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相关论文
作为在1940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作家,路翎的创作在与"五四"文学的互文性关系中更能揭示其独特之处:一方面,路翎虔诚而坚定地沿着......
在20世纪中国启蒙与救亡热潮之下,各阶层知识分子在相继经历了器物变革与制度变革的失败后将救亡重点投注在思想文化的革新上,“新......
建国初期,冰心以她的创作,热情歌颂新的社会、新的人,歌颂光明,歌颂各国人民的友谊。解放前那种“淡淡的哀愁”不见了,代之以明快、高亢......
在近代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中,由于历史语境的变化,中国的民族主义话语始终充满矛盾和张力,并且以文学叙事的方式典型地表现......
冯沅君在“五四”时期发表的小说《隔绝》《隔绝之后》和《旅行》在叙事方式、题材选取和小说主题上具有不少共性,因而被看成是“......
儒家文化与“五四”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五四”时期无论是对于“人”的追崇还是对于现实引发的关怀,都使“五四”......
"五四"作家怀疑和批判的文化立场决定了"五四"文学审美思维的求异矢向.创作者否定性的视角、逆反的思路、"扬恶"的颠覆理念,以及审......
出于通俗教育的需要,简易文字与言文一致的改革思想在晚清被提出,但其前提则是不能动摇传统文学文言语体的根基。然而实践操作过程......
中国文学在"五四"十年间(1917~1927)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历史的作用,更是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然而"五四"文学这一特定......
20世纪初涌动的文学'浙江潮'对'五四'文学革命起了领军的作用.以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倡导的启蒙意......
本文阐释了'五四'文学语言革命思想的现代性价值及其意义,认为进步与发展的观念是文学语言革命倡导者们极力宣传的思想及......
创造社作家成仿吾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基本理论为内在话语,质疑、批评了"五四"文学一度出现的非写实潮流.他不仅以<文学......
'五四'文学中的哀悯情感,接受了西方近代人道博爱理念的影响,也有中国传统仁爱利他价值观念的渗透。这种哀悯情感的最高精......
马悦然借诺贝尔文学奖对鲁迅、沈从文等作家进行了评价,基本上否定了鲁迅等人,而对沈从文却赞赏有加.对鲁迅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正】 现代农村题材小说在其第三时段——自40年代至70年代末近40年时间——的艺术选择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形态。这种复杂既与文学......
一“支点”的选取,对于考察一定历史时期的艺术选择是必要的。这是因为,描述一个时期艺术选择的轨迹,如同观海,有的看到浩瀚,有的......
五四文学的现代启蒙主义主要体现为:从人的立场出发,以人为目的,为中国人像人一样活着而进行思想文化上的努力。......
2005年11月30日陈思和先生在北大做了题为:《“五四”文学:在先锋性与大众化之间》的讲座。2006年3月8日中华读书报以整版的版面刊登......
<正>自1917年《新青年》迁至北京、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至今走......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合一,其思想启蒙是通过文学革命的方式进行的。"五四"文学革命不仅改变了文学作品的古体......
1990年代中期,王德威将王安忆命名为海派作家传人。大陆学界与王德威对海派的理解存在差异,前者是将“现代”视为新生事物的视角去......
<正>在古老的希腊,沉溺于原始的、热烈的、神秘的感性享乐之中的是如狂的酒神,以超然的、经验的、理性的态度静观梦境的是沉思默想的......
五四科学精神与中国现代文学刘为民五四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和民主是五四新文学的灵魂。探讨科学精神与中国现代......
“五四”时期是我们几千年古老的民族历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因为它带来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涅般木式的变革与新生;“五四”时期是20世纪......
<正> 一在“五四”时期,郭沫若不是最早的新诗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周作人、康白情等人发表白话诗都早于郭沫若。《......
人道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中国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启蒙话语的运作方式之一。道家文化深切关注人、关注个体生命的思想主张与强调以“......
<正>“五四”大多数作家都信奉一种人道主义理念,在这种以“普遍”和“真挚”为衡量尺度的思想原则下,他们理解的新文学的使命不仅......
<正> 1903年4月,南亭亭长(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开始在《世界繁华报》上连载。二十年后,以此为肇始的相类写作现象在《中国小说......
“五四”文学作品中普遍流行着一种感伤的情调,这种感伤情调的发生是时代背景、审美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鸳鸯蝴蝶派(以下简称“鸳蝴”)和新文学比翼齐飞,成了现代文学史不可遗漏的两面。魏绍昌说,它们之......
"五四"时期,随着个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人"的觉醒,"五四"文学展开了对封建家族制度的猛烈批判。由于封建家族制度的专制性缺少"人"的......
从晚清到“五四”,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从众声喧哗削减成为一种以“爱情”与“革命”为核心概念的文学框架。在文学史的建构......
惯常的印象和普遍的说法是,“五四”文学“反传统”并生成了“新文学”传统,但“五四”文学之“反传统”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其实还存在......
性爱作为一种基本的生命体验存在于人类的生命过程中。每当历史转型、秩序变更之际,性爱价值观的"革命"常常成为思想启蒙和文化变......
在近代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中,由于历史语境的变化,中国的民族主义话语始终充满矛盾和张力,并且以文学叙事的方式典型地表现出来......
本文从哲学基础、情感态度、文化成因三个方面,以“五四”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作参照系,考察了近期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变异现象。文章认......
“五四”时期的个性思想,强调个人的自主与自律、权利与义务、利己与利人相统一的原则,是一种“健全的个人主义”观念。受此观念影......
重新建构“五四”新文学传统吴剑一、传统阐释发生了问题什么是“五四”新文学?“五四”新文学作为传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本文既......
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有理由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建构问题表示格外的关注。惟其如此 ,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以来 ,“全球化......
鲁迅启蒙之路再思考(下)李新宇《鲁迅研究月刊》11期火的冰:鲁迅生命炼狱的起点——鲁迅第一篇散文诗《自言自语》生命解读王学谦......
<正>在20世纪的中国人看来,晚明文学与隆汉盛唐文学相比,不算是伟大的文学时代,不过,如果就传统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关系这一点上看......
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30年代,革命成为时代的主潮。一部分“左”倾知识分子更是快速更换自己的身份,由“五四” 时期的......
"五四"作家对理想的选择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启蒙理性的怀疑、批判、否定的精神,是建构"五四"文学理想个性化选择内在机制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