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相关论文
“天人合一”是当前描述中国古典天人关系的常用表述,但是通过仔细审读天人关系的古典文本,我们会发现“天人合一”的论证有着比较明......
民国时期社会政治的改变及经学的史学化重新激起了有关今文经学义理的探讨。蒙文通受廖平思想的影响,由早期今古文经学的探究上溯周......
廖平与其他某些持保守立场对西方“深闭固拒”的儒生有所不同,他试图站在儒学的立场上去理解西方,诠释西学。这在其经学三变(大统......
经学有今文、古文之别,是为常识。但将今文、古文分为两大派,一般认为始于廖平的《今古学考》。近读与廖平同时代的经学大家刘师培......
甘蔗黑穗病是甘蔗主要病害之一,分布于世界各蔗区。我国的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区)均有发生。该......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上面临着重大危机,但更深层次的是中国文化的危机和价值体系的崩溃,其典型表现是经......
廖平是晚清民初的经学大师,一生致力于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学的研究,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延续做出了突出贡献,可谓一代思想伟人。本文的主......
自从廖平治学“三变”之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在体现普遍性的意义上表彰儒学,《地球新义》与相关论著就是这一思路的具体实践.它通过......
廖平在晚清提出的今古文经学之辨,通常被看作是对汉代经学的客观描述,但仔细考察《今古学考》中的说法,会发现所谓今、古学各自同......
万众瞩目的农信社改革犹如轰鸣前行的列车,历时几载,一路风雨,一路欢歌。今天,正在迎来一个收获的季节。作为全国农信社改革首批八家试......
廖平《春秋》学的核心是以礼制说经,尤以《王制》为要。在廖平看来,《王制》一书,是孔子《春秋》之根荄所系。孔子修《春秋》乃为......
因应清季“古今中西”之争的核心议题,戊戌之后廖平放弃“今古学”之辨,转而会通今古、融合中西,创立“小大学”和“天人学”,建构......
廖平信《书纬?璇玑钤》“孔子删《书》,以一十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之语,分《书》为《尚书》《中候》,重列诸篇篇次,另......
郭沫若与近代今文经学大师廖平,虽然素未谋面,但从学术渊源上仔细辨析,却不难看到,他们之间实际上有着某种内在的学术承传关系。 ......
廖平与郭沫若都是生活在变革时代的四川学人,他们的人生选择和思想学术,必然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反映地域文化的影响。认真梳理廖平经......
廖平为近代蜀中著名学者.文章对廖平的经学演变作了恰当的评述.文章在肯定其二变、三变的功绩时,能指出其不足;在基本否定其四、五......
本文从史实研究的角度,有力驳斥了把尊经书院的创办全部归功于张之洞的观点。王闾运是薛焕聘的,而王在尊经书院的教学指导是尊经书院......
廖平一生学经六变,就其经学理论而言,不脱尊孔尊经的基调。但是,廖平所尊的孔子已经不是传统经学的孔子,而是带有近代色彩的孔子;他所尊......
近百年来,国内外对廖平的研究均有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国内对廖平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当......
廖平是张之洞赏识、栽培的学生,张之洞是廖平的恩师、知己。这种亦师亦友、一益一损、一扬一抑的关系,既增进又妨碍了廖平的经学研......
王闿运入蜀主掌尊经书院,不仅是王、廖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也是近代湘学和蜀学的风云际会。王闿运对廖平的影响是在开拓视野、学术......
廖平经学分期历来以“六变”说为准,这与后人所持之廖平早期经学有较高价值而中晚期经学思想古怪不足道这一刻板印象有关。若以廖平......
王闯运开蜀学学风,以其独立性闻名于世;廖平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因笃信孔子,立说不免局限,但特立独行则是举世公认;吴虞叛逆而大胆,虽受业于......
评论廖平《隋本黄帝内经明堂》的主要内容和学术特点.认为全书以杨上善《隋本黄帝内经明堂》居首,故用以作为全书书名,但书中所辑......
廖平是中国近代经学大师,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思想家。他所在的年代是儒学作为政治的意识形态正在逐步走出历史的......
廖平不仅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献学家。廖平文献学的价值论取向既具有极强的历史客观性与时代特色,又具有很高的学术......
"素王改制"之说是晚清今文经学所要努力达到的学术目标之一。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廖平的《知圣篇》算是论述"素王改制"最有代表性......
廖平是近代经学大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他一生勤于著述,成果斐然,有著作140余种,《人寸诊补证》为其之一。本文叙述其学术成......
关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思想渊源,学界在是否剽窃了廖平问题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此中的不足之处在于,多只局限于从言论的争吵中取......
77年前,我曾见到过廖平先生。那是1932年春天,井研来了一个川剧班子名叫“品娱科社”,在城隍庙开戏园(原址在今井研城派出所地址),分堂厢......
"制作"说是汉代经学"素王"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汉魏以后不断有人对"制作"说提出质疑和批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杜预和朱熹。晚清今文......
廖平是我国著名的经学大师和思想家,马一浮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二人在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各具特色......
《孔经哲学发微》是廖平参加孔教会第一次全国大会前,为纪念孔子而写的一部著作.在当时传统经学逐渐被西方学科体系所消解的背景下......
晚清今文学复兴及由此引发的经今古文学之争,乃近代知识与制度变迁中的重要环节,以经今文学为大宗的“蜀学”由此成为中国传统学术......
近世著名国学大师刘师培于1911年9月随端方入蜀,1912年元月受聘于四川国学院任副院长,同时主讲于四川国学学校,至1913年夏离蜀。他在......
廖平经学以“六变”著称,在近代独树一帜。其早年的“今古学”思想备受学人关注,至于其后期的经学主张,研究者多斥为“空幻怪诞”,......
廖平《春秋》学的特点,是兼治三传。所谓“三《传》镌后,别为《折中》”。即在兼治三传的基础上,力求三传会通。认为三传同源,所说经义......
廖平入读尊经书院后学思两变,自称第二变是“庚辰以后,厌弃破碎,专事求大义”,学术界据此认为廖平自1880牟开始,在王闿运影响下,厌弃汉学......
通过对晚清学者廖平"脉学"著作的考察和研究,认为廖平"脉学"思想尽管是以<内经>为价值取向,对<难经>倡导诊脉"独取寸口"的学说提出......
廖平(1851—1932),字季平,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经学大师、思想家。廖平先生的经学思想主要在于"今古文经学之......
一、引言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从明朝中后期至今已有500年左右,即使按照自清末以来西学深刻影响中国学术和历史的进程来算,也有1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