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相关论文
茅盾在《幻灭》和《子夜》等小说中,反复描绘了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派遣“铁军”继续北伐的战斗场景;而《子夜》却并未正面描绘1930......
茅盾在《幻灭》和《子夜》等小说中,反复描绘了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派遣“铁军”继续北伐的战斗场景;而《子夜》却并未正面描绘1930......
慧女士和静女士是茅盾塑造的两类时代女性.慧女士用自我放纵来报复男性,静女士试图通过恋爱来走出空虚,二者最后都走向了更深的幻......
<幻灭>里静女士的意义不是传统观念上的政治理念的符号,而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女性叙事的两个极地之间的脆弱的中间地带.她三次精神......
报纸副刊的兴盛起于上二个世纪初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而言.一开始就跟副刊结下了不解之缘。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最先在《晨报》副......
《幻灭》是茅盾小说处女作,该作品在以往学界解读中,经常被看作是动摇青年革命激情的佐证。然而在对其重新深入细读中可以发现,《......
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长篇小说作家闻名于世。他的被誉为“史诗”的小说所具有的魅力,显然与其宏大的规模密切相关。历来的研究......
1930年1月蒋光慈的《冲出云围的月亮》由北新书局出版。钱杏邨认为:“这一部创作是描写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后的最一般的三种不同的......
【正】 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在《幻灭》、《邦斯舅舅》、《驴皮记》等作品中多次提到“中国西家”、“中国纸”、“北京”、“北......
【正】 “在我们这个看来是如此开明的时代里,何以艺术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雕刻家、建筑家却如此受人轻视呢?”巴尔扎克以他......
《幻灭》的第二部分里,静和慧以及大学时的许多同学一道在大革命中心武汉活跃起来。那是1927年。批评家们已经注意到小说第二部分的......
<正>1.《幻灭》"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从1到9的简单数字循跳转在由2,400个蓝色的L......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作家和批评家的双重身份出现并取得卓越成就且为世人公认的,除了茅盾之外很难找出第二个人。近几年来,......
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于1927年9月——1928年6月陆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修改浪潮中,茅盾修改了自己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蚀》由《幻灭》、《动摇》、《追求》三......
<正>时间是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能感知和表达:小到一分一秒,大到千年世纪,数字为我们"度量"和"捕捉"时间提供了便利。与时间......
<正> 对巴尔扎克及其作品(包括《幻灭》在内)的评论,人们似乎已经论述不少了:本文只想着重谈谈长篇小说《幻灭》对法国二十年代的......
<正> 长篇小说《幻灭》产生在巴尔扎克创作道路的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全书达四十余万字。在《幻灭》中,巴尔扎克显示出与他其它作......
<正> 在批判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巴尔扎克不仅把现实主义的社会内容推向了表现整个历史时代的高度,同时也把现实......
<正>一、鲁迅好友许寿裳曾于1920年底,当面向鲁迅问过“鲁迅”这一笔名的寓意。鲁迅的答复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
期刊
<正> 奥诺莱·德·巴尔扎克(1799—1850年)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当过律师、投机商人、军粮供应主任......
在茅盾研究中,《从牯岭到东京》一直被视为作者回应创造社和太阳社对《幻灭》、《动摇》的“批判”或“责难”,并被动表达其对“革......
茅盾与︽蚀︾伏琛《蚀》即“《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是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茅盾曾说:“1925年到1927年,这期间,我和当时革命运动......
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全盛期,为青年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和力量的舞台,然而他们无法适应处在转型期的社会的价值准则,甚至导致......
<正> 创作动机的心理机制,是指创作动机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心理活动,它在作家艺术家内在心理中的生成部位、结构层次和动态轨迹,以及......
<正> 十九世纪末叶,法国的一位作家曾经半开玩笑地说:“我象流星一样进入文坛”,不幸的是,他的创作生涯也如流星般一闪而过。但这......
<正> 茅盾先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创造》,在评论界历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作者自己对《创造》却很喜爱,曾多次提及,不但强调了......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现实主义问题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二人对巴尔扎克这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评价也从多个角度......
【正】 小说《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写于1835—1843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作家......
<正>在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特征的时候,不提到茅盾的贡献似乎是难以想象的。因为茅盾自身的文学作品在世界上达到的......
【正】 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流派,犹如茫茫大河,滔滔不绝.有的作家是河中的一滴水,随波逐流,有的象浪上的一朵花,稍纵即逝,有的......
在茅盾研究中,《从牯岭到东京》一直被视为作者回应各方对其小说的批判、被动表达。对革命文学的意见。的文本,其对小资产阶级的论述......
近日读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茅盾流亡日本时期创作的作品和有关史料,忽然发现,世界上有些现象很怪也很耐人寻味,常人往往难以用一般逻......
一我国在 1 9世纪末开始注意引进西方的文化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 ,当时的中国知识界 ,对西方政治、社会理论的介绍 ,多取之于英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