。课堂疑问,有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是贯穿课堂的线索,还有的则是刨根究底、穷追不放的教学脉络。《母狼的智慧》是苏教语文七年级上专题“狼”中的一篇文章,该文内容不难,一节课时间比较宽裕,可以深挖细敲,把“追问”作为教学导学主线,设计如下:
第一板块——动画《小红帽》片段导入,谈狼的形象
问题设计:1.动画中的大灰狼是怎样的形象?2.我们知道的关于狼的成语有哪些?3.狼在我们的心目中总是凶残的、狡诈的,它是不是还有另外一面呢?
第二板块——整体感知,母狼的智慧
(先概括文中的两个故事)
问题设计:1.老猎人一开始认为这是一只智慧的狼吗?2.老猎人对这只狼的初步认识是什么?找出相关的词语。3.母狼“傻”在哪里?4.母狼真的那么傻吗?5.(生答:聪明)聪明体现在哪里?请一一找出来。继续追问:(1)为什么要隐藏儿女?(2)为什么不带着儿女一起跑?依据是什么?(3)“从容”、“尾巴抹平痕迹”什么意思?为什么非要如此镇定?(4)如此镇定地和老猎人周旋,为什么要在“猎人”前面加一个“老”字,这个“老”字说明了什么?(5)“累的我几乎吐了血”读出了什么?(6)当老猎人最后仍然发现了白天失踪的两只小狼时,他的心情怎样?哪个句子可以表现?6.文章就写了一只母狼的智慧吗?另一只母狼的智慧体现在哪里?(1)狼为了孩子做了一只皮筏这一段文字,用了什么描写?把这些动词找出来。(2)在这段动作描写的文字里,有两个字“叼”“咬”,你能读出什么?7.母狼的“爱”还表现在哪些地方?8.文中有没有直接歌颂母爱的地方?这小节文字该怎么读?
第三板块——探究主题
问题设计:1.很多事物换个角度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你在《母狼的智慧》中,有什么发现吗?2.你能从“背小狼过河”这个故事中看出狼的多面性吗?
三、创新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课程实践化,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基本习惯、基本方法的养成,还可以优化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月迹》是苏教语文七年级下的课文,对贾平凹的《月迹》,很多教参上给出都是以“盼月——寻月——议月”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根据这条外在的“月迹”,找出孩子们内在心理变化的词语。笔者经过几次这样的教学经历,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寻找月迹”的积极性并不高,原因就在于这样的教学没有很好的思维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剔除繁冗的琐碎问题,对该文进行创新设计,就以下五个问题进行边导边学:
1.《月迹》写了一件什么事?2.《月迹》表现的中心是什么?3.就《月迹》中奶奶的形象进行分析。4.谈谈本文的线索。5.就本文的语言特点进行简单的阐述。
导学意图: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的概括训练。概括写了一件什么事,是七年级学生一项基本的语文能力,也是学习这篇课文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加深,知道“写了什么”,接下去就是引导学生知道作者通过该文“表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抛出,一般的学生可能一下子接不住,从这个意义上讲,该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度,教师可以通过关键的词句进行点拨。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人物形象分析,这是很多文学作品均会涉及的经典问题。对课文《月迹》,一般的教学设计不会深挖,但是《月迹》中奶奶的形象,又是一个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点,实在值得探究:孩子们从屋外到中堂,从中堂出去寻月,来到院子里,河边,沙滩上,等等这些,无不是那个特别善于引导的奶奶的功劳。善于引导孩子,是奶奶最大的个性特征。第四个问题,不单单是解决《月迹》这篇课文,教师应该以此为例,教会学生找文章线索的方法:一是物,二是情,三是事。第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对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赏读和理解。以上五个问题,就是教学《月迹》一文全新的导学设计,弄清了这几个问题,其他教学环节无需赘言。
再如《木兰诗》,它是传统经典课文。一般的教学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分为三步:初读翻译,再读复述,三读品析。这样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能体现《课标》新方向,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必须转换思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借鉴参考他人、自我思索的基础上,对课文教学进行大胆尝试,用“实践导学法”创新设计导学,取得了和传统教学大相径庭的效果,导学设计如下:
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1.当时的应征者都是男性,无关老幼,假如木兰以女性的身份应征会怎么样?2.列举“火伴皆惊忙”的原因。3.木兰身上除了爱国、爱家,还有可贵的“勇气”,你如何看待“勇气”?4.为什么许多国家都要把《木兰诗》改编成电影?5.木兰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思念笼罩着她,请替她写封信回家。6.公元某年,评选花木兰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为她设计一段颁奖词。7.请介绍相同主题的故事或影片,向朋友推荐,把你的推荐文章发到网站上。
语文教学中的导学,重在教师的“导”。“导之有法”,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质疑反思、创设文本情境、创新作业训练等,其实都是语文教学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之得法”,善于引导的教学,必然会促进学生善于学习,必然会促进师生共进、教学相长。教学中只有因势利导,见机行事,运用高超的导学技巧和多样化的导学方法,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深研教材
我们都知道,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设计好教学案。但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备课流于形式。将各种各样版本的图书资料、网络上许许多多的备课资源、自己前几年的老脚本等,拎出来、剪下来即用,教学设计多有他人的影子。备课时缺少自己的思考,很多语文老师在迷失自我。教学中借鉴他人无可厚非,但备课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每一节课的导学都需要优化。个性化的导学设计对语文教学非常重要。
语文教学的导学,笔者以为深研教材是基点。只有深研课文,才有可能对一篇课文的导学设计进行创新。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比较难教,如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等,常规的教学难以吸引学生。因此需要大刀阔斧的处理这些课文,让课堂导学切中肯綮。如《生命与和平相爱》是苏教语文九年级下的一篇课文,戴维出色的语言天赋和犹太民族热爱和平的背景是课文主要内容,我的导学分三步,设计如下:(一)“抽丝剥茧”:把文章中写戴维个人的文字抽出来,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完成“人物简介表”:姓名、民族、年龄、家庭人物、主要事迹、性格。
(二)探究戴维杰出语言成就的原因。
(三)“材料还原”:把另外的文字发给学生,进一步探究戴维杰出语言成就的深层原因。
二、课堂追问
语文教学要多设疑问,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一节环环相扣的语文课,必然要有层层推进的提问。课堂疑问,有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是贯穿课堂的线索,还有的则是刨根究底、穷追不放的教学脉络。《母狼的智慧》是苏教语文七年级上专题“狼”中的一篇文章,该文内容不难,一节课时间比较宽裕,可以深挖细敲,把“追问”作为教学导学主线,设计如下:
第一板块——动画《小红帽》片段导入,谈狼的形象
问题设计:1.动画中的大灰狼是怎样的形象?2.我们知道的关于狼的成语有哪些?3.狼在我们的心目中总是凶残的、狡诈的,它是不是还有另外一面呢?
第二板块——整体感知,母狼的智慧
(先概括文中的两个故事)
问题设计:1.老猎人一开始认为这是一只智慧的狼吗?2.老猎人对这只狼的初步认识是什么?找出相关的词语。3.母狼“傻”在哪里?4.母狼真的那么傻吗?5.(生答:聪明)聪明体现在哪里?请一一找出来。继续追问:(1)为什么要隐藏儿女?(2)为什么不带着儿女一起跑?依据是什么?(3)“从容”、“尾巴抹平痕迹”什么意思?为什么非要如此镇定?(4)如此镇定地和老猎人周旋,为什么要在“猎人”前面加一个“老”字,这个“老”字说明了什么?(5)“累的我几乎吐了血”读出了什么?(6)当老猎人最后仍然发现了白天失踪的两只小狼时,他的心情怎样?哪个句子可以表现?6.文章就写了一只母狼的智慧吗?另一只母狼的智慧体现在哪里?(1)狼为了孩子做了一只皮筏这一段文字,用了什么描写?把这些动词找出来。(2)在这段动作描写的文字里,有两个字“叼”“咬”,你能读出什么?7.母狼的“爱”还表现在哪些地方?8.文中有没有直接歌颂母爱的地方?这小节文字该怎么读?
第三板块——探究主题
问题设计:1.很多事物换个角度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你在《母狼的智慧》中,有什么发现吗?2.你能从“背小狼过河”这个故事中看出狼的多面性吗?
三、创新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课程实践化,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基本习惯、基本方法的养成,还可以优化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月迹》是苏教语文七年级下的课文,对贾平凹的《月迹》,很多教参上给出都是以“盼月——寻月——议月”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根据这条外在的“月迹”,找出孩子们内在心理变化的词语。笔者经过几次这样的教学经历,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寻找月迹”的积极性并不高,原因就在于这样的教学没有很好的思维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剔除繁冗的琐碎问题,对该文进行创新设计,就以下五个问题进行边导边学:
1.《月迹》写了一件什么事?2.《月迹》表现的中心是什么?3.就《月迹》中奶奶的形象进行分析。4.谈谈本文的线索。5.就本文的语言特点进行简单的阐述。
导学意图: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的概括训练。概括写了一件什么事,是七年级学生一项基本的语文能力,也是学习这篇课文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加深,知道“写了什么”,接下去就是引导学生知道作者通过该文“表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抛出,一般的学生可能一下子接不住,从这个意义上讲,该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度,教师可以通过关键的词句进行点拨。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人物形象分析,这是很多文学作品均会涉及的经典问题。对课文《月迹》,一般的教学设计不会深挖,但是《月迹》中奶奶的形象,又是一个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点,实在值得探究:孩子们从屋外到中堂,从中堂出去寻月,来到院子里,河边,沙滩上,等等这些,无不是那个特别善于引导的奶奶的功劳。善于引导孩子,是奶奶最大的个性特征。第四个问题,不单单是解决《月迹》这篇课文,教师应该以此为例,教会学生找文章线索的方法:一是物,二是情,三是事。第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对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赏读和理解。以上五个问题,就是教学《月迹》一文全新的导学设计,弄清了这几个问题,其他教学环节无需赘言。
再如《木兰诗》,它是传统经典课文。一般的教学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分为三步:初读翻译,再读复述,三读品析。这样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能体现《课标》新方向,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必须转换思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借鉴参考他人、自我思索的基础上,对课文教学进行大胆尝试,用“实践导学法”创新设计导学,取得了和传统教学大相径庭的效果,导学设计如下:
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1.当时的应征者都是男性,无关老幼,假如木兰以女性的身份应征会怎么样?2.列举“火伴皆惊忙”的原因。3.木兰身上除了爱国、爱家,还有可贵的“勇气”,你如何看待“勇气”?4.为什么许多国家都要把《木兰诗》改编成电影?5.木兰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思念笼罩着她,请替她写封信回家。6.公元某年,评选花木兰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为她设计一段颁奖词。7.请介绍相同主题的故事或影片,向朋友推荐,把你的推荐文章发到网站上。
语文教学中的导学,重在教师的“导”。“导之有法”,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质疑反思、创设文本情境、创新作业训练等,其实都是语文教学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之得法”,善于引导的教学,必然会促进学生善于学习,必然会促进师生共进、教学相长。教学中只有因势利导,见机行事,运用高超的导学技巧和多样化的导学方法,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