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学相关论文
今人在考察梁启超“新史学”与民国新历史考证学时,多将梁启超重通史以求致用的思想与新历史考证学派偏专题史以求真的理念加以比较......
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历史教科书》开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合编的先河,在我国历史教育和教科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
目前,对于近代史家、史著的个别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对近代史学的整体研究则比较薄弱。胡逢祥、张文建两位同志所著《中国......
(五)世界史研究进入新的时期。 新时期世界史学界在认真批判和清理“左倾”思想、教条主义对历史研究消极影响的同时,逐步清除了......
2012年12月6至7日,由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
当今时代,人类知识生产、传播与创新,鲜明地呈现以下四个特性:知识更新快速性、知识总量无限性、信息发布随意性、知识真伪难辨性......
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史坛出现了总结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的热潮,齐思和积极参与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题,他对中国近代史学的探讨,......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傅斯年的名字和“史料学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他的明确倡导下,中国近代史学研究领域内逐渐形成了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新史料的“发现时代”。这里所说的史料发现包含的内容是广阔的,不仅有甲骨卜辞、......
西方社会学的传入主要体现为一个过程,其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变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理论和方法多被中国近代史家吸......
中国近代史学界对西方中心主义有一定批判,不足在于对于西方中心主义在新中国建国前的学术主宰以及建国后对国外去西方化的报导及......
鸦片战争后逐渐兴起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介绍外国史地知识、当代史撰述等趋向,最多只可视为时代在史学领域的某种反映,尚难构成对......
<正> 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中国近代史学氤氲生成和新陈代谢的根本特征是:移植性、不成熟性和发展的不充......
<正> 中国近代,社会动荡变革、文化新陈代谢,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这其中包括对近代西方历史哲学......
戚其章先生的新著《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凡七章,40万字,其主要的特点如下:第一,发覆阐微,填补空白。关于中国近代史学领域内各个......
1990—1995年台湾、香港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索引1990—1994年(续)论文篇一、总论一八00年:一个回顾与前瞻的转捩点黄仁宇历史(月刊)581992年11月迎接一九00年──中国......
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之史学项文惠钱国莲本文对中国近代史学三大家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的史学理论及贡献作了分析评述,着重指......
<正>为聚焦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热点,推动理论创新,促进近代史学科的繁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学理论与文化史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关于史学研究也不断进步,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也随之日益繁荣。面对中国近......
期刊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专业史学期刊的出现是现代史学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民国史学在人才培养方式、学术表达方式以及......
一、晚清政治史研究没有热点在对与晚清政治史有关的近 2 0 0篇文章作了检索之后 ,一个总的感觉是 1 999年的晚清政治史研究没有明......
【正】 严复一生没有写过专门的历史学著作,然而,他的以《天演论》为代表的一系列译著对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所发生的深刻影响,却是无......
晚清与民国时期已有若干各具特色的中国近代史通史著作与专题著作面世。系统地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近代史,则缘于延安时代中国......
由聊城师范学院、聊城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傅斯年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9月21日至25日在山东省聊城市召开。来......
中国近代史具体指的是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的这一阶段历史。这是一个乱象纷呈的年代,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力量和各种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