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周报》相关论文
1923-1925年间,发生在创造社成员和文学研究会、《语丝》群体之间的"国民文学"论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建设现代国家、塑造现代国民......
1922年12月,应日本大阪《朝日新闻》邀约,郭沫若为该刊《新年特号》撰写《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一文。其文初用日文发表,后由成仿吾先......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呈现了前期创造社对变态性心理、病态性爱及情感错位等情感扭曲形态的强烈关注甚至着迷.在这些情感的......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呈现了前期创造社对变态性心理、病态性爱及情感错位等情感扭曲形态的强烈关注甚至着迷。在这些情感的......
本文主要从现代编辑策划的角度来考察前期创造社期刊。《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发刊词的创作、封面设计、文学创作的选题原则、......
一1922年末,郭沫若应日本大阪《朝日新闻》之约,以H文撰写了一篇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文章,题目作《芽生④嫩叶》,连载于1923年1月1......
前期创造社作家群很小,但前期创造社期刊的作者群却很大,《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的作者群又有很大差别。前期创造社作者群人员......
皖籍著名左联作家蒋光慈,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革命和文学活动中,与很多同志和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瞿秋白、郭沫若、钱杏邨、郁......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年留学日本。郁达夫留学日本期间曾经和郭沫若、成仿吾组织......
以《创造》和《创造周报》为代表的前期创造社期刊是我们以往研究创造社的空白点,而这两份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更是被我们所忽......
本文对前期创造社期刊的栏目设置进行了分析。特色栏目的设置是文学期刊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从《创造》季刊批评专栏的开......
1920年代的文学生态环境与《创造周报》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创造周报》发轫成功的原因在于:创造社的拥护者对《创造周报》的期待......
考察创造社“转向”之前的文学现场即其创办的《创造周报》的兴衰历史,是揭示其“转向”之内在原因的一个新突破口。《创造周报》的......
创造社何以能够迅速异军突起于“五四”文学革新的时代呢?在诸多研究成果中以《创造》和《创造周报》为代表的前期创造社期刊是以往......
<创造周报>是以文艺批评和翻译为主要内容的一份文学期刊,它是在创造社"战斗"目的和出版方经济目的的双重促动下诞生的.创造社以<......
前期创造社作者群与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虽有交叉,但前期创造社的作者群很小,而前期创造社期刊的作者群却......
《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同为前期创造社的期刊,但是对于两者的关系,人们一直简单地认为《创造周报》是作为弥补《创造》季刊的不......
敬隐渔是一个神秘的传奇人物。他直接联系着郭沫若、罗曼·罗兰、鲁迅三位文学大师。为中法文学的交流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因为......
“从小深处僻地的家中,全然没有与闻世事,十三岁时飘然远去,又在异样的空气中与特别孤单中长大了的我,早已知道自己不适于今日的中......
本文从期刊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性切入,通过考察前期创造社期刊的创办动因、编辑策略、出版发行、作者群体、读者接受和栏目设置,还原......
【正】 一就一般的史料所言,郁达夫与胡适的交往始于一九二二年“夕阳楼”论争之后,近读中华书局出版的《胡适来往书信选》方知此......
<正>一九二二年,一名普通的青年季庆仁发表了一篇名为《烦闷》的文章:"二十世纪之社会,乃一流动革新之社会,乃一新陈代谢之社会,旧......
创造社的"转向"不仅有外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还与创造社"转向"之前所生存的文学现场,即所创办的刊物《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
郭沫若独特“球形”天才的成因,除了与自身的性格、学识有紧密的联系外,还与前期创造社期刊的创办有着紧密的关联。正是前期创造社期......
<正> 提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三部曲小说,一般都认为首推茅盾的《蚀》(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三部中篇小说。见十一月......
前期创造社期刊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备受读者喜爱的文学刊物。前期创造社期刊之所以引起读者的关注,首先在于现代意义的“......
<正>颓废是西方象征主义的重要范畴,被赋予美学新义。西方文学较先使用颓废(Décadent)这个词的是法国批评家德西雷·尼扎尔,1834......
敬隐渔是个传奇人物。他直接联系着郭沫若、罗曼.罗兰、鲁迅,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又因为他的一封信,引起文坛的几次......
【正】 先师冯沅君先生少年时,伯父云异公为她取名恭兰,成年时她自改名淑兰,字沅君,后以字行。曾用过淦女士、易安、漱峦、大琦、......
<正>"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新旧转换最重要的时间点和标志线已是大家的共识。但历史的发展总是在以减法......
《女神》与郭沫若文坛地位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的结论大都与历史真实出入较大。郭沫若在现代文坛地位的确立,是“合力”所致......
m由《创造周报》的编辑倾向、栏目设置和刊载作品的情状可知,文学批评是《创造周报》的"重头戏"。前期创造社同人从批评目的、批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