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相关论文
茶不仅是一片叶子,它会让人想到许多事情,比如历史上某个特殊的年代,特定的事件。110年前,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似乎是中国......
《国学丛刊序(代罗叔言参事)》是王国维所撰写的一篇重要文章,1914年6月写作于日本京都。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在“引子”部分,交代了......
求实出版社出版了柴德赓的《资治通鉴介绍》,这是一本好书。深入浅出,广积薄发这些都不是容易做到的。对一个历史问题、一部学术著作......
清人张潮所作《出梦影》中有一则论及藏书和读书的:“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他把......
我原以为,俞平伯先生在“文革”中承认自己反动,是迫于高压;而他这样做,又是传统教育所致。(见《读书》一九九六年十一期)及至读了《陈......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电视上解读《三字经》,在涉及殷商文化的段落,对两千多年来被冠以“暴君”的商纣王翻了一次案。 有趣......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自一九六九年去世,至今已快二十年了。陈先生的全部学术成果汇印行世也有八、九年了。但是对于这位史学......
学术研究也有潮流,但吕思勉先生是不跟的。潮流过来,很自然地分了新旧,适应潮流的就是新派,不适应潮流的就是旧派。当时的潮流是西边过......
陈寅恪、唐长孺先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领域公认的大师,两位先生均对《桃花源记》这篇名文做过精审的考证,两位先生的研究成果......
关于《词中故事:明末士风与清初科场案》一文的几点补充 陶志固 《读书》二○○三年六月份载有谢谦先生《词中故事:明末士风与......
【项目缘起】上世纪末,我国加快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
1926年9月26日,由于“中西两医并误”,王国维的大儿子王潜明患伤寒终告不治,病逝于上海,年仅二十七岁。王潜明是王国维的原配莫氏所生......
陇南东与汉唐古都之地三秦相连,南与巴蜀相通,有些重要关口是历来兵家争夺之地,所以涉及军事、战役、军事人物的碑文较多。公元85......
24年前,他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13年前,他进入兰州大学攻读历史系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从此与敦煌学结缘…… 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
任先生说:我知培养一流学者。你自己要立下志向,向着一流学着的方向努力……回顾我做敦煌遗书研究的25年,每一步都有先生的全力支持。......
近日,各大媒体报道了一位52岁的浙江菜商范国梁“弃商从文”,到北大当旁听生的新闻。我得知后不禁感慨万千,也不由得想起了已故北大资......
“先生是什么,可能就是马相伯说的那只想叫醒这个昏睡中国的一条狗;就是泰戈尔笔下,黎明之前最黑暗时能够报晓的鸟儿;就是黑格尔笔下,傍......
1942年,国内物价飞涨。胡适听季羡林说陈寅恪一家食不果腹,立刻托季羡林送上3000美元,但陈寅恪坚辞不受。胡适想了一个让陈寅恪能接受......
读大学时,翻阅过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张岱的《陶庵梦忆》等书,由于阅世尚浅,只觉得笔者的文笔尚可,而记载实在是太琐碎了。等到人......
他的学养、经验和操守,真正值得后人尊重和感念。可是他的最后际遇,则是需要痛切反思的一个历史纠结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知识界......
林纾在北大任教时,一次见学生们昏昏欲睡,便把课本一合,说道:“下面我为大家讲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为之一振。林说:“有一个风流和尚......
读完蒋天枢教授编著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掩卷长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盖棺论定,陈寅恪在学术上的贡献,似乎已经为世所公认(当然......
我父亲刘大年从50年代初调人中国科学院,在郭沫若院长直接领导下工作,至郭老去世,前后二十七年,除“文化大革命”最初几年外,一直与郭老......
1月19日,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暨第十五次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新史料的“发现时代”。这里所说的史料发现包含的内容是广阔的,不仅有甲骨卜辞、......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感情与理性的矛盾>.我想,这个问题或矛盾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也会碰到.喜欢一个什么东西,对一个什么东西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