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副刊》相关论文
新文化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文学史序幕,以《晨报副刊》创办十年(1918.12——1928.06)时间段为研究样本可看到,短短十年间,由于中西文化......
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李大钊在20世纪初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做出的最卓越贡献。李大钊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第一个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鲁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略谈香港》的注〔15〕原文如下:陈大悲(1887—1944)浙江杭县(今余杭)人,剧......
1民国文学文献的影印出版成果影印的目的就是因为稀少,不容易看到,除了一些大的图书馆,很多图书馆没有收藏。到目前为止就我们所看......
本文以1921年至1925年的北京《晨报副刊》为考察对象,旨在探索爱美剧的演出形态。认为业余化的演剧方式是制约爱美剧发展的关键因......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密不可分,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各民俗事象的价值被重估。《晨报副刊》作为四大副刊之一......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并提出了两项改革计划:“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
5月12日北京《黄报》载:“议员夏某等,以近畿一带不雨已久,人畜憔悴,因此咨请政府,实行禁屠,以祈甘霖。闻自今日起,实行禁止五日……”等......
小序蹇先艾先生在《记朱大楠》一文中说:1923年,朱大楠“曾经在《晨报副刊》上写过一篇杂文,反对当时有些小说中的人物姓氏用英文字母......
徐志摩借题“谈革命” 1926年1月,正在北京从事学生运动的陈毅,“为了使列宁纪念能在善于反宣传的《晨报》上吐露一点消息”,......
沈从文从湘西来到北京那一年,还不过二十岁。他原本是选择了都市,而都市却无情地拒斥了他。幸而郁达夫根据一封信冒着鹅毛大雪找到......
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以来,就凭借它严密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成为了无产阶级追求自身解放的利器。五四前后,随着国内革命运动的风起......
孙伏园接手《晨报副刊》编辑工作后的四年里,《晨报副刊》结束了李大钊编辑时代所带有的的强烈政治色彩,开始转型为纯文学副刊。该时......
解放前的和当今的"夜光杯",都是我国副刊的成功典型,它们都以重视时事、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提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表的园地为优点......
期刊
《晨报副刊》在中国副刊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扶植了一大批作家,冰心就是就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梳理冰心与《晨报......
发生在1924年的孙伏园“辞职风波”,不仅显示出其时《晨报副刊》编辑层的趣味分歧,还隐含着孙伏园背后的“周氏兄弟”与《晨报副刊》......
一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最主要的贡献还是他的小品散文,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他......
1921年底到1922年初,北京的《晨报副刊》分章连载了鲁迅的中篇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农村未庄的一个乡......
《晨报副刊》在中国报纸副刊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扶植培养了一大批作家,沈从文就是在徐志摩任主编时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梳理沈从......
笔者二舅程朱溪是一位爱国文化人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坚持抗日立场,在当时知名报刊杂志如《东方杂志》《国闻周报》《大公报》《......
<正>闻一多是著名学者、诗人,沈从文是著名文学家。闻一多与沈从文原本没有太多的交往,但是身处纷繁复杂的现代文坛,他们两人不可......
面对商业化的文明新戏的堕落和西方话剧剧本排演的失败,以陈大悲为首的一批人借《晨报副刊》的舆论空间倡导了一场非职业演剧的戏......
《苦闷的象征》是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1924年2月在日本出版。该书问世不久,鲁迅即买到日文版原著,9月22日着手翻译,10......
《晨报副刊》是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期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李大钊在一段时期内负责该期刊......
孙伏园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报纸副刊编辑家,是中国新式副刊事业的开创者。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副刊编辑工作,是中国编辑报纸副刊种......
《晨报》是20年代初中国早期话剧发展的基地。《晨报副刊》上记载了中国早期话剧的发展状况,反映着中国早期话剧的启蒙追求,展现出早......
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通过外文作品的译介和刊登进一步呈现了《晨报副刊》的办刊宗旨和办刊追求。在1921年至1924年间所刊爱罗先......
1919年2月至1920年6月间,李大钊负责《晨报副刊》的编辑工作并对其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晨报副刊》开始大量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
石评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因爱慕梅花自取笔名石评梅。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
本文以《晨报副刊》所发表的新诗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论的思路和方法,全面梳理《晨报副刊》上的新诗创作,为上世纪二十年代新诗在......
作为民国初年的“四大副刊”之一的《晨报副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同时也是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
《晨报副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份报纸副刊,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对《晨报副......
孙伏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报刊编辑家,在他长达几十年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尤以五四后期主编《晨报副刊》时最为出色。孙伏园深受新文化......
《晨报副刊》对于五四新文学采取了异常罕见的积极支持的态度和诸多措施,包括先后选聘《新青年》轮值主编李大钊和“副刊大王”孙......
<正> 说到报纸副刊,老年人也许还记得六十年前的北京《晨报副刊》。它创刊于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二日,早期由孙伏园主编。孙伏园,原名......
本文通过对《晨报副刊》由来的介绍,从三个方面叙述了《晨报副刊》在“五四”时期的进步作用:①刊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及有关介绍......
《晨报》原为研究系的机关报,其副刊毫无影响力。李大钊接手《晨报副刊》后将其改版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各种进步思想的舞台,为......
期刊
《新青年》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之一,而复刊后的《晨报》,特别是改良以后的《晨报副刊》则是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
新月社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的新文学社团之一,又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团体而著称于现代中国思想史。本文打破过去或偏......
【正】 《觉悟》、《学灯》、《晨报副镌》和《京报副刊》一向被称为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在新文化运动史上和现代思想史上都有相当......
徐志摩主编时期的《晨报副刊》,是指从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这一年的《晨报副刊》。由于在撰稿人员、编辑方针、版式设计、出版......
报纸和出版社往往成为文学社团的生命线。通过对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间徐志摩所执掌的《晨报副刊》的考察,这个时期的《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自1920年5月孙伏园接编之后,一直以发表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著作及现代诗歌小说散文(包括杂感、小品等)为主,大力......
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晨报副刊》是新文学在中国北方的战斗堡垒,继续秉承鲁迅《新青年》时期“思想启蒙、文学救国”的新文化传播的......
在上世纪初的中国,推动文学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是报馆和出版社,有实力的报馆或出版社往往是既发行报纸又出版书籍,如晨报社,不但发行《晨......
《阿 Q 正传》从创作、发表与评论无不打着《晨报副刊》的烙印,也因此成为文学与媒介互动与共生最成功、最典型的范本,亦是媒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