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相关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疏理史料文献和佛教文献,对敦煌BD00950写卷《维摩经解》中“声闻有異”提出了校勘意见,认为“異”乃“冀”字之讹,并举......
在中国俗文化话语中,“母夜叉”往往用来形容凶狠彪悍的成年女子。无疑,这个词汇大多数情境下都属贬义,与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
<正> 《中国翻译》1994年第4期载刘超先先生《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线索研究》一文,宏观地探索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读后受益不少......
本文首先揭示敦煌变文里“煞”字的一项尚未引起注意的用法,即用作形容词、充当谓语;然后以主要篇幅考论三种用法(作补语、状语、......
现藏中国甘肃武威博物馆的西夏文《维摩诘经》的文献照片公布于《中国藏西夏文献·甘肃编》,文献未经整理,次序混乱。此外,该文献......
人生如雪中观鹤,有清净,亦有混杂。从不同角度看世界,自是俗雅闹静各不相同;透过心窗看世界,不争不怒,沉静乐观,才能赢得世界的温度。 ......
计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若把计量比喻成大海,那么不管你是从事计量工作十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计量人,在计量之海岸边最多是个“......
金庸刻画小说《天龙八部》的主人公之一——虚竹时,着重描写了作为僧人的虚竹挣扎于持戒与破戒矛盾中的心理与行为,而虚竹最终破戒......
文殊为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主司智慧,因其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身份,其形象在佛教造像中被大量塑造。本文以国内现存的大量文殊菩......
《维摩诘经》又名《维摩诘所说经》、《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无垢称经》和《说无垢称经》等,历史记载共有八种译本,现存有支谦译......
《佛说维摩诘经》卷上……本一切知觉切善法具是不足以道品正法怀来一切是为法之祠祀最偶之福为世间上当其世尊说是法时梵志众中二......
涅是佛教学说的基本观念之一,也是修行的最高目的.大乘佛教兴起后,涅的含义较之原始部派佛教有了重要转变.是重要的初期大乘佛典之......
在已整理的敦煌变文中,有一系列与《维摩诘经》相关的文字。据前贤的推测,全部的讲经文篇幅宏伟,已知篇卷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国......
敦煌研究院藏敦研0066、0067、0247、0248、0249、0250、0251、0252、0375号等9件文书,系古佚本.本文对这9件文书的现状、来源、以......
由“不即不离”、“非出非入”的即世人生所塑造出来的是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莲人格.对此,文殊在中曾有过一个十分巧妙的比喻:......
在佛教的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中,以“不二法门”最为人耳熟能详,后来它又演化为一个成语,经常被人站在不同角度使用.“不二法门”的来......
《维摩诘经》融入世与出世为一体,提倡世出世不二.人间佛教是近代佛教革命结晶,主张佛教入于人间,不再出世无为,这与《维摩诘经》......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前些年还少为人知,但随着经由这里的敦格铁路建成通车和游人的增多,它那壮美的景观和宏大的气象......
大乘佛典<维摩诘经>在东晋南朝时期广泛流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思想受<维摩诘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亦佛非佛的奇特......
莫高窟壁画中的外族形象,多出现在唐以及五代时期的维摩诘经变、涅檗经变以及一些世俗图像当中,画卷里一般有吐蕃人、西域胡人、朝鲜......
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研究目前仍是王安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诗集中与《维摩诘经》有关的诗作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
枯山水庭园是日本园林的独特形式,为了探索日本枯山水庭园的营造动机和思想渊源,结合文献和实例,通过分析枯山水庭园的营造背景、......
本文认为《维摩诘经》的“不二”思想、“人间佛教”思想和“本心论”思想影响了《红楼梦》的艺术建构。“不二”思想中对《红楼梦......
《维摩诘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根据文本可视作是一部戏剧,具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完整的戏剧结构,是一部五幕......
本文从汉地著名的佛教偈语"烦恼即菩提"入手,重点考察它的提出者智顗所依据的佛典及两者之间的思想关系。首先,根据对智顗论著的探......
何剑平著,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8月版,俗文化研究丛书。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维摩诘信仰研究,为了历史在全景中透视这一现象,本......
本文主要考察了《维摩诘经》现存在佛典大正藏的三个汉译本,即三国吴支谦《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维摩诘所说经》和唐玄奘《......
"不二"思想在印度的《奥义书》哲学和佛教哲学中均有表达。汉译佛教经论对"不二法门"的诠释明显不同。阿含经类和早期般若经典均重......
此文以对藏经洞约1173件维摩写卷遗存的考察为基础,就中古敦煌《维摩诘经》的翻译、书写、流传与庋藏情况作了初步研究。作为物化在......
佛典同经异译不只体现了各个时期的语言演变,同时也体现了不同译者的语言特色。本文以对比方法考察《维摩诘经》三种译本中"所"字的......
<正> 王维的一帧极负盛名的画作《袁安卧雪图》(即著名的《雪里芭蕉》),历史上曾引起美学、哲学、宗教、文学批评等领域的关注,成......
佛典的汉译,自汉末迄于宋朝,历时悠久,几经演绎。译经的语言风格是指译经师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包含原典语言、翻译理念、汉文水平......
关于6世纪中国七尊像中的螺髻像之研究[韩]金理那著,洪起龙译一、序言从中国佛教雕刻史看,进入6世纪后,以前带有印度或西域样式的佛教雕刻......
本文重点考察《维摩诘经》在中国中古庶民信仰中的演进特质。《维摩诘经》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士大夫、普通民众两个文化世界。士大......
<正>僧肇(384-414)是著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344-413)门下的杰出弟子,是我国东晋时期的重要佛教思想家。史载僧肇年轻时"性好玄微,每以......
《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从后汉至初唐,前后有7个译者翻译,存留至今的只有支谦、罗什、玄奘的译本,而3人正是3......
《维摩诘经》与维摩诘居士在中国,佛教经典里人们熟知、影响巨大的有《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等大乘经。《维摩......
《维摩诘经》《般若经》从宗教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将佛教由出世转为入世。藉助玄学、玄谈,二经在中土相辅而行,为两晋僧侣所弘传,为......
佛经的汉译历经了三个不同时期,其中存在很多同经异译。不同时代不同译者的翻译特点不同,对语言也产生了影响。《维摩诘经》是印度......
敦煌研究院藏敦研0066、0067、0247、0248、0249、0250、0251、0252、0375号等9件文书,系古佚本《维摩诘经注》。本文对这9件文书......
"沙门致敬王者"的争论是王权与佛法的矛盾表征,更是佛教僧俗伦理的表现。在隋末唐初,"沙门致敬王者"争端再现,主张沙门拜俗者援引《维......
北大图书馆藏J.4号文书,尾题说明为日本圣德太子写经,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然而,从各种版本的经文内容校勘、书法风格、印章和收藏经......
《维摩诘经》中不二思想有空有不二、在家出家不二、佛国秽土不二等含义,这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一方面是它催生了"在......
<正> 不二法门——中道佛法的又一表述维摩经中的一个主题是圆融不二,这一思想散见于整个经文,但在第九章中得到了最彻底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