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六逸相关论文
在19世纪20年代茅盾较早提倡了象征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创作,但其着眼点是在象征主义文学是否有利于社会变革等社会功用方面的.......
巴金是民国小型报《立报》的读者之一,不仅爱读,还曾先后两次在该报纪念日和复刊日撰写文章以表祝贺。巴金所写的《我祝福立报》和......
巴金是民国小型报《立报》的读者之一,不仅爱读,还曾先后两次在该报纪念日和复刊日撰写文章以表祝贺.巴金所写的《我祝福立报》和......
<正>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24日,郭沫若在东京作一吊鲁迅的挽联如下:“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
今年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学院)第一任系主任谢六逸先生(1898~1945)逝世50周年。他早年工作过的商务印书馆和商务同仁陈江、陈庚初......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24日,郭沫若在东京作一吊鲁迅的挽联如下:“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
谢六逸是中国现代史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翻译家、新闻教育家,多重身份的叠加使得其文化思想具有深厚的丰富性与包容性。文章打破......
谢六逸钟情于小品文这一文体,曾翻译夏目漱石的小品文《火钵》《猫的墓》。其文学作品颂扬率真无伪的人物品格,描绘丑态百出的社会......
陈子善先生最近撰文谈及叶灵凤的《读书随笔》。(见《博览群书》97年3期)。他说:“《读书随笔》是他的书话成名作。现代作家写的......
谢大逸1898年9月27日出生于贵阳,1945年8月8日,因贫病交迫抑偶而卒于贵阳。1917年贵阳师范中学毕业后,便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本报的标语有一句是“五分钟能知天下事”。因此我的开场白只能花费阅者五秒钟。小型报跟短文章,现在很流行,这是因为大众很需要......
谢六逸是我国现代知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新闻学者。他一生酷爱编辑工作。纵观他短促的一生,编辑工作自始至终贯穿其中。 自1921......
谢六逸曾经总结出编辑的三字口诀:忍、狠、等。他幽默地说,这是中国赌徒的三字诀,但也是编辑应当学会的本领。他解释说,所谓“忍......
2011年11月19日,贵州师范大学迎来了70岁的生日。对于一个人来说,70已是古稀之年,但对于一个学校来说,70却正值壮年,之后辉煌将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眠地下半个世纪的谢六逸先生,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除史学界之外,知道这位大师的事迹和伟业的人甚少。谢六选是中国......
记得在十几岁时,我就读过鲁迅先生翻译的《域外小说》、《爱罗先珂童话集》等著作,但兴趣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逐渐开展,......
谢六逸是中国新文学运动早期的一员大将,与周作人、郭沫若、赵景深、郑振铎等人同为中国儿童文学开山草创之祖,创办了上海复旦大学......
值文化界前辈谢六逸先生逝世五十一周年之际.本刊谨发表吴奔星和史继忠二位先生怀念谢六逸先生的文章,以申我们的纪念。在贵阳八......
寻平生于响像, 览前物而怀之。——陆机前些日子,一位朋友交来谢六逸先生的遗作——《继华的性格》,是一篇纪念社会学家马宗荣(字......
一九三六年秋,我在复旦大学毕业,系主任谢六逸先生介绍我到上海女子书店接编《女子月刊》。女子书店经理是江西人姚铭达。《女子......
上海《立报》于1935年9月20日创刊,1937年11月24日停刊。该报是四开小型报。它根据不同特点、风格和要求分别办了三个副刊。其中......
中国共产党支持我创办香港《立报》1938年圣诞节前夜,我乘意大利邮船康特凡蒂号只身离开上海。那时,到底去什么地方,哪里将是落脚......
摘要:谢六逸先生出于对时代新闻乱象的忧思及对未来新闻业的良好愿景,首倡在国内大中小学开展新闻教育,希图通过新闻的普及和专业教育......
《文坛逸话》是谢六逸1928年出版的一组关于海外文学家逸闻趣事的短文集。作为书话之一种,《文坛逸话》汲取传统文学、民间文学的......
谢六逸先生出于对时代新闻乱象的忧思及对未来新闻业的良好愿景,首倡在国内大中学校开展新闻教育,希图通过新闻的普及和专业教育,......
<正> 复旦大学新闻学会是我国正规大学中第一个全校性的新闻学术研究团体,也是活动时间最长、由学生主持的学会组织。 1924年,复......
<正> 1935年9月,上海创刊了一张特色鲜明的四开小型报——《立报》。为它的诞生打响第一炮的总编辑,就是当时被誉为编辑全才的张......
摘要:谢六逸从大学、社会、学生三个角度阐述了兴办专业新闻教育的必要性。在办学实践中,他注重从业务素养和品德素养两方面培养学生......
在陈望道的主持下,复旦新闻系办成了一个全国闻名的系科,他不担任新闻系主任以后,仍然一如既往关怀新闻系,替新闻系说话,为新闻系......
《茶话集》,谢六逸著,散文集,13.1厘米×18.8厘米开本,平装,1931年10月上海新中国书局初版,为“新中国文艺丛书”之一。谢六逸(189......
在中国文化史上,王任叔是笔名最多的一个人,据统计,鲁迅一生用过笔名共一百三十六个左右,而王任叔用过的笔名在一百七十二个以上,......
《初中本国史》是陈旭麓最早的著作,1942年由贵阳文通书局出版.该书是陈旭麓在大夏大学就读期间兼职担任文通书局编辑时编纂而成,......
谢六逸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谢六逸于1937年底回到故乡贵阳后,在大夏大学、贵阳......
谢六逸是中国新闻学和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利用日本学术资源编译的《西洋小说发达史》《农民文学ABC》及4种体例不同的日本文学......
2021年第1期,本刊开设了“谢六逸新闻教育思想研究”专栏。谢六逸先生在文学、新闻、翻译、出版等诸多领域皆有重要的建树,他丰富的......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谢六逸虽以新闻学家名世,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外国文学翻译家、日本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他在20世纪二三十......
近年来,谢六逸日益受到关注,称扬不绝,深受鼓舞。但亦不免有所遗憾,常见一些出版物对谢氏史事记述有误,不知情者,以讹传讹,影响所及不能不......
谢六逸,贵州贵阳人(1898—1945)少年在贵阳达德学校和模范中学读书,1917年考取公费留学日本,1919年入早稻田大学专门部政治经济科......
贵州的新文学是起步较晚的。五四时期只有省外的黔籍作家蹇先艾和谢六逸比较活跃,他们积极从事新文学活动,写了不少作品和文学论著......
谢六逸是贵州近代著名的新闻学家、编辑学家,对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办编辑了很多进步文艺刊物,并在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