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观相关论文
十七世纪中叶明清鼎革之际的“蛮夷猾夏”以及东亚周边族群中华意识的觉醒,使中国“诸夏/四裔”的传统天下秩序逐步受到同文之国的......
在日本江户时代,儒学与兰学都发挥了重要影响。儒学以其“仁义”“礼”“文”等普遍价值和普世意义,在江户时代被广泛接受,基于儒学普......
摘要:晚清广东顺德籍文人梁乔汉刊于1900年的诗集《港澳旅游草》展示了近代中国沿海开埠城市一个普通下层文人的华夷意识。《港澳旅......
洪大容(1731-1783)是朝鲜18世纪后半期著名的实学家,《医山问答》是他晚年的著作,也是韩国历史上第一本自然科学类小说,其中涉及的......
本文旨在探讨北魏各个历史阶段鲜卑贵族与汉族士人的华夷观。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北魏政权,汉族士人则以不同的身份被纳入......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又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但他也是北宋历史上一位毁誉相参的政治人物。他在华夷观......
《燕行录》是朝鲜使者来华朝贡和受册封时记录的所见所闻所感,里面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地理、制度、建筑、风......
传统的华夷观是以华夏文化优越感为基础、以儒家礼法制度为依托而产生的一种“华尊夷卑”的思想体系,华夏人的这种主观意识随着文......
华夷观念是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近代"华夷观"研究兴起;九十年代,该研究进一步拓展,开始走向兴......
南龙翼于1655年和1666年分别以通信使和燕行使的身份出使日本和清朝,并根据沿途见闻分别撰写了使行日志《扶桑录》和《燕行录》,对......
夏、商、周三代以来,秦联姻案例呈现“嫁女多于娶女”“与先秦其他诸侯国联姻次数相对偏低”等统计特征,根据阶段性政治目标则可分......
朝鲜型华夷观在明朝时期表现为统一性,清朝前期表现为矛盾性,清朝中后期受北学思想影响,表现出务实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的特征。这......
18世纪上半叶,受"华夷观"的影响,燕行使以其衣冠制度"一遵华制"而沾沾自喜,鄙夷清朝、讥讽汉人正是其华夷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随着清......
明代以来,琉球通过与明王朝的朝贡往来,航海技术不断提高,同时由于明初的海禁政策,使其依靠中介贸易往来于东亚诸国,为琉球与朝鲜的交往......
言及近世日本的对外意识时,以中华华夷思想为模板所创的所谓的"日本型华夷思想"尤为值得研究者关注。日本型华夷思想反映在文化意......
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在对外战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北宋与辽、西夏开始处于平等外交地位,而非先前附庸主从关系,中原士人第一次在“积......
本文通过宣德、正名、示警三方面对《大义觉迷录》中所体现的雍正皇帝对其统治中原和传统华夷观的看法进行分析,指出这实际上是雍正......
甲午战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社会各阶层被迫进行认真的思考、探索,整个国民的社会心理发生了根本性......
在传统华夷观指导下,朝鲜李朝与明代中国建立了堪称楷模的朝贡——册封关系。明在"华夷无间"这种外交观指导下,始终奉行"不征"的和......
秦汉以后至明清,大中国范围内的华夷观念及其演变往往植根于华夷族群之间的体系性军力对抗及其分合消长,就族群之间战争对峙而言,......
乌孙为西域大国,在汉、匈关系中一度举足轻重,西汉“断匈奴右臂”的战略,首先因乌孙而提出.进而拓展为对于整个西域的宏伟设想。西汉采......
十六国到北魏诸政权以五德终始说来论证"天命",其背后多有解决胡族出身与华夏天子之间矛盾的用意。苻秦基本定型的"五胡次序"之谶,......
明清时期,朝鲜与中国保持典型的“册封一朝贡”关系。但在传统华夷意识的影响下,朝鲜使臣对待清朝的态度远不像对待明朝那般恭谨虔诚......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进入近代国际社会。此时,中国朝野并不认同西方以强权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模式。直至甲午战后,中国的维新志士始......
中国封建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的理念和实践.历代封建统治集团,特别是国家行政机构所做的一切努力,无论在观念形态......
从思想方面考量,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日本在江户时代已基本实现了思想的突破,初步完成能够指导现代化的"意识形态配置",即摒......
<正>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安定、发展,各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古代传统边疆政策对这一大趋势的形成有着重......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朝鲜受儒学尤其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严于"华夷"之辨。作为明清时期朝鲜使臣在华期间的纪行之作,"燕行录"记录了他们对"华夷"问题的......
本文从思想观念的角度,论述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洋务派从变易观、华夷观、义利观、人才观四个方面,否定了封建传统......
李氏朝鲜以儒立国,严守夷夏之辨,在明清易代后对中国心生鄙夷,导致其固步自封。燕行使北学派的奠基人洪大容对夷夏之辨进行了深入......
朝鲜显宗八年(1667)五月二十五日一艘中国船漂到朝鲜济州岛,该船首领自称永历皇帝所派"大明福建省官商"。据朝鲜政府调查,其实他们是郑......
在中国思想史上,夷夏之辨的观念主要形成了两种逻辑。第一种逻辑认为文化先进的是华夏,而中国(大清)的文化先进,所以中国(大清)是华夏;......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的华夷观逐步向近代民族观转变,立宪派对待国内民族问题上,提倡“满汉一家”及“大民族主义”;对待国外民族......
清末,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帝国历代统治者竭力消解的“夷狄”的民族性与贬义色彩被重新强调°1899年至1911年,带有强烈排满......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王朝国家的疆域及疆域治理存在着鲜明的“核心—边缘”二元化格局。受到国家形态、国家能力、疆域文化和边疆自身独特的治理生态等......
《宋史筌》是朝鲜王朝根据元官修《宋史》而进行改修,由正祖亲撰和御定,众多阁臣、儒生等参与编校而成的一部“宋史”。正祖君臣基于......
"华夷观"在不同民族冲突或者融合中产生,蒙元时代激烈的"夷夏之辨"不可避免地反映到相关历史杂剧创作中。《汉宫秋》《梧桐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