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德相关论文
中国哲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体。关于天人之际的关系,《易传》提出“天人合德”的思想,之后子思、孟子、荀子都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宋......
<正> 对于任何一位受过传统文化熏染的中国人来说,想必都能掂量得出"天地良心"这一词语的分量。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凭着朴素的信......
董仲舒思想中的天作为多层次、多面向的复合型范畴将人涵摄其中,由是规制了其天人一体的哲学图式,并在“同而通理”的交互运化之际......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论述了五运、地理、六气六化类相制胜及议病辨证治疗之理,也诠释了人处在自然与社会复杂系统中,应该以平气......
方东美先生通过比较分析希腊、欧洲和中国三者的宇宙观,指出西方宇宙观偏向于科学,而中国宇宙观更偏重艺术.谈论世界或宇宙时,不可......
生态破坏已经成为21世纪最突出的世界性问题之一,研究、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古代的文......
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系统表达出来,把人与自然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不仅包括生命形态的有机统一,而且还包......
“圣”的理念,在儒家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终极关怀之视野中,乃是关于中国古典道德形而上学之基础主体论的中心话题之一。他们从“从......
不了解乡村,就很难了解中国。作为中国乡村化的寻根文学很能体现出中国情韵。但由于现实的原因,小说中又具有着诸多作家贯注的主观意......
“圣”的理念,在儒家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终极关怀之视野中,乃是关于中国古典道德形而上学之基础主体论的中心话题之一。他们从“从......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传递出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
儒学的主旨就是人学,它对于人伦道德给予更多的切实关注,故其形而上学实质上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儒学从其发轫(先秦儒学)、发展(汉唐儒......
和谐宇宙观是当代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但两者并不等同,今天的和谐宇宙观也绝不是对它的简单恢复。蕴涵于圆点儒家的天......
肇始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美学思想中贯穿着气化流行、阴阳和合,达到物我一体、感情与形式相统一的目的。中国哲学尚礼、至美的......
《春秋繁露》为西汉董仲舒的主要政治哲学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为易学与中医学的角度,从人副天数、循天之道、天人合......
针对中国古代儒家从天人合一引申出天人合德,论证了本体论依据,确立人的价值和道德的本原;天不仅是个人和人类社会的道德之本,而且......
<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所代表的和谐的、整体的生态观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最为集中的体现,天......
<正>我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1960年毕业,是北大第一届五年制学生。毕业至今57年,一直在北大当教师。我始终觉得中国文化对教育是最......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思想对四合院建筑型制存在和发展的影响。内容重点在以下几方面: 1.“天人感应”思想与四合院建筑型制......
基于周敦颐以《通书》为中心的天观、人观及时中观,本文研究了其在天人合德解释上的意义及特征。天观是天道及天德的解释,人观包括......
<正>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说:'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王阳明虽然没有专门的易学著作,却有丰富的易学思想。他精通易道,不仅知易乐易,而且玩易占易,对《易》有着特殊的敏感、彻悟和信仰......
本文从宗教、哲学、伦理视角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与"天人合德"进行辨析,试图完整呈现其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本文认为......
<正>一、汉民族的色彩崇拜意识受“天人合德”价值观念的影响,黄色和红色成为汉民族最为崇尚的颜色。黄色成为汉民族的象征,是汉民......
"内圣外王"是"德性"文化的体现,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心灵境界。儒家"内圣外王"是从"天人合一"内化为"天人合德"始,中经人的心性修养......
<正> 中国文化词汇学,是紧密结合中国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主要通过汉语词义的系统与贯通来探求汉语词汇、词义的特点与规律的科学......
考察周人的德性伦理结构,可以发现宗教中至上神"天"与祖先神的分离,在伦理上表现为公德之"德"与私德之"孝"的分离,使得周人的德性......
儒道佛三教所彰显的是一种文化的王道主义,中华民族家园建设应朝向“天人合德”的理想向度,并应“践形”于伦常日用之间。以儒、道......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宇宙万物的相通,相合与统一。因此,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产生于这一思想背景下的中医学正是......
儒道两家关注"心性"、"生命"、"人生"的价值取向和关注"天人一体"、"万物一源"、"物吾共生"的思维方式,集中表征着中国古代哲学的......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先秦儒家认为,天是人的价值和道德本原,人对天又具有主体能动性。在天人关系上,天与人具......
本文由“导言”和正文的七个部分(章)构成。 “导言”是本文的总体性的交代和概括性说明。在导言中,首先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理由。......
1989年初,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曾说:“能不能建立新的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是我们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我国传统......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中国历代思想家都有丰富的论述和讨论,如北宋思想家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可见,自......
《系辞》的“三才”之道把人与天地看做统一的结构整体,人效法天地发展自我,也顺应着自然世界的演化循环。“生生之德”是人安身立命......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家园中的重要元素。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尤其提倡德行修养,这种德行修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
在当代文化建设中,针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包含的古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它作为一种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涵涉儒、道、墨、释等家,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灵......
【正】 可以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来含义的探求与说明,仍然是今天学术界一个有必要考究的课题。 谈到中国古代“文化”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它在传统伦理思想中表现为天人合德。这一命题规定了传统道德的本体、道德价值的本原以及人的道......
前言《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这本书可以说是林安梧教授二十余年来思索中国文化传统的心得累积。"道的错置"("Misplac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