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进行阅读的方法,从书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才能让那些方块字吸引住幼小的心灵,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习惯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
一、在阅读中丰富语言材料
做衣服要用布料,盖房子要用石料,说话、写文章要有语言材料,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语言的材料。“词多则史,少则不达”,一个学生词汇丰富,作文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相反,词汇贫乏,又不会用,就会捉襟见肘。因此,积累词语,充其“源”,加强运用,强其“能”,是学会习作的第一要义。然而词汇的积累不能机械地进行,必须依托文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内化,让吸收与运用并举。
如阅读三年级上册13课《花钟》第一自然段,这段按照花开的不同时间、不同形态介绍了九钟花。每个分句都是按“什么时间,什么花,怎么样”的顺序介绍,其中有七种花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是学生学习遣词造句的好范例。请看学生仿写的作品:
春天来了,迎春花吹起了火红的小喇叭,牡丹、灼争先恐后地欣然怒放。夏天,荷花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绽开笑脸。秋天,各种各样的菊花舒展开婀娜多姿的花瓣;冬天,腊梅花迎着呼呼的风雪昂首怒放。
在教学中抓住文本的语言特色,启发引导学生在品赏好词佳句中,进行比较、分析、运用。让学生在比较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在运用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从而丰富自己的词汇,锻炼词造句的能力。
二、从阅读中积累语言范式
人教版教材所选的课文、语言规范,构思灵巧,便于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模仿的范本。大量的语言范式的积累,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的本质和规律,是学生走向独立习作的桥梁,是自主习作的第一步。教学时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教材作迁移,形成习作的技能。
如三年级上册12课《听听,秋的声音》,这首儿童诗1-3小节写大自然中秋天的各种声音,而写法上1、2节结构相似,第三小節大相径庭。根据这样的语言规律,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仔细读读1、2两个小节,发现了什么?(结构一样的,只是人物不童,第一节讲大树与黄叶道别,第二节讲蟋蟀与阳台告别。)请大家读读第3小节,学着1、2小节的句式结构改写。
(原文: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学生的改写作品:
听听,秋的声音,大雁追着白云,“呼呼”,是对大地暖暖的叮咛。听听,秋的声音,秋风掠过田野,“沙沙”,是献给农民丰收的歌吟。
三、从阅读中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莎士比亚说:“想象可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刘品思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手。”可见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同样,阅读也应放飞想象。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因此,读《山居秋瞑》、《春晓》、《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些诗词,老师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入到诗的优美意境中,平时我有意识结合音乐欣赏课,听《二泉映月》想象阿炳在二泉边独坐沉思,用音乐抒发一个盲艺人的生活辛酸,听《赛马》想象各种马儿迥异的神态。用表情塑造想象的情绪,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摘抄的习惯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阅读教学更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为让学生战胜阅读中的懒惰情绪,我还让孩子们准备了一个“采蜜本”,把每次阅读中的收获装进采蜜本,包括新认识的字,新理解的词等等,每周都依据每个人收获的大小进行评比,摘抄好的笔记本同学相互欣赏,评出“最勤劳的小蜜蜂”,奖给这些同学一枚书签,一枚小纪念品,或一张用红笔勾勒的笑脸。对学生来说小小的奖励幸福已充满了她的全身,摘抄的习惯就这样培养起来了。这种精神上的奖励会让孩子们的热情持续不退。只要教师能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并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易接受的方式,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的。
五、在阅读中培养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的习惯
为了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使我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受到更多启发和教育。要培养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的习惯。首先告诉他们获得资料的方法。通过书报、杂志查阅、上网查阅、调查采访、进行实验、观看音像资料等。这个收集过程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然后提供交流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的动机,如学习《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文时,课前先收集资料,有的学生了解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情况,有的学生收集了有关李燕娥的事迹,有的收集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学生汇报交流时,同学们都听得兴趣盎然,以至于有的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课后仍在继续,在课外传阅有关介绍宋庆龄的文章。有的在摘抄本上摘抄了宋庆龄发表的一篇文章《愿小树苗健康成长》,有的同学对宋氏家庭有名的宋氏三姐妹的故事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机会利用课外活动让她们读文章,讲故事,一个领导人就这样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她和蔼可亲,尊重他人,待人平等的品质,就这样感染着孩子们。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总之,在大语文观念的指导下,语文内教学应走出封闭课堂向课外发展,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进行阅读的方法,从书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才能让那些方块字吸引住幼小的心灵,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习惯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
一、在阅读中丰富语言材料
做衣服要用布料,盖房子要用石料,说话、写文章要有语言材料,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语言的材料。“词多则史,少则不达”,一个学生词汇丰富,作文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相反,词汇贫乏,又不会用,就会捉襟见肘。因此,积累词语,充其“源”,加强运用,强其“能”,是学会习作的第一要义。然而词汇的积累不能机械地进行,必须依托文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内化,让吸收与运用并举。
如阅读三年级上册13课《花钟》第一自然段,这段按照花开的不同时间、不同形态介绍了九钟花。每个分句都是按“什么时间,什么花,怎么样”的顺序介绍,其中有七种花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是学生学习遣词造句的好范例。请看学生仿写的作品:
春天来了,迎春花吹起了火红的小喇叭,牡丹、灼争先恐后地欣然怒放。夏天,荷花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绽开笑脸。秋天,各种各样的菊花舒展开婀娜多姿的花瓣;冬天,腊梅花迎着呼呼的风雪昂首怒放。
在教学中抓住文本的语言特色,启发引导学生在品赏好词佳句中,进行比较、分析、运用。让学生在比较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在运用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从而丰富自己的词汇,锻炼词造句的能力。
二、从阅读中积累语言范式
人教版教材所选的课文、语言规范,构思灵巧,便于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模仿的范本。大量的语言范式的积累,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的本质和规律,是学生走向独立习作的桥梁,是自主习作的第一步。教学时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教材作迁移,形成习作的技能。
如三年级上册12课《听听,秋的声音》,这首儿童诗1-3小节写大自然中秋天的各种声音,而写法上1、2节结构相似,第三小節大相径庭。根据这样的语言规律,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仔细读读1、2两个小节,发现了什么?(结构一样的,只是人物不童,第一节讲大树与黄叶道别,第二节讲蟋蟀与阳台告别。)请大家读读第3小节,学着1、2小节的句式结构改写。
(原文: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学生的改写作品:
听听,秋的声音,大雁追着白云,“呼呼”,是对大地暖暖的叮咛。听听,秋的声音,秋风掠过田野,“沙沙”,是献给农民丰收的歌吟。
三、从阅读中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莎士比亚说:“想象可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刘品思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手。”可见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同样,阅读也应放飞想象。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因此,读《山居秋瞑》、《春晓》、《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些诗词,老师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入到诗的优美意境中,平时我有意识结合音乐欣赏课,听《二泉映月》想象阿炳在二泉边独坐沉思,用音乐抒发一个盲艺人的生活辛酸,听《赛马》想象各种马儿迥异的神态。用表情塑造想象的情绪,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摘抄的习惯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阅读教学更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为让学生战胜阅读中的懒惰情绪,我还让孩子们准备了一个“采蜜本”,把每次阅读中的收获装进采蜜本,包括新认识的字,新理解的词等等,每周都依据每个人收获的大小进行评比,摘抄好的笔记本同学相互欣赏,评出“最勤劳的小蜜蜂”,奖给这些同学一枚书签,一枚小纪念品,或一张用红笔勾勒的笑脸。对学生来说小小的奖励幸福已充满了她的全身,摘抄的习惯就这样培养起来了。这种精神上的奖励会让孩子们的热情持续不退。只要教师能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并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易接受的方式,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的。
五、在阅读中培养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的习惯
为了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使我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受到更多启发和教育。要培养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的习惯。首先告诉他们获得资料的方法。通过书报、杂志查阅、上网查阅、调查采访、进行实验、观看音像资料等。这个收集过程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然后提供交流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的动机,如学习《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文时,课前先收集资料,有的学生了解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情况,有的学生收集了有关李燕娥的事迹,有的收集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学生汇报交流时,同学们都听得兴趣盎然,以至于有的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课后仍在继续,在课外传阅有关介绍宋庆龄的文章。有的在摘抄本上摘抄了宋庆龄发表的一篇文章《愿小树苗健康成长》,有的同学对宋氏家庭有名的宋氏三姐妹的故事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机会利用课外活动让她们读文章,讲故事,一个领导人就这样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她和蔼可亲,尊重他人,待人平等的品质,就这样感染着孩子们。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总之,在大语文观念的指导下,语文内教学应走出封闭课堂向课外发展,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进行阅读的方法,从书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才能让那些方块字吸引住幼小的心灵,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