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本课堂是灯,照亮孩子求知的路;生本课堂是桥,摆渡着孩子的梦想;生本课堂是雨,滋润着孩子成长, 笔者用五环节教学法执教《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小有收获.
第一环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创设求知情境,展示目标与重难点
首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什么内容难学,什么内容要重点学习.
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笔者先设计了情境实验:让一名学生用力向上吹漏斗内的乒乓球,并且渲染气氛,奖励标准从50元、100元、1000元一路飙升,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竞然无法实现,出人意料的现象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笔者迅速导入课题让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快速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行动.
第二环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自主学习与探究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会学习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方法与合作探究方法的掌握是实现目标的切入点,但由于思维定势及传统教学方式的负作用,学生自主、探究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要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
首先设计了限时独立自主学习,用5分钟时间学习课本内容,培养学生浏览教材与精读教材的能力,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是流体?(2)流体压强与什么有关?(3)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接着,按独立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三个程序设计了合作探究活动:(1)人人动手:用一张纸条做实验,让纸条自然下垂,从上方水平吹气,说出实验现象及原因;(2)二人合作:让两纸条竖直平行放置,向两纸条中间吹气,说出实验现象及原因;(3)观察教师实验,说出实验现象及原因;(4)前呼后应:讨论课堂开始实验现象的原因,再让学生分组展示,由教师进行评分.
第三环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与倾听的习惯,让学生暴露思维、思维互补、优劣互补.无论回答是否正确,只要学生自信参与、自信展示,这就是成功.
小组展示:先进行小组交流展示,每组一个题,由教师根据题目难度选定每组不同序号的学生,对小组展示结果进行评分,展示中的错误让其他组学生进行纠正,奖励1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倾听习惯.
班级展示:对有一定的难度问题,作为班级的共同研究的课题,让学生抢答,根据完成情况评分,暴露出学生思维过程错误及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笔者设计了一个关于非洲犬鼠洞穴通风系统的问题,指定各组2号可以抢答,并让学生说明原因,引导其他学生理解应用知识,为优生提供了展示平台,为中差生搭建了思维的桥梁.
第四环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归纳整理、点拨释疑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交流活动,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对教学难点大多存在疑惑,对知识只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交流疑惑,引导学生去感悟学习方法,对初步理解的知识形成知识系统,并能应用于解决问题.
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设计:
首先引导学生把获得的零乱知识网络条理化,再重点落实教师静态预设教材的重难点——飞机的升力,制作了PPT动画说明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解决了实物向模型转化、相对运动、速度、流速与压强四个环节中思维的有机衔接,课堂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中展示活动中动态生成的疑问,尽可能让学生把错误都展示出来,再由学生讨论解决.
第五环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巩固反馈,回归生活
巩固反馈环节,主要体现四个结合:
(1)物理与文学结合: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请你分析诗中包含的物理道理.
(2)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结合,训练题辅以图片说明与分析:飞机机翼上凸下平的特殊结构使飞机获得向上的升力,在现代生活中,有的跑车尾部安装了一种“气流偏导器”,它的主要作用是当跑车在高速行驶时能让车轮更好地抓紧地面,由学生分析原因.
(3)物理学习与历史科技结合: 1911年9月20日,远洋航轮“奥林匹克”号在它驶出朴茨茅斯港口后不久,与英国皇家海军“霍克”号铁甲巡洋舰同向航行,但是当两船平行的时候,突然“霍克”号竟然扭头几乎笔直地向“奥林匹克”号冲来,结果“霍克”号把“奥林匹克”的船舷撞了一个大洞,“霍克”号也受到损伤,让学生分析原因.
(4)物理与生活感受结合:在火车站和地铁站台上,都画有一条安全线,当火车快速开过时,人越过这条线就会有危险.这是为什么?
轮船在水中平行航行,都要保持一定的间距,若靠得很近,极易发生碰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回归生活:让学生把物理课堂自觉向课外生活世界延伸,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物理服务生活,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社会的教学理念.
课堂的偶然收获,坚定了笔者进行生本课堂研究的信念,孩子们的课堂激情,唤醒了笔者沉睡的创新意识,只有实践加反思,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形势.
第一环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创设求知情境,展示目标与重难点
首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什么内容难学,什么内容要重点学习.
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笔者先设计了情境实验:让一名学生用力向上吹漏斗内的乒乓球,并且渲染气氛,奖励标准从50元、100元、1000元一路飙升,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竞然无法实现,出人意料的现象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笔者迅速导入课题让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快速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行动.
第二环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自主学习与探究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会学习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方法与合作探究方法的掌握是实现目标的切入点,但由于思维定势及传统教学方式的负作用,学生自主、探究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要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
首先设计了限时独立自主学习,用5分钟时间学习课本内容,培养学生浏览教材与精读教材的能力,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是流体?(2)流体压强与什么有关?(3)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接着,按独立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三个程序设计了合作探究活动:(1)人人动手:用一张纸条做实验,让纸条自然下垂,从上方水平吹气,说出实验现象及原因;(2)二人合作:让两纸条竖直平行放置,向两纸条中间吹气,说出实验现象及原因;(3)观察教师实验,说出实验现象及原因;(4)前呼后应:讨论课堂开始实验现象的原因,再让学生分组展示,由教师进行评分.
第三环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与倾听的习惯,让学生暴露思维、思维互补、优劣互补.无论回答是否正确,只要学生自信参与、自信展示,这就是成功.
小组展示:先进行小组交流展示,每组一个题,由教师根据题目难度选定每组不同序号的学生,对小组展示结果进行评分,展示中的错误让其他组学生进行纠正,奖励1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倾听习惯.
班级展示:对有一定的难度问题,作为班级的共同研究的课题,让学生抢答,根据完成情况评分,暴露出学生思维过程错误及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笔者设计了一个关于非洲犬鼠洞穴通风系统的问题,指定各组2号可以抢答,并让学生说明原因,引导其他学生理解应用知识,为优生提供了展示平台,为中差生搭建了思维的桥梁.
第四环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归纳整理、点拨释疑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交流活动,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对教学难点大多存在疑惑,对知识只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交流疑惑,引导学生去感悟学习方法,对初步理解的知识形成知识系统,并能应用于解决问题.
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设计:
首先引导学生把获得的零乱知识网络条理化,再重点落实教师静态预设教材的重难点——飞机的升力,制作了PPT动画说明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解决了实物向模型转化、相对运动、速度、流速与压强四个环节中思维的有机衔接,课堂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中展示活动中动态生成的疑问,尽可能让学生把错误都展示出来,再由学生讨论解决.
第五环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巩固反馈,回归生活
巩固反馈环节,主要体现四个结合:
(1)物理与文学结合: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请你分析诗中包含的物理道理.
(2)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结合,训练题辅以图片说明与分析:飞机机翼上凸下平的特殊结构使飞机获得向上的升力,在现代生活中,有的跑车尾部安装了一种“气流偏导器”,它的主要作用是当跑车在高速行驶时能让车轮更好地抓紧地面,由学生分析原因.
(3)物理学习与历史科技结合: 1911年9月20日,远洋航轮“奥林匹克”号在它驶出朴茨茅斯港口后不久,与英国皇家海军“霍克”号铁甲巡洋舰同向航行,但是当两船平行的时候,突然“霍克”号竟然扭头几乎笔直地向“奥林匹克”号冲来,结果“霍克”号把“奥林匹克”的船舷撞了一个大洞,“霍克”号也受到损伤,让学生分析原因.
(4)物理与生活感受结合:在火车站和地铁站台上,都画有一条安全线,当火车快速开过时,人越过这条线就会有危险.这是为什么?
轮船在水中平行航行,都要保持一定的间距,若靠得很近,极易发生碰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回归生活:让学生把物理课堂自觉向课外生活世界延伸,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物理服务生活,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社会的教学理念.
课堂的偶然收获,坚定了笔者进行生本课堂研究的信念,孩子们的课堂激情,唤醒了笔者沉睡的创新意识,只有实践加反思,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形势.