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老相关论文
1927年6月,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自杀。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但穷困肯定算一个。 王国维一生的起点不高:考中过秀才,但没有中过举。他只......
在近年所出版的人物传记当中,萧艾同志著的《王国维评传》(江苏人民版)是较有特色的一部,作者在评价王国维时,不囿成说,即使是权威的意......
民国初期,战乱频繁。唯独沪上的租界好比是世外桃源,一帮失去俸禄的遗老如今都成了灾官,他们纷纷避难沪上,依靠那一点有限的存款勉强度......
沈焜,嘉兴石门(今嘉兴桐乡)人,字醉愚,生于1871年,卒于1938年。刘承干1939年为沈焜诗集《一浮沤斋诗选》序言所写:“醉愚于宣统己酉岁辞武......
元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十卷,将宋敏求《长安志》分类改编,并增添金、元若干史实而成.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成书.前有骆天骧自序......
一次教师节我收到学生送出的一张贺卡,上面用娟秀的字体写着一句话:“老师,谢谢您给我们讲的八大山人。”此景此情,心中几许感慨。读画......
网络的兴起,可能给顽强生存的寻呼机配货划上一个句号,键盘的敲击和鼠标的移动,将会打开一个新的空车配货纪元 很难想象,在通讯......
香港艺术中心的五楼,“汉雅一百”展览的序厅,与民国遗老于右任赠予戴季陶的大字“说剑增慷慨,琢玉思坚贞”、冯康侯先生自许的寸......
上海人对动手能力强的人多有赞誉,称之为“多面手”,语近戏谑的则是“三脚猫”,而对博闻强记、视野开阔的人也有比喻:“万宝全书缺......
兹篇文字,为陈寅恪悼王国维词作注.随诗注一一指出:寅恪此诗并序,实仿效唐代白居易与陈鸿共撰之《长恨歌》及《传》,而为一“不可......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河北藁城)人,金承安二年(1197)进士,金亡不仕,晚年自号滹南遗老。是金代后期著名文学理......
在中国文化史上,辜鸿铭一向以“狂儒”、“怪儒”著称.当同时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致力于引荐西学时,他却抛出“儒家学说救西论......
解放后以政府行为破除封建迷信,收效甚大,风水术士消声匿迹,虽存遗老,残喘不死,亦蜇伏待毙,不敢蠢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世态混乱......
辜鸿铭,这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语言天才,这个英译儒经、“中学西传”的“东方文化代言人”,这个平生嫉恨“歧华”、最是反......
林纾(字琴南)作为一个文人,终生以教书鬻文为业,虽六十岁以前属大清子民,且有举人身份,但政治上与清廷并无瓜葛,直至宣统退位,他仍......
北京市统战工作的奠基人rn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北平是五朝古都,聚集着社会贤达、前清的遗老遗少、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集聚......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中把“古雅”提出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使之成为中国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
在接触《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的选题前,我对于古人信札收藏者的印象,多半是遗老遗少,难以与一位曾在中央领导身边任要职的......
种子向往光与热,所以愿意奋力挣扎,冲破黑暗的桎梏;新芽爱恋雨与露,所以愿意挑战岩石的阻挠,舒展叶片;绿叶眷恋生与爱,所以愿意化......
孟夏之际,终南山的一处小山坡上站立着一位白髯老人,身着白色的道装,眺望前方.一抹晨光下,清山绿水间,显得那样飘逸、安详,超然物......
目前对于晚清遗老的研究还不为学界所关注,特别是对于晚清遗老陈夔龙的研究更是稀少。利用现有的史料,对于晚清著名遗老陈夔龙,从其生......
民初前清遗老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具体生存状态,很少受到世人关注,而其政治心态更加隐晦.对其政治心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近代遗老梁济的"死义",表明一心期望"旧学复兴"的近代遗老们,所缺乏的是一种扬弃和批判旧文化所必需的心理承受力,他们承受不了一......
【正】 中国近代不乏这样的人物:原本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大潮的弄潮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落伍又成了阻挡时代潮流前进......
林纾是闽籍作家,不识英文,却引介“西学”,而且用的是文言,成为译界奇观。“白话”登台亮相,林纾却对“文言”情有独钟,故有“文白之辩”......
一、课内词语易读错的拼音哗众取宠哗读huá,不读huā谬种流传谬统读miù,不读miào 钦差大臣差读chāi,不读chā生吞......
民初官员郭则沄在20世纪20至40年代始终活跃于京津地区,是遗老群体的核心人物。以往学界对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诗词结社和遗民思想......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当年冬天,她与光绪皇帝的灵柩一起下葬于崇陵。此时,距离清廷逊位已经一年有余。隆裕太后的灵棚中,......
民初开设清史馆,前人多持袁、赵二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之说,实际情形则大为不同。从清史馆的创设及赵尔巽出任馆长,可见该馆的设......
作为历史上的一种现实存在,清遗老正逐渐失去其清晰与准确的形象,但主观认识化了的遗老或遗老世界,却日益得到凸显和强化。辛亥革......
作为跨越晚清和民国两个时代的士人精英,郑孝胥不仅在中国诗界和书法界有重要影响,而且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以......
"遗民"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忠于前代,不仕新朝。作为一种道义的象征,向来受到后世景仰,评价颇高。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几......
《郑孝胥日记》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六年,详实记载了郑孝胥视角中的中国近代社会风云及身处其中的郑孝胥本人的见闻感受和活动。郑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