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评论》相关论文
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李大钊在20世纪初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做出的最卓越贡献。李大钊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第一个系......
近代西学东渐,五四前后思想与潮流交融的思潮风起云涌,其呈现的脉络无疑与展示的载体或平台有着密切关联。其时国家、社会的话语表......
王光祈是五四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少年中国学会的创办人。《每周评论》创办时他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是否是《每周评论》的发起......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于1919年8月30日停刊。《每周评论》的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主要撰稿人是陈......
公理被强权戏弄了 《新青年》每月一期刊发长篇论著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变化越来越快的形势了。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李大钊、......
新闻周刊历来是一种重视意见表达的媒介。1932年《独立评论》创刊时,胡适曾发表这样的办刊主张:用自己的知识、用公平的态度去“研究......
“灯塔”与“大总管”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是在八十多年前的成都,却由一个小小的书店联系在一起了。老一辈革命家张秀熟在19......
1919年7月8日,读者倪生致函《每周评论》杂志社编辑,讨论婚姻问题. 全信如下: 记者足下: 我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今天又去看......
<每周评论>对推动五四时期舆论界的进步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领导人物的高一涵,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每周评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报刊,它的经营十分具有特色:它在北京大学的支持下创办、发展,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办刊资金,注意与商......
论五四杂文的社会性批判姜振昌我们对五四杂文所表现出的巨大思想内涵从总体上进行理论概括与条理化分析时,的确面临着一个似乎不容......
经过新文化运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其中发挥作用最大的便是《新青年》。用胡适的话说,《新青年》创造了一个时代。新文化运动对......
90年前的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青年学生自主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最为重要的政治成果,并不是从日本侵略者手里争回了山东......
1929年8月,值北伐成功之际,上海世界舆地学社以《建国方略》为依据,面向全国编制发行《孙总理建国方略图》。这份定价壹圆六角大洋......
<正> 《每周评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端时期的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重要记录,是五四爱国运动初期的政治指导刊物之一。它初步地揭......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评价的历史反思魏绍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中,曾经出现过多次有关中国社会问题的严肃而认真的争论,这种......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特别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不断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新......
1919年7月,"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成立、《湘江评论》在湖南创刊、《每周评论》又掀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汹涌澎湃的新思潮滚滚而来......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于1918年2月在北京创办的一份政治评论性小型周报。在主旨思想方面《每周评论》与《新青年》保......
<正>托马斯·库恩曾提出不同学术观点争论的科学范氏,我们将其称之为范氏整合。所谓范氏整合即"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
<正>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已丑)一岁 李大钊字守常,乳名憨头,初学名耆年,字寿昌,号龟年(后改名大钊),公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
<正> 李大钊同志不仅是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者,而且是我国无产阶级报刊事业的奠基人。为了全面研究李大钊同志,特从学术界至......
<正>李大钊(18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青少年时,他读书非常刻苦,吸取各种新知识,探索救国救民的......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中,诗歌得到高度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成就。自由诗是白话文学领域中的先行者,它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学和......
<正>今年是"五四"百年纪念日。再度拜观、摩挲黑龙江大学博物馆名人手迹馆藏李大钊、陈独秀书札各一通(附陶履恭即陶孟和致李大钊......
<正>掀开历史的帷幕,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撼世界的“五四”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
五四运动爆发前,陈独秀顺应形势演进,创办了出刊周期短、与时势联系紧密的刊物《每周评论》,并紧紧围绕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以及国......
<正>毫无疑问,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人之一。陈独秀在蔡元培去世之后曾发表感言:"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
《新青年》之后,对于国内报刊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各类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五四运动时期,《每周评论》是研究和......
<正>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每周评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的关键性报刊之一。该报先后由陈独秀、胡适主编,是1919年五四......
胡适与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并峙的双峰,也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双子星座,更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一对巨擘。他们各自......
《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其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配合《新青年》,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
<正>"主义"与"问题"之争是自"五四"延宕至今的思想界图景和经典话题。"五四"的参与者、在场者的鲁迅与这场论争之间存在介入关系,......
五四新文化派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胜利激发转向现实政治的标志是创办《每周评论》。《每周评论》与《新青年》虽有分工,......
“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在本质上还是意识形态内在规定性的冲突。五四以来两种思想谱系分别以不同的变形进行着思想的交锋。从《......
<正> 五四运动发生后的第二个月,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1919年7月20日)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起了一些......
<正> 五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斗争成为时代......
<正> 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尤其是研究近代史人物(包括革命史人物)更为复杂和困难。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评价历史人......
<正>1919年5月4日,一场始于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农工商等中下阶层群众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爆发,史称"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