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在高校师范生的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必须处理好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高校师资与中学师资运用等四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法 课程建设 关系处理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高校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一门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现象、方法和规律的学科,同时也是奠定学生扎实教学理论功底、树立先进教学理念、掌握多样教学技巧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求职时的竞争能力、从教后的适应能力和事业发展后劲。要真正将“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建设好,必须正确处理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的关系
从高校师范生教育的课程开设情况看,《中学语文教学法》几乎是唯一的专业课,开设时间为一学期,每周3~4节(48~64课时)。由于它的唯一性,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各种理论、各种方法、各种技巧、各种能力、教学训练、教学观摩等都必须在其中解决,事实上,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而杂,《中学语文教学法》一门课难以承担起全部的重任。
从现行高校采用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看,大致都由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部分组成,由于课时的限制,每一部分都只对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没能进行知识拓展。这就需要有相关拓展课程来补充。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法》课是骨架,而相关知识拓展课程是血肉,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专门课程丰满起来。
要使“中学语文教学法”承担起上述诸多的教学内容,并从整体上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水平,那么“中学语文教学法”就不应是“一门”课,而应是一个课程体系,将《中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结合起来。这一课程体系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教学理论为主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二是以教学技巧为主的《语文课堂板书学》、《中学语文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设计》等课程,三是以训练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能力为主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观摩课》、《说课训练》、《试讲》等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使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相辅相成,形成较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的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理论、技巧,全面提高实践能力。在课程开设上,可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和公选课等形式。
2012年,贵州省凯里学院曾委派90名师范专业毕业班学生前往天柱县20余所中学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由于原任课教师都已离校进行进修培训,顶岗学生在几乎没有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承担了3/4学期的教学任务。虽然“顶岗实习”在实习方面取得了完全“实战”的效果,但反映出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综合能力明显不足,顶岗学生普遍感到“吃力”或力不从心。
究其原因,单一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而不是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限。鉴于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语文师范教育中只开设《中学语文教学法》一门课的情况,建设由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较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是最终目标。而要检验一名师范生是否成了合格的教师,是需要通过站在讲台上的实际授课积累经验的。教学法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为师范生奠定良好的教学理论功底,它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师范生除了理论功底扎实之外,还需要有实际授课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实现的。
“中学语文教学法”应该是理论课和实训课相结合的课程,二者不可偏废。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是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线。改变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授课模式,构建以“实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训课”的方式,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结合。许多学生在课程书面考试中成绩往往不错,但在实习过程中,又表现出不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不能正常地处理语文教材、不能顺利地施教等,这就反映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凯里学院在天柱县“顶岗实习”的学生连续讲课3/4学期,教材中的各种文体都遇到了,但顶岗学生在切换不同文体的教学方式时,常常表现出不自然的状态,其中两点非常明显,一是有的文体不会上,临时请教或上网查对应的教法,二是表现时好时坏。总结反思时,顶岗学生反映出有的文体教学方法没有训练过、备课时头脑里是空白的。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应该结合起来上,讲授了相关理论后,马上进行实训,趁热打铁,及时促使学生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在课程设置上,两节连排或三节连排,每次安排1~2节课为实训课,实训内容随教材的理论部分内容来安排。对于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完善的高校,在相关知识拓展课程中也应采取这种形式,如课堂板书、教材分析、说课等课程。同时,还可以辅以一些公选课、竞赛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试课、说课、即兴演讲等辅导、竞赛活动,加强师范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师范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师范生毕业后从教,从教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职业。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安排的理论课、实训课,以及各种形式的辅导、竞赛等,只是为最终的从教“实践”做准备。可以说,高校内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开设还不是该门课程的全部,它还需要将师范生与中学课堂、中学学生联系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体验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才能查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师范生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三个环节完成:第一环节是高校内的“示范课”,即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邀请中学的教学名师来校上“示范课”,或者观看全国中学教学名师的上课录像,从而感受实践;第二环节是中学课堂内的“观摩课”,身临其境地体验实践,通过“观摩课”了解中学、熟悉中学,将高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与中学“接轨”,达到理念上的融合;第三环节是“实习”,通过“实习课”,登上讲台,面对学生,真正实施操作实践,通过实际授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够循序渐进地推进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现实中,许多高校在第一环节上完成得较好,也较容易开展,但在后两个环节上遇到了不少困难,最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方面,因为高校扩招,师范生数量较多,寻找实习实践中学的难度大,另一方面,许多中学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愿意接纳师范生实习实践,即便是“观摩课”,开展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有的高校极少组织“观摩课”,或“观摩课”的随机性比较大,更谈不上科学地开设能将专业理论课与中学课程相衔接的“观摩课”;有的高校不再组织集中实习,而是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实习的时间和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特别是实习时的授课时数、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无法真正落实。
在高校师范教育中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
四、高校师资与中学师资运用的关系
教育行业“实践性”强的特殊性决定了优秀教师或者是合格的教师,不是靠知识的传授、理论的学习就能培养出来的,往往还需要指导教师“言传身教”,甚至“手把手”地带。指导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的质量。
目前,高校“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自身教师,他们主要讲授专业理论课及指导学生校内实训;另一类是中学教师,他们主要是到高校给师范生上“示范课”、开讲座,最重要的作用是做实习生的指导教师。
两类教师各有优势和弱点,高校教师在教学法理论上掌握得较系统和全面,理论指导能力较强,但由于其中的大多数没有中学从教经验,缺乏实际授课方面的指导能力,有的教师虽有过中学从教经历,但由于离开中学讲台时间越来越长,对中学教学的新特点、新规律、新理念缺乏了解,指导能力也大打折扣。中学教师在实际授课指导中能够充分发挥出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但经验的理论总结常常被忽视。
因此,在师范生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发挥两类教师的特点和优势,两者并重,不可偏废,以强强联合的形式构建起有力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团队。其次,委派疏离中学讲台多年的在高校任教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师到中学适当兼课,重操旧业,保持与中学讲台的联系;派遣师范院校毕业后没有中学从教经历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任教教师到中学“锻炼”,以便“熟悉中学”、了解中学教学规律和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师参加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教研活动,外出进修、访学,了解国内外教改动态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实际,学习最新理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后,对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让他们给师范生举办讲座,给师范生上“示范课”、“观摩课”,提高学生备课、试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增强指导工作的理论性。
无论是高校师资还是中学师资,都需要不断提高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指导能力,并且相互协作,才能为师范生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师资保证。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其融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涉及的教学因素诸多,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妥善处理好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顺利地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法 课程建设 关系处理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高校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一门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现象、方法和规律的学科,同时也是奠定学生扎实教学理论功底、树立先进教学理念、掌握多样教学技巧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求职时的竞争能力、从教后的适应能力和事业发展后劲。要真正将“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建设好,必须正确处理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的关系
从高校师范生教育的课程开设情况看,《中学语文教学法》几乎是唯一的专业课,开设时间为一学期,每周3~4节(48~64课时)。由于它的唯一性,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各种理论、各种方法、各种技巧、各种能力、教学训练、教学观摩等都必须在其中解决,事实上,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而杂,《中学语文教学法》一门课难以承担起全部的重任。
从现行高校采用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看,大致都由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部分组成,由于课时的限制,每一部分都只对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没能进行知识拓展。这就需要有相关拓展课程来补充。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法》课是骨架,而相关知识拓展课程是血肉,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专门课程丰满起来。
要使“中学语文教学法”承担起上述诸多的教学内容,并从整体上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水平,那么“中学语文教学法”就不应是“一门”课,而应是一个课程体系,将《中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结合起来。这一课程体系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教学理论为主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二是以教学技巧为主的《语文课堂板书学》、《中学语文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设计》等课程,三是以训练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能力为主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观摩课》、《说课训练》、《试讲》等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使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相辅相成,形成较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的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理论、技巧,全面提高实践能力。在课程开设上,可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和公选课等形式。
2012年,贵州省凯里学院曾委派90名师范专业毕业班学生前往天柱县20余所中学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由于原任课教师都已离校进行进修培训,顶岗学生在几乎没有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承担了3/4学期的教学任务。虽然“顶岗实习”在实习方面取得了完全“实战”的效果,但反映出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综合能力明显不足,顶岗学生普遍感到“吃力”或力不从心。
究其原因,单一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而不是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限。鉴于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语文师范教育中只开设《中学语文教学法》一门课的情况,建设由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较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是最终目标。而要检验一名师范生是否成了合格的教师,是需要通过站在讲台上的实际授课积累经验的。教学法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为师范生奠定良好的教学理论功底,它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师范生除了理论功底扎实之外,还需要有实际授课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实现的。
“中学语文教学法”应该是理论课和实训课相结合的课程,二者不可偏废。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是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线。改变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授课模式,构建以“实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训课”的方式,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结合。许多学生在课程书面考试中成绩往往不错,但在实习过程中,又表现出不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不能正常地处理语文教材、不能顺利地施教等,这就反映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凯里学院在天柱县“顶岗实习”的学生连续讲课3/4学期,教材中的各种文体都遇到了,但顶岗学生在切换不同文体的教学方式时,常常表现出不自然的状态,其中两点非常明显,一是有的文体不会上,临时请教或上网查对应的教法,二是表现时好时坏。总结反思时,顶岗学生反映出有的文体教学方法没有训练过、备课时头脑里是空白的。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应该结合起来上,讲授了相关理论后,马上进行实训,趁热打铁,及时促使学生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在课程设置上,两节连排或三节连排,每次安排1~2节课为实训课,实训内容随教材的理论部分内容来安排。对于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完善的高校,在相关知识拓展课程中也应采取这种形式,如课堂板书、教材分析、说课等课程。同时,还可以辅以一些公选课、竞赛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试课、说课、即兴演讲等辅导、竞赛活动,加强师范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师范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师范生毕业后从教,从教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职业。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安排的理论课、实训课,以及各种形式的辅导、竞赛等,只是为最终的从教“实践”做准备。可以说,高校内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开设还不是该门课程的全部,它还需要将师范生与中学课堂、中学学生联系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体验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才能查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师范生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三个环节完成:第一环节是高校内的“示范课”,即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邀请中学的教学名师来校上“示范课”,或者观看全国中学教学名师的上课录像,从而感受实践;第二环节是中学课堂内的“观摩课”,身临其境地体验实践,通过“观摩课”了解中学、熟悉中学,将高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与中学“接轨”,达到理念上的融合;第三环节是“实习”,通过“实习课”,登上讲台,面对学生,真正实施操作实践,通过实际授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够循序渐进地推进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现实中,许多高校在第一环节上完成得较好,也较容易开展,但在后两个环节上遇到了不少困难,最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方面,因为高校扩招,师范生数量较多,寻找实习实践中学的难度大,另一方面,许多中学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愿意接纳师范生实习实践,即便是“观摩课”,开展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有的高校极少组织“观摩课”,或“观摩课”的随机性比较大,更谈不上科学地开设能将专业理论课与中学课程相衔接的“观摩课”;有的高校不再组织集中实习,而是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实习的时间和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特别是实习时的授课时数、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无法真正落实。
在高校师范教育中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
四、高校师资与中学师资运用的关系
教育行业“实践性”强的特殊性决定了优秀教师或者是合格的教师,不是靠知识的传授、理论的学习就能培养出来的,往往还需要指导教师“言传身教”,甚至“手把手”地带。指导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的质量。
目前,高校“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自身教师,他们主要讲授专业理论课及指导学生校内实训;另一类是中学教师,他们主要是到高校给师范生上“示范课”、开讲座,最重要的作用是做实习生的指导教师。
两类教师各有优势和弱点,高校教师在教学法理论上掌握得较系统和全面,理论指导能力较强,但由于其中的大多数没有中学从教经验,缺乏实际授课方面的指导能力,有的教师虽有过中学从教经历,但由于离开中学讲台时间越来越长,对中学教学的新特点、新规律、新理念缺乏了解,指导能力也大打折扣。中学教师在实际授课指导中能够充分发挥出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但经验的理论总结常常被忽视。
因此,在师范生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发挥两类教师的特点和优势,两者并重,不可偏废,以强强联合的形式构建起有力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团队。其次,委派疏离中学讲台多年的在高校任教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师到中学适当兼课,重操旧业,保持与中学讲台的联系;派遣师范院校毕业后没有中学从教经历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任教教师到中学“锻炼”,以便“熟悉中学”、了解中学教学规律和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师参加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教研活动,外出进修、访学,了解国内外教改动态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实际,学习最新理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后,对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让他们给师范生举办讲座,给师范生上“示范课”、“观摩课”,提高学生备课、试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增强指导工作的理论性。
无论是高校师资还是中学师资,都需要不断提高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指导能力,并且相互协作,才能为师范生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师资保证。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其融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涉及的教学因素诸多,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妥善处理好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顺利地实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