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王相关论文
《淮南子》和《春秋繁露》均为西汉武帝时期著述,在中国思想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两书不但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
对孟子所谓“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诠释可溯源于董仲舒,其虽未曾提出针对这一命题的诠释,但其《春秋》学中却内蕴着对这......
“素王”是道家总结古史传说时代部族首领任政特点提出的一个基本哲学概念,即治道质素之王。在汉儒经学阐释以及政治推衍下,作为泛......
龚自珍公羊学的一大特色,在以人才之优劣及受重视程度论三世。这一学说的确立,与其早年从段玉裁处习得的文字学知识有关。在龚自珍......
魏源从今文经学的立场出发,提出并系统论证了“《诗》与《春秋》一义”。依魏源,《诗经》与《春秋》均经过孔子编排,其中都寓有孔......
先秦时期是“《春秋》学”形成、发展及分化的重要阶段,孟子“《春秋》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提出孔子“......
"素王改制"之说是晚清今文经学所要努力达到的学术目标之一。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廖平的《知圣篇》算是论述"素王改制"最有代表性......
"制作"说是汉代经学"素王"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汉魏以后不断有人对"制作"说提出质疑和批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杜预和朱熹。晚清今文......
孔子改制说是整个<公羊>学的哲学基础,它由孔子素王说、孔子王鲁说、<春秋>新王说三个论点组成,分别说明孔子改制的合法性、改制的......
透过《天人三策》,可以发掘孔子成为“素王”源于其生前的立德、立功和立言。孔子生前学礼以知天,被人称为“圣人”,是为“立德”;......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指出,城邦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哲人王"的出现,但无论在现实还是在理论中,政治和哲学的对立都使得"哲人王"成......
在勃兴于两汉之际的谶纬传统中,孔子的形象由战国时期的君子及圣人转变为神圣的素王,学界多以此认为自董子之后的儒家宗教化更趋明显......
《春秋纬》是汉代《春秋》学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献的缺乏,长期以来未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但其对于丰富汉代《春秋》学、汉代思想......
今文学在对"孔子为王"的描述与论证中,提出了对王者的要求,这是一种对现实中君主的批判。公羊学以孔子为素王,将修身的必要性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