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丛报》相关论文
1818年《印中搜闻》上刊载了一封读者来信,称其发现清初《神仙通鉴》一书中有一篇耶稣传。该文虽是介绍,但引起在华外国人和欧美汉......
俗语作为中华传统特色文化承载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意义.翻译与跨文化传播既交叉又融合,又具有同源性.所以本文从俗语译介学......
1838年,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在《中国丛报》第7卷上发表《三国演义》书评文章Notice of San Kw? Che,主要采取译述加评论的方式,首次......
摘 要:《中国丛报》主要作者群的成员有裨治文、卫三畏、马礼逊、郭实腊和马礼逊、马儒翰五人。他们是《中国丛报》最主要的文章提......
针对首份在华汉学期刊《中国丛报》对儒学典籍的译介,梳理并探讨了对典籍的译介概况,指出其译介动机主要是为了解并评判中国思想文......
1784年美国一艘名叫“中国皇后”号的商船到达广州黄埔港,开创了中美关系的新纪元。直至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称为早期的中......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在当今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美关系也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
20世纪以来,“国民性改造”成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主导话语之一。作为一种知识话语,有关中国国民性话语产生的源头在哪里?本文从......
作为中国境内由传教士创办的最早译介中国古典小说的英文期刊--《中国丛报》,是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代表性期刊.本文旨在对《中国丛报......
19世纪中期,美国传教士裨治文通过《中国丛报》(1832-1851)向英语读者译介了中国蒙学典籍《千字文》。译文内容基本忠实于原文,但......
《中国丛报》是十九世纪由美国人裨治文在中国创办的一份很有影响力的英文期刊,这份刊物陆续译介了一批中国历史人物,包括政治人物......
《智囊补》早在19世纪就被译介到了英语世界。1841年,德国传教士Gutzlaff在《中国丛报》上首次将《智囊补》译介到英语世界。1889......
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期刊之一,《中国丛报》刊载了大量译介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其中便有对《三国演义》的译介.从原始资料......
《中国丛报》(1832—1851)关于岭南风土人情的专栏报道采用了模糊语义、合作原则、预设等语用策略。对岭南风土人情译介文本的语用特......
《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于1832年创办的英文期刊,是当时西方中国观的重要来源......
1832年至1851年由美国传教士发行的英文《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中国研究作品,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1832-1851年发行于广州等地的综合性英文月刊。这份刊物不仅报道时政新闻,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中......
中国传统蒙学西化教育模式源于鸦片战争前来华传教士的构想,但国内学术界对其有关中国蒙学教育改革思路的探索至今未进行过研究。本......
《中国丛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成熟的英文期刊,刊载的有关清代诉讼的内容颇为庞杂,涉及程序、证据、庭审、审判官、......
《中国丛报》是当时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创办的时间较长,从某些侧面再现了当时的中关关系。文章就该刊对早期的中......
汉字发音历来是西方人汉语学习的难点之一.相对西方人而言,学习汉语语音最自然、便捷的方式莫过于借助他们原本熟悉的拉丁字母拼读......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在华所办报纸中,1832年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创办于广州的英文报刊《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是一个集大......
以晚清首份新教传教士所创办的英文期刊《中国丛报》为中心,从“避疫”“除疫”“防疫”三个角度,分析其中有关晚清流行病的知识报......
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1832-1851)是19世纪中期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刊物,为当时西方人全面了解中......
1832年,美国公理会遣华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在广州创办了一份英文报刊—《中国丛报》,旨在向西方社会译介中国......
19世纪上半叶在华传教士在广州、香港和澳门及其周边地区创办各种中外文报刊,旨在服务于传教事业、商业贸易和各自政府对外扩张的......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19世纪上半叶,随着中西交往的日益扩大,西方社会对有关中国地理知识的渴求也愈益强烈。在重新建构关于中国知识体系的过程中,1832......
19世纪上半叶,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迫于汉语学习对于传教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系列汉语拼音化的尝试并在所创办的报刊中推广......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裨治文(E.C.Bridgeman)是美国认识、研究中国的先驱者,他凭借在中国传教的经历,以《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为工具,介绍中国政治、......
《中日丛报》是英国19世纪早期汉学家、日本学家詹姆斯·萨默斯在伦敦创办的一份英文月刊。该刊不仅仅是西方第一种将中国和日......
1807年9月,新教传教士第一人马礼逊来到中国,开启了新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为此马礼逊也开创了报刊传教的模式。1830年2月,美国来华......
《中国丛报》(1832—1851)是清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发行的最重要的英文期刊之一。它向英语读者系统译介了包括《三字经》《百家姓......
1834年,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在《中国丛报》第3卷上发表《四书五经》书评文章The Chinese Classics。主要采取介绍加评论的方式,首次将......
卫三畏是最早将《聊斋志异》译介到英语世界的西方汉学家之一。他分别于1842年、1848年和1849年在《拾级大成》、《中国总论》和《......
1738年,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英译版出版,其中译述了《农政全书》中的《蚕桑》,这是《农政全书》在英语世界的首次译介。1849......
《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Or,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1872-1901)是19世纪末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主导性媒介,所......
关于《中国丛报》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史学、文学和法学领域,而对报纸业务和报人的研究较少。作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目击者和记录者,《中......
新世纪以来,国内关于《中国丛报》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层面,一是有关《中国丛报》编撰、发行和影响等问题;二是有关中国社会......
<正>最近几年,因关注中美法律文化交流史,笔者充数于近代法研究者之列。在阅读相关论著时,发现主要的西语汉学著作无不引用《中国......
《中国评论》(1872—1901)是十九世纪末期来华外国人所创办的重要英文期刊,其内容绝大部分有关中国,蕴含丰富的中国社会信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