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套筒改制成六个光学实验模型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教师要在学生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学生大都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我们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这也是激发和保持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一章实验就比较多,如自制相机模型、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小孔成像,涉及的器材较多,学校能提供的教学模型,由于都是成型的器材,拆卸不方便,学生不易看到其内部基本结构,感觉物理距离实际较远.如果能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笔者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地制宜的选择生活中的物品对上述的几个实验做以改进,一物多用,制成一个套筒完成六个光学实验的模型,具体介绍如下.
  1照相機模型和放大镜
  【制作方法】
  【使用方法】
  将凸透镜对准观看的物体,从内筒望去,可看到物体倒立的像.前后拉动内筒,还可以看到像的大小发生变化.
  放大镜与照相机的实验装置相同,将内筒向里推,当u  这样,学生可以轻松的理解实像和虚像的本质区别.
  如果把凸透镜拿去,换上不透明的黑色瓶盖,并钻一个大小合适的孔,就可以做小孔成像实验了.
  2投影仪
  在图1内筒的半透明薄膜上用白板笔画上图案,用手电筒灯光垂直照射到半透明的薄膜上,适当调节物距和像距,便可在屏幕或墙壁上得到放大的清晰的像,如图2所示.如果在图2的凸透镜前手拿一小平面镜就以随着平面镜的倾斜度不同在教室的各个墙壁上得到放大的清晰的像,这让学生兴奋不已.
  上述实验中的器材,如果在上课时给学生提供(凸透镜、半透明薄膜、橡皮筋、线管、手电筒、白板笔等),学生在上课时,当场组装、实验,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学习体验快乐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既节约了时间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显微镜和望远镜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学中应该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还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演示实验应该与学生随堂小实验相结合,不要用演示来替代学生动手的操作,也不要将学生实验仅仅作为验证规律的唯一手段.
  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尤其应该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我们会有更多的惊喜.勤思考、多动手,或许一些困扰你教学中的实验问题都会一个个得到解决.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物理》选修3-2,第14页第6题《教参》答案:……由于B环是断开的,无论磁极移近或远离B环,都不会在B环中形成感应电流,所以B环将不移动.但实验中却发生与答案相悖的结论.在磁铁靠近或远离B环时,B环发生了轻微的移动.如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呢?  首先我们观察教科书(人教版)《物理》选修3-2,第14页图4.3-13(本文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实验室常用的J2
一般认为:“导学案”是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合作学习.在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很多教师同行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有效实现新课程理念呢?当前,笔者正参与厦门市湖里区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在课改实验区的初中实验校任教一年多以来,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实验与总结,发现基于
在人教版物理选修3-4的13页“画出单摆振动图象”演示实验中,教材使用了悬挂的注射器,注射器向下喷出细细的一束墨水,沿着与摆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匀速拖动一张白纸,白纸上的墨迹便画出振动图象.该实验操作时不太方便,灌墨水很麻烦,弄得满手都是墨水,在摆动时常常洒在纸上的墨水不均匀,甚至不该洒得地方也洒了很多墨水,白纸上留下的墨迹不是很清楚,效果不是很好,老师常常都不选择该实验器材.  笔者对该实验进行改进
传统的故事教学以理解大意和词句为目标,输出环节则要求学生朗读故事,或根据对话内容将故事表演出来,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定格(Freeze Frame)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且不止是一次或两次,应该是N次.做了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反思才会进步,教学过程更应及时反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再则,反思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明辨事理,提升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为学、为事、为人之道.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能使教师、学生和教材达成动态的完美的平衡,体现出教师睿智、教材灵活、学生舒心的意境.因此,笔者认为反思需要及时,并且是在反思基础上再反思,是反思的N次方.
1问题的由来  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做好每一个实验对学生来说都是学好物理的关键.这里面对教师课堂上做的演示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能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完整地体现,将实验需要观察的现象与探究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必须能够根据教学实际,对某些实验条件过于理想化、要求过高,或者由于实际原因误差较大,
物理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实验器材是课堂教学中的必备工具.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其作用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在新课程背景下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只会用学校提供的教具或仿制一些教材以供参考的教具是远远不够的.新时期的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力,最好能利用生活中常用的器材和手边的工具开发
“电磁场和电磁波”的知识内容告诉我们,电磁波中E和B是“同步变化”的,即E最大的地方B也最大,而E为零的地方B也为零,如图1所示.  但很多同学甚至有些老师对此不能理解.电磁波中的电场是由磁场的变化产生的,磁感应强度B最大的地方,其变化率为零,所以产生的电场应该为零呀!磁感应强度B为零的地方其变化率最大,所产生的电场应该最大呀!这不是与“电磁波中E和B同步变化”的结论相矛盾吗?  图2是教材中用于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