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观相关论文
朱谦之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学术兴趣广泛,著作等身,其《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专著......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通过阅读西书,赴欧留学,亲身接触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认识逐步加深.他的中西文化观经历了一个......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改革思想家和实业家。长期以来,郑观应的生平活动和他的代表著作《盛世危言》,以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巨大震......
国内外关于胡适的研究范围很广,研究资料多不胜数,主要涉及文学、哲学、历史、教育等领域。他对中国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凭借多年......
生当于中西文化大碰撞时代的康有为本于救亡图存之旨,在历史、社会及自身三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他把中......
生于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时代的梁启超为了国家的救亡图存,在国家和民族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之时,在历史、社会及自身等众多......
作为20世纪中国国学大师中最具有影响之一的钱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不移的保卫者,他注重使用哲学思维和历史考察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中体西用”思维范式指涉的文化立场,通常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为根本,而视西方文化为外在枝末的发用.据此,近代中国逐渐展开器物、......
辜鸿铭与梁漱溟同为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对学术思想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不可磨灭.两位学者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社会文化大变局之......
晚清70年,是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剧变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开始发生剧变的时期。由此预见到在此期间所进行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激烈的......
一般来说,中国人命名讲求文雅,要为其赋予一定的意义,可以说,名字是家长对孩子寄托的美好希望.在小说中,名字则是代表着人物特点的......
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是毛泽东于中西文化碰撞尤为激烈的近代中国,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来的,其主要内容有以辩证思维反思中西......
1990年,李安执导第一部表现东西文化差异的电影作品《推手》,此后又执导了《喜宴》、《饮食男女》,这三部作品被称为“家庭三部曲......
摘 要: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又吸收了西洋文化的精髓,学贯中......
梁漱溟是近代以来“复归”论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复归”论不仅在中国文化的困厄时期卓越地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生命......
在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中,既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又有吸收西方文化的一面,将中华文化置于近代世界文化的广阔背景中,判断其价......
俞平伯是"五四"时期颇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与新旧文化嬗变的大潮交相融汇,形成自身别具风致的外显样貌。......
“中体西用”是盛行于晚清的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在其发展演变的晚清时期,这种文化观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一阶段性......
周恩来的中西文化观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比较、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是对中西文化冲......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郭嵩焘是一位地位重要而又久被忽视的人物,至今学术界对他仍研究论列不多。其实,他是最早对西方......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厘清中西文化的关系、明确中西文化在彼时中国的定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清末重臣张之洞......
本文认为先中后西的文化批评观和建构一种新文化的文化发展观构成了青年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文......
洪仁玕和冯桂芬能够分别从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和晚清封建政权的立场上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具有时代性和综合性.他们的思想代表19......
杜亚泉是中国20世纪初一位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区别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他力主东西文明的“调和”,认为“吾国文明”与......
所谓中西方文化观,指的就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的历史文化与西方的先进以及新潮的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评价和选择,在这些......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和文化大师,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原名嗣糜,后改名胡适,字适之,该......
康有为(1858—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改革家、思想家和学者,出生于广东南海,后人因此尊称他为“康南海”或“南海先生”。康有为所处......
赛珍珠的父母在她三个月时漂洋过海来中国传教。然而,他们的海外传教事业终因异质文化的对抗和碰撞而未能成功。赛珍珠从他们事业和......
从历史的维度考察邓小平的中西文化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丰富邓小平理论的内涵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中国马克......
牟宗三从'道德的心'这个文化生命'本原形态'出发,对中西文化进行阐释和抉发.他认为,中西文化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怎样对待中西文化的碰撞?怎样把握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加强民主建设的关系?怎样摆正文化领域中的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
为学界所忽视的政府阶层的中西文化观,在清末主要有两种形态:中西会通、中不如西。其中的中西会通思想,樊增祥所著《樊山政书》是很......
严复介绍过来的进化论思想和近代经济政治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起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于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虽没有达到精通西学......
清末民初,桐城派学人先后创办了《经济丛编》、《四存月刊》、《民彝》等期刊,借用新媒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中西文化观。从清末积极主......
【正】 为了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屡遭侵略的局面,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代表了......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一脉贯穿的精神主宰,伦理、政治是其文化轴心;而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其主流文化,民主、自由构成其文化框......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
梁漱溟,国学宗师,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始长达百余年的自强道路探索,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始突破,甚至是抛弃中国......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先生为创建现代教育理念而提出的办学方针,也是其承继、容纳中西文明的文化观。追寻其历史轨迹,对创建和谐社会......
认为孙中山是中国近百年来自觉思考中西文化关系并付诸实践的重要人物,孙中山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和长期的革命生涯使他对中西文......
在近代,现实与理想、理智与感情、经历与学识等交互碰撞,学人的中西文化观也处于不断的斗争和矛盾之中。吴汝纶的中西文化观亦是如......
回顾了以往研究对于严复的评价.在分析他的中西文化观的基础上,探讨了他救国道路('第三条道路')的选择及其客观必然性依据......
在中国本位文化派与全盘西化派的论战中,张东荪没有偏向于任何一方。面对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张东荪以独立的反思精神、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