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科学,经历了由现象到实质、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生物学科在于从生命现象挖掘生命本质,带领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生物学科,从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从实验设计培养科学探究,从实验总结培养理性思维。
一、落实开展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共有19个实验,其中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就有14个,占了高中生物实验的绝大部分。在高一阶段开展实验教学,可以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也为今后更多学生选学生物科奠定了基础。从以背诵记忆开始的学习,变成了动手观察讨论交流的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学习意愿和热情的提升,必然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对学生在每种指导方法下,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进行了调查,讲授-5%,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组—50%,实践练习—75%,向其他人教授/对所学的内容立即运用—90%,说明开展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分组动手操作、讨论分析得出结果,能明显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若只是单纯记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学生对于反应的颜色、是否需要水浴加热、是否有沉淀以及试剂的滴加顺序、原理等知识点容易混淆。但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操作之后,就能够很好地掌握实验过程、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现象。
开展实验教学不会挤占教学时间,反而可以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更加深入。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到实验室,把实验融入到课堂,把课堂回归到实验,体现生物的探究之美、思考之乐。实验课和教学进度也不矛盾,实验可以促进教学的进行。
二、通过做实验引导学生优化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开展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再现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再次体会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从而培养探究思维能力。例如,在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中,用不同大小的琼脂块模拟不同大小的细胞,用NaOH扩散模拟物质扩散。学生观察NaOH扩散的速率和扩散的体积比,思考扩散速率和扩散体积比的意涵,从而学习到细胞体积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思维方式,从而提升科学思维的素养。
同时,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现实验的不足之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创新,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光与光合作用的一个观察验证型实验。目的是观察验证绿叶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含量,进而为后续的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做铺垫。做实验的时候,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和材料,然后按照教程给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滤纸条上颜色过浅,不易观察等。这些问题会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例如,为什么滤纸条上色素带颜色过浅?经过大家探讨,总结出可能是如下原因:(1)选取的材料;(2)无水乙醇的使用量;(3)过滤;(4)画滤液细线的次数;(5)层析时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6)实验室的光线等环境因素等。通过反复讨论,同学们分组做了重新改进:(1)选取菠菜嫩叶和老叶,或者是菠菜和番薯叶进行对比;(2)相同量的叶使用不同量的无水乙醇进行提取,实验发现将无水乙醇的使用量由10mL改为5mL,可以明显提高滤液中色素的浓度,也不影响研磨的效果;(3)过滤时,发现使用尼龙布越多的小组,滤液的颜色越浅。即使按照教材步骤使用单层尼龙布,依然会有色素损失。同学们尝试不经过滤,直接用研磨液来画滤液细线,有更好的实验效果;(4)考虑到滤液细线要求细,尝试使用较薄的盖玻片蘸滤液划线,可以让滤液细线更加平直;(5)针对层析液没及绿叶细线的问题,同学们根据烧杯的高度,把滤纸条先折叠好挂在烧杯壁上,而不是简单地靠着烧杯壁,能更好的固定滤纸条,从而避免了滤纸条滑落到层析液中;(6)坐在窗户旁边的同学发现,在阳光的照射下,色素带的颜色明显变浅,建议在做该实验时,关好窗帘,在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进行。实验结束之后,部分学生对SiO2和CaCO3的作用还有兴趣进一步探讨,于是部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别再做了两组对照实验,把两组实验结果拍成视频在下一节课上展示给全班同学,同学们就能更清晰地观察到了SiO2和CaCO3的作用。还有同学对是否需要用无水乙醇提出的质疑,于是,又用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探究。
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实验,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是很好的培养。学生观察细致,能发现老师未曾发现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来优化实验,教学相长,取得了更好的实验效果。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探究思维,更是运用科学探究思维来解决了实际问题。
三、通过开展实验,提升学生生物科学核心素养
1.体现趣味性和实践性
学习的第一动力是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是良好学习的开端。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观察现象和变化,教师加以引导,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例如,开展实验《果酒的制作》 ,学生亲手制作葡萄酒,自己动手洗葡萄、榨葡萄汁、密封,亲自感受一次由葡萄汁慢慢变成香醇葡萄酒的过程,学习知识也感受快乐。除了课本实验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例如,在校园内、外开展种群调查研究,开展《制作叶脉书签》等实验。
2. 体现生命性
生物学科要从生命出发,研究生命现象,找寻生命本质和规律,最后再回归到日常的生命生活实际,用来指导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用生活中的事物和事例来开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活学活用。生物实验与日常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之中,如蛋清、猪肝、洋葱、菠菜等;实验内容也跟生活密切相关。例如,蛋白质、糖、脂肪、淀粉的检测,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等,学生真正体验到生物不是脱离生活的学科,而是来自于生活的学科。自然界中很多生命,生物的学习还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实验室,更需延伸到大自然,延伸到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命现象和特征,找寻一般性规律和内在联系,从而感受生命的力量、体会生命的美丽。
3.体现相容性
将知识与发展相容,生物实验一方面需掌握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需了解生物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找寻科学发展的方向。
将自身与社会相容,个体是社会的一份子,个体组成社会,个体影响社会,社會影响个体。实验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甚至全校合作探究,体现了自身与社会的相容性,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
将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容。生物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发展和支持,特别是数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这些学科的理性思维和探究精神也是相容相通的。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科的最大特色,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郭琪琦.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物实验创新趋势[J].中学生物教学,2017(7):31.
[2]罗天然.论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生物教学实验创新[J].学苑教育,2017(3):42.
一、落实开展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共有19个实验,其中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就有14个,占了高中生物实验的绝大部分。在高一阶段开展实验教学,可以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也为今后更多学生选学生物科奠定了基础。从以背诵记忆开始的学习,变成了动手观察讨论交流的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学习意愿和热情的提升,必然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对学生在每种指导方法下,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进行了调查,讲授-5%,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组—50%,实践练习—75%,向其他人教授/对所学的内容立即运用—90%,说明开展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分组动手操作、讨论分析得出结果,能明显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若只是单纯记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学生对于反应的颜色、是否需要水浴加热、是否有沉淀以及试剂的滴加顺序、原理等知识点容易混淆。但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操作之后,就能够很好地掌握实验过程、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现象。
开展实验教学不会挤占教学时间,反而可以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更加深入。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到实验室,把实验融入到课堂,把课堂回归到实验,体现生物的探究之美、思考之乐。实验课和教学进度也不矛盾,实验可以促进教学的进行。
二、通过做实验引导学生优化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开展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再现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再次体会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从而培养探究思维能力。例如,在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中,用不同大小的琼脂块模拟不同大小的细胞,用NaOH扩散模拟物质扩散。学生观察NaOH扩散的速率和扩散的体积比,思考扩散速率和扩散体积比的意涵,从而学习到细胞体积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思维方式,从而提升科学思维的素养。
同时,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现实验的不足之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创新,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光与光合作用的一个观察验证型实验。目的是观察验证绿叶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含量,进而为后续的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做铺垫。做实验的时候,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和材料,然后按照教程给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滤纸条上颜色过浅,不易观察等。这些问题会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例如,为什么滤纸条上色素带颜色过浅?经过大家探讨,总结出可能是如下原因:(1)选取的材料;(2)无水乙醇的使用量;(3)过滤;(4)画滤液细线的次数;(5)层析时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6)实验室的光线等环境因素等。通过反复讨论,同学们分组做了重新改进:(1)选取菠菜嫩叶和老叶,或者是菠菜和番薯叶进行对比;(2)相同量的叶使用不同量的无水乙醇进行提取,实验发现将无水乙醇的使用量由10mL改为5mL,可以明显提高滤液中色素的浓度,也不影响研磨的效果;(3)过滤时,发现使用尼龙布越多的小组,滤液的颜色越浅。即使按照教材步骤使用单层尼龙布,依然会有色素损失。同学们尝试不经过滤,直接用研磨液来画滤液细线,有更好的实验效果;(4)考虑到滤液细线要求细,尝试使用较薄的盖玻片蘸滤液划线,可以让滤液细线更加平直;(5)针对层析液没及绿叶细线的问题,同学们根据烧杯的高度,把滤纸条先折叠好挂在烧杯壁上,而不是简单地靠着烧杯壁,能更好的固定滤纸条,从而避免了滤纸条滑落到层析液中;(6)坐在窗户旁边的同学发现,在阳光的照射下,色素带的颜色明显变浅,建议在做该实验时,关好窗帘,在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进行。实验结束之后,部分学生对SiO2和CaCO3的作用还有兴趣进一步探讨,于是部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别再做了两组对照实验,把两组实验结果拍成视频在下一节课上展示给全班同学,同学们就能更清晰地观察到了SiO2和CaCO3的作用。还有同学对是否需要用无水乙醇提出的质疑,于是,又用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探究。
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实验,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是很好的培养。学生观察细致,能发现老师未曾发现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来优化实验,教学相长,取得了更好的实验效果。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探究思维,更是运用科学探究思维来解决了实际问题。
三、通过开展实验,提升学生生物科学核心素养
1.体现趣味性和实践性
学习的第一动力是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是良好学习的开端。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观察现象和变化,教师加以引导,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例如,开展实验《果酒的制作》 ,学生亲手制作葡萄酒,自己动手洗葡萄、榨葡萄汁、密封,亲自感受一次由葡萄汁慢慢变成香醇葡萄酒的过程,学习知识也感受快乐。除了课本实验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例如,在校园内、外开展种群调查研究,开展《制作叶脉书签》等实验。
2. 体现生命性
生物学科要从生命出发,研究生命现象,找寻生命本质和规律,最后再回归到日常的生命生活实际,用来指导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用生活中的事物和事例来开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活学活用。生物实验与日常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之中,如蛋清、猪肝、洋葱、菠菜等;实验内容也跟生活密切相关。例如,蛋白质、糖、脂肪、淀粉的检测,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等,学生真正体验到生物不是脱离生活的学科,而是来自于生活的学科。自然界中很多生命,生物的学习还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实验室,更需延伸到大自然,延伸到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命现象和特征,找寻一般性规律和内在联系,从而感受生命的力量、体会生命的美丽。
3.体现相容性
将知识与发展相容,生物实验一方面需掌握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需了解生物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找寻科学发展的方向。
将自身与社会相容,个体是社会的一份子,个体组成社会,个体影响社会,社會影响个体。实验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甚至全校合作探究,体现了自身与社会的相容性,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
将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容。生物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发展和支持,特别是数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这些学科的理性思维和探究精神也是相容相通的。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科的最大特色,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郭琪琦.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物实验创新趋势[J].中学生物教学,2017(7):31.
[2]罗天然.论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生物教学实验创新[J].学苑教育,201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